正文

中裏巴人:養生先從經絡開始-肺經

(2009-03-12 19:22:37) 下一個

    經絡是聯接五髒六腑和四肢百骸的網線和橋梁,也是我們通過體表來醫治內髒的長臂觸手。但是穴位眾多,如何選取?穴有五行,如何搭配?穴有補瀉,如何操作?這些皆是紛雜不清的事情。古人已眾說紛紜,今人又各抒己見。

    1.人體經絡是養生治病的最好捷徑我們隻要察看一下是哪條經的鈴鐺在響,就可以知道是哪個髒腑器官出了問題。這在中醫裏有句術語,叫"諸病於內,必形於外"。

    學習中醫有許多入門之徑,可以從中醫基礎理論開始,可以從中藥學開始,也可以直接讀《黃帝內經》,但是,如果你想切身體會中醫的實質,想學而即用、用而即效,那學習經絡就是最好的捷徑。

    經絡由經和絡組成,經就是幹線,絡就是旁支,人體有12條主幹線,也叫做"十二正經"。還有無數條絡脈,經和絡縱橫交錯,在人體裏構成了一張大網。經絡內聯髒腑,外接四肢百骸,可以說身體的各個部位,髒腑器官、骨骼肌肉、皮膚毛發,無不包括在這張大網之中。所以身體哪裏有病,這張網上就會有相應的鈴鐺響起來向我們報警求救。我們隻要察看一下是哪條經的鈴鐺在響,就可以知道是哪個髒腑器官出了問題。這在中醫裏有句術語,叫"諸病於內,必形於外"。人體有六髒(心、肝、脾、肺、腎五髒,再加心包)六腑(胃、小腸、大腸、膀胱、膽、三焦),每個髒腑都聯接著一條經絡,一共12條經絡。經絡的走向在四肢兩側是基本對稱相同的。

    經絡穴位那麽多,哪些是要掌握的呢?全身主要經絡12條,再加上奇經八脈、360多個穴位,聽起來就會讓人望而卻步、無從下手。其實,我們需要掌握的穴位總共也不過20多個。每天記住兩個,十幾天也就都爛熟於心了。而正是這20多個穴位,在對付一般常見疾病中卻顯示了出乎意料的神奇效果。我先說一下胃經上的4個常用穴的用法,這4個穴就是梁丘、足三裏、豐隆、下巨虛。

    對於急性胃痛或慢性胃痛的發作,馬上點按梁丘穴有立時止痛的療效;如果疼痛的位置偏於胃脘,要再多揉足三裏。偏於小腸部位則多揉下巨虛。若屬於慢性胃腸病的治療,豐隆穴則效果最好。

    記住一點,按摩的穴位不敏感則無效。(可能有3個原因:①穴位的位置找得不準確;②病症與選穴不符;③氣血過於虛弱,無法傳導到腿部穴位。)

    求醫錄曉羽問:請問,感覺麻、酸及痛各表示什麽樣的氣血狀況?如果麻是經絡還通,隻是氣到血未到,那麽酸和痛又是代表什麽?經絡通否?中裏巴人答:酸和痛都表示經絡尚通暢,但在該處狹窄或有擁堵,流通不暢快。酸多表示氣血虛弱,需要補,不可采用過強手法。而刺痛則表明那地方有氣血在,卻堵住了,氣血正在努力衝撞,此時則稍微用力度大的手法幫助疏通。

    2.肺經——人體最容易受傷害的經如果你能從"在誌為憂悲"想起林黛玉,從"在體合皮毛"想到青春痘,那真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學習總要從文字之外讀文章才行。

    學習中醫經絡,第一條要講的總是手太陰肺經。人的氣血在夜裏3點到5點(也就是寅時)開始衝擊肺經,所以此時若出現症狀,我們通常要考慮到肺是不是有問題。曾治過一個婦女,每到冬季總是在淩晨4點鍾左右躁熱出汗,白天則畏寒怕冷。診斷她為風寒束表,心火內盛,典型的"冰包火"。但其發病的根源是肺氣不足,無力助心火以驅散風寒,必借寅時肺經氣盛才能發汗解表。所以我用補中益氣湯補肺而助其宣發之力,順勢而為,一劑而愈。

    《內經》上說肺為"相傅之官",就是宰相大人,可見其地位之重要與尊貴。可是在實際治療應用方麵,很少有人對肺經格外地重視,治療範圍通常局限在感冒、咳喘上麵。如果初學者都是這麽學習的話,恐怕終是管中窺豹,難見真貌了。

    其實肺經的功效何其巨大,上可疏解肝經之鬱結,中可運化脘腹之濕濁,下可補腎中之虧虛。豈是一個咳喘可以涵蓋?即使是咳喘症,也很少由肺經直接引起,多是其他髒波及。由肝火引起的叫"木火刑金",祛肝火就好;由腎虛引起的叫"腎不納氣",補腎氣輒效;由脾虛引起的叫"痰濕蘊肺",健脾祛濕最佳。還有外感咳嗽,多由風寒引起,那就趕走膀胱經之風寒好了。通常咳喘的病總會遷延不愈,古時便有"內科不治喘"之說,其實多是因見肺治肺,有痰化痰,宣來降去,不治根本,才成痼疾。肺本是嬌髒,最怕攻伐,所以"調諸髒即是治肺"實乃真知灼見。

