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博物館兵馬俑中,有著兩輛世界聞名的銅車馬。銅馬車的大小約為真實馬車的1/2,車、馬、禦手全用青銅鑄造,通體彩繪,車馬器和部分裝飾則用金銀製作。這是我國考古史上發現最早、體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銅馬車,被譽為“青銅之冠”,現藏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銅車馬陪葬坑純屬“偶然發現”,1978年6月,考古隊鑽探人員在秦陵西側地下7米多深的土層中探出了一個金光閃閃的金屬馬飾,它就是古代馬絡頭上的一個金泡,由此揭開了秦陵銅車馬陪葬坑的序幕。1980年在局部試掘銅車馬坑時,在一木槨內出土兩輛大型銅車馬,出土時已殘破,經修複後恢複原狀。
因年代久遠,兩乘車出土時破碎成3000多片,經過近8年精心修複,1989年陳列展出。陵銅車馬一組兩乘,一為“立車”,一為“安車”,均為古代單轅雙輪車,並按秦代真人車馬1/2比例製作。“立車”車輿右側置一麵盾牌,車輿前掛有一件銅弩和銅鏃。車上立一圓傘,傘下站立一名高91厘米的銅禦官俑。銅車內的禦手身著著數千年前的秦人服飾,頭頂上紮著頭冠。衣著的紋理清晰、整潔莊重。
“安車”是四馬鞍車,呈凸字形,分前,後二室,車輿上有穹窿形的橢圓形蓋子,前室為禦手所居,內跽坐一禦官俑,後室為主人所居。銅車馬造型逼真,裝飾華美,絡頭和挽具以金銀為構件,製作非常精巧,是珍貴的國寶。
青銅駿馬的鑄造非常講究,駿馬的麵部表情非常豐富,形象也很生動飽滿。馬的頭顱、發型各有不同,抬頭的高度也有差異。銅馬頭顱上的裝飾非常精美,每匹銅馬的頭頂都有一麵倒三角狀的金屬片,上麵雕刻著細膩的圖案。馬頭上的馬具也都一應俱全。
秦始皇陵銅車馬整體用青銅鑄造,使用金銀飾件重量超14千克,由3500餘個零部件用鑄造、鑲嵌、焊接、子母扣連接、活鉸連接等多種工藝組裝而成,以及各種各樣的機械連接、機械加工等工藝技術,銅馬身上纓絡和鏈條用的銅絲直徑僅半毫米左右,有的則更細,反映了中國兩千多年前金屬製造工藝的輝煌成就。
如今,在秦始皇陵建設了銅車馬博物館,銅車馬博物館位於銅車馬的原出土位置及其附近,總建築麵積約7880平方米,通過原址展示和合理布局,充分揭示銅車馬的曆史、科學、藝術和社會價值,全麵闡釋秦代車馬文化。秦陵青銅馬車凝聚了兩千多年前高超金屬製造工藝,堪稱中國古代青銅鑄造和製作工藝史上的典範,在中國和世界冶金史與金屬製作工藝史上均占有重要位置。圖為銅車馬立車。
銅車馬通體彩繪,所用的顏色以藍、綠、白三色最多。八匹馬通體白色,隻有鼻孔、口腔等處施以粉紅色。禦官俑的麵部和手上有兩層彩繪,內層為粉紅色,外層為白色,更加突出了人物肌膚的質感,頭發為藍黑色,長襦為天藍色。車身上的彩繪,以白色打底繪以彩色紋樣,色調素雅、清新。彩繪的紋樣有變相的夔龍夔鳳紋、流雲紋以及各種菱花紋和多種多樣的幾何紋。高車以菱形、方格形等幾何紋樣為主,間以各種雲紋、旋渦紋,主要分布在車欄內側、車軾表麵和車傘下麵。安車以夔龍夔鳳紋為主,流雲紋和幾何紋成了邊飾紋樣,更突出了安車的帝王氣勢,顯示了兩乘車不同的功用。夔龍夔鳳紋主要分布在車蓋內側、後輿四周上層區域、後輿車門內側等主要位置,流雲紋和幾何紋主要分布在車蓋內側的邊角、承托車蓋的骨架上、車前輿內外側欄板、車後輿外側上層、後輿車門內側邊角等區域。
銅車馬上大部分紋樣是用彩色直接描繪,再用墨線或白線勾畫邊輪的。也有一些紋樣先勾畫樣稿,然後填色,最後用墨線勾畫輪廓。一、二號車車輿下層的圖案采用堆繪法繪製,線條突起,有很強烈的立體感。這種藝術手法前所未見,亦屬首次使用。
彩繪不僅使銅車馬更顯華麗,同時也掩飾了銅車馬在鑄造時難以避免的沙眼、修補痕跡等缺陷,而且也延緩了青銅的氧化過程。在青銅器上彩繪這一藝術表現手法是秦代的創舉,它突破了殷周時代在青銅器上鑄紋和春秋戰國時期金銀錯紋飾的局限,使青銅器上的紋樣更加絢麗多彩。
製作銅車馬的主要材質是錫青銅,一般來說錫的含量為6—13%,鉛的含量在1%左右。銅車馬根據鑄件使用的不同性能采用了不同的合金比例:承力較大的構件如馬腿、車撐等,要求機械硬度高,其含錫量就比較高;要求有一定韌性的構件如韁繩、轡繩等,其含錫量就比較低。各部件的機械強度要求不同,含錫量的多少也有所不同。
銅車馬的眾多構件大多是鑄造成型,在鑄造方法上,根據構件的大小、薄厚以及不同的形狀,采用不同的鑄造方法:大而薄的構件如拱形的車篷蓋,采用了鑄鍛結合的工藝,先將車蓋澆鑄成形,再經過加熱鍛打,這是秦代的一大創舉;一些大型厚壁或長杆型鑄件,都采用空心鑄造,既減輕重量,節省大量金屬,又可以避免鑄件疏鬆、受熱產生裂紋等缺陷,改善材質性能。另外,將一些複雜構件分解成一些簡單的構件分別鑄造,再把這些簡單的構件組合成一個完整的構件,也是銅車馬鑄造工藝中的一個創新。
銅車馬的連接工藝更是多種多樣,常用的有活頁連接、子母扣連接、子母扣加銷釘連接和紐環連接等。活頁連接主要用在二號車上的門扇與門框、窗扇與窗框的連接上,活頁的結構與現代用的合頁幾乎完全相同。除了銅車馬外,在秦都鹹陽遺址也曾出土過多件,說明秦代的青銅器加工工藝已經較為普遍地用於現實生活。
子母扣加銷釘連接方法在銅車馬的鞍具上被廣泛應用,如靷繩、轡繩、韁繩等,都是用一節節銅質或金銀質的構件,采用子母扣加銷釘的連接方式組成鏈條的。這種連接方法是把兩個小構件的一端分別加工成凹凸狀,再把一個小構件的凸狀一端插入另外一個小構件的凹狀一端,使兩個小構件完全契合,再在契合處加上一個銷釘使之完全連接在一起,但又有一定的活動空間。
紐環連接是用一個圓環將兩個物體連接在一起,如上銅鏑六個帶刺銅球之間的連接就使用了這種連接方法。這種連接方法,結構簡單,製作方便,各部件之間活動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