    "諸氣者,皆屬於肺。"《內經》的話句句都是金玉良言,須仔細體悟才行。所以,氣虛的培補、氣逆的順調、濁氣的排放、清氣的灌溉,都可以通過調節肺的功能來實現。這是多好的治病思路,怎麽可以輕意地一帶而過呢?很多人隻喜歡從別人那裏求得個偏方秘招,並視如珍寶,可《內經》中遍地黃金卻無人撿拾。

    說到這裏,好學者會問,那該怎麽調呢?我們最關心這個。其實,《內經》中也都說得非常具體了:"肺主宣發肅降,肺是水上之源,肺開竅於鼻,肺主皮毛,諸氣憤鬱,皆屬於肺,在誌為憂悲,在液為涕,在體合皮毛,在竅為鼻。"在這裏,不但給我們講述了肺的功效,還告訴了我們具體的治療辦法。有人說:"在哪兒,我怎麽沒看到呢?"那就給你舉個例子,前麵說"諸氣憤鬱,皆屬於肺",倘若我憂鬱很久了,鬱結之氣難以排解,從哪裏宣發呀?曾治療過一個70多歲的老翁,他與老伴生氣吵嘴,又遭遇風寒,造成脅肋疼痛,醫院給他開的舒肝止痛丸,可吃完藥脅痛不但沒好,還咳嗽上了。我讓他用取嚏法,他連打了十來個噴嚏,頭部微微出了些汗,脅肋的疼痛當時減輕。我說,既然有了咳嗽症狀,就吃點通宣理肺丸將痰排出才好。於是他先後吃了4顆丸通宣理肺丸。咳嗽脅痛隻一天的工夫就都治愈了。我這裏用的全是《內經》中的治療方法——肺主宣發,在開竅於鼻,在液為涕。你若有心,這裏麵的高招妙法隨處可見恐怕都撿不過來呢!如果你能從"在誌為憂悲"想起林黛玉,從"在體合皮毛"想到青春痘,那真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學習總要從文字之外讀文章才行,要知道好東西都在書中的空白處呢!本應說肺經的,卻扯遠了,還好,帶來幾隻小魚一並送給大家。

    肺經的魚際穴定喘的效果很好,隻需按揉即可。

    有人總覺得氣不夠使,有吸不上氣的感覺,就點揉太淵穴,此穴為肺經原穴,補氣效果極佳。

    尺澤穴是最好的補腎穴,通過降肺氣而補腎,最適合上實下虛的人,高血壓患者多是這種體質。

    經渠治療各種咳嗽都有效,使用方便,無需辨證。孔最穴對風寒感冒引起的咳嗽和扁桃體炎效果不錯,還能治痔瘡。還有個特效穴——少商,是專治咽喉腫痛的,三棱針點刺出血馬上見效。

    "吾生也有涯,而學也無涯",學習不是積銖累寸,而是學一達百。飲半盞當知江河滋味,拾一葉盡曉人間秋涼。

    求醫錄Kyoru問:您一開始引用的"冰包火"病例中,有句話這樣說:"但其發病的根源是肺氣不足,無力助心火以驅散風寒。"肺屬金主收斂,心屬火主宣通。兩髒形成火克金之局。為什麽補益肺氣之後能夠幫助痊愈?中裏巴人答:心為火髒、為"君主",如遇寒氣轉責於肺(火克金)。此時肺中儲滿寒氣,但肺氣不足,難以宣發。故需補肺。 

    Forchange:西醫承認初期肺癌是無症狀的,他們不懂中醫學。按照中醫的理論,當肺有問題時是有初期症狀的,隻是他們不知道而已;現在由正統中醫說明給大家聽,外來的西醫也一起聽吧,多學些對你們也許是好的,可以幫助病人及早知道得肺癌了。

    首先,大家要知道肺經的氣血流注時間是寅時,就是淩晨3點到5點,在肺出現問題最早期時,病人必然會在這段時間自然無由地醒過來,然後必須等到5點以後才能回睡,而且是每天都如此,這樣持續出現一年左右之後即出現咳嗽不止,而且痰為淡白色,呈泡沫狀,這就已經是肺癌初期了。不需要等西醫檢查,因為此時西醫還是無法確定你得到肺癌了,他們隻會給你吃抗生素,最多說是你有肺炎,必須要再一年左右才能偵測出你得肺癌了。所以平均來說,中醫的判斷比西醫約早兩年。而民眾如果是一開始發現自己很奇怪不知為何每天都在半夜3點定時醒來,此時你找到真正的中醫時,他必定可以判斷得出你的肺將有問題了。如果於此時下手治療,製敵於機先,當然會贏,這就是"上工治未病"之時。西醫不懂中醫的十二經絡氣血流注計算法,再加上自以為是,不聽中醫的話,專門做些井底之蛙的研究,所以才造成許多人白白因為肺癌而死。其實這些人都可以不必死,隻因為他們心中隻有西醫,無視中醫的存在,才會造成這些悲劇。讀者看到這裏後,請靜靜地思考一下,中醫學有錯嗎?還是現代中醫師的素質出現了問題呢?還是西醫學實在太爛了,錯誤到離譜呢?甚至於在初期每天淩晨3點醒來時,中醫可以連藥都不必使用,直接利用針刺肺經的滎穴魚際就已經可以將之調整正常了,如此簡單的一針可能十之八九的中醫師還不知道呢?凡出現該症時,我們都可以針刺該經的滎穴,就是從指尖倒算過來的第二個穴位,一針可能就足以立竿見影了。

    福星照問:我兒子12歲,皮膚不太好,小腿上有魚鱗斑,一到秋冬季節就很癢,孩子經常撓,然後就長痂,有時麵積很大,痂很厚。以前夏天就沒了,現在夏天還有輕微的。現在又開始長了,孩子很痛苦,夏天都不願穿短褲。請問老師有沒有什麽辦法?另外,他經常頭疼,就是腦袋裏有大石頭那種,又比較容易感冒流鼻涕,愛出汗。一直有些幹咳,好像嗓子總有東西。感覺他非常容易著涼。我給他刮痧,他滿背都是痧。以前眼睛下麵發藍,有人說是心髒缺血,現在每天讓他喝蜂蜜及螺旋藻,情況好多了。但其他沒什麽變化。我想請老師指點一下,我該如何調理他呢?中裏巴人答:從您說的情況大概可診為脾肺氣虛,有幾種藥可以參照試用——參苓白術丸,健脾益肺;補中益氣丸,健脾止瀉;玉屏風散,防風止汗。若兼有口幹口渴,可用人參生脈飲,若畏寒怕冷則不用。中醫講肺主皮毛,皮膚有問題,多從肺經入手根治。

    開心問:我的濕疹是全身性的,基本對稱,先發紅,再結痂,癢,一片片的。胃口沒有什麽特別,就是容易口渴想喝水,皮膚黃。睡眠不太好,不容易入睡,偶爾心悸。大便顏色一直很深,基本每天一次,但是經常溏或者秘,消化吸收不好,是脾胃弱吧?偏瘦,吃的不少就是不胖,體重不到100斤,165cm,女。我的正常體溫是36.5度,現在從中午到晚上一直都在36.8~37.5度之間,已經持續近兩個月。驗過血,血沉快,其他沒有異常,1996年得過肺結核,鈣化,現在有鈣化點,沒有重新發作跡象。以前在山東時,皮膚偶爾起小疙瘩,都是星星點點的;現在成片,很癢,經常半夜四五點間醒來,癢。2002年來廣東,2005年11月第一次全身突發大麵積濕疹。現在在深圳。11月開始吃中藥,提供給您其中一個方子,基本上沒有大的調整:麻黃5克、柴胡6克、防風5克、川芎3克、杏仁10克、獨活6克、荊芥10克、黨參4克、菊花6克、薏仁15克、白鮮皮10克、桔梗6克、幹薑5克、銀花6克、白芷5克、連翹5克、蒼術10克、蟬蛻6克、茯苓10克、黃連2克、甘草3克、烏棗10克。 

    中裏巴人答:您的問題據我分析應該是結核雖愈、餘毒未清。肺部病灶盡管已經鈣化,但是肺髒已受損傷,肺經調節的功能也大為減弱。中醫講肺主皮毛,皮膚的慢性疾患多與肺的功能有直接的關係。口渴、下午低熱也是肺陰不足的表現。淩晨四五點鍾也是肺經流注的時間,所以您的這些症狀都與肺功能受損有關。但是,肺功能的修複主要靠脾胃的氣血供應,如果脾胃也不好,肺髒就無法得到及時修複,想徹底康複也就遙遙無期了。另外,心火旺影響睡眠,肝氣旺妨礙月經,都是影響氣血增長的障礙,也需一並調理。

    提供一個方子僅供參考。一、養陰清肺口服液:口幹時服,夜裏醒來時服。二、進口西洋參或花旗參:煮水代茶飲或切片含服,量可稍大(西洋參性寒涼,補氣養陰,最宜於肺)。三、淮山藥、薏仁米,兩藥等量打成細粉,熬粥。每日喝一小碗,健脾祛濕功效顯著。四、加味逍遙丸,每日上午、下午各一袋,舒肝解鬱,健脾調經。五、每晚臨睡時吃一粒牛黃清心丸(最好是同仁堂的),清心安神,有利於睡眠,白天心煩燥熱時也可服用。如會刮痧,可在後背膀胱經、手臂肺經刮痧,有利於通調水道,使濕毒從尿而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