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國內手機市場出貨量 2.39 億部,其中國產品牌手機出貨量 2.16 億部,占同期國內手機出貨量的 90.5%;
這是7月10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一項數據。
在圖表中占比大概是這樣的:
(數據來源: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君臨)
同時,還有另一個有意思的數據:
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的數據,2017年一季度蘋果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份額占9.2%。
巔峰時刻,蘋果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占有率曾一度達到27.6%。
蘋果在全球市場中,唯獨在中國的市場份額是下降的。
把這兩條信息連在一起看,不難得到一個的結論:
——在中國市場上,外資品牌已經被國產手機徹底的邊緣化!
事實上,從感性認知上,我們也能發現身邊使用華為、小米、OV的人越來越多了。
曾幾何時,國產手機就是低端的代名詞,純靠組裝賺一點加工費。
隨後,國產手機品牌在夾縫中野蠻生長,繼而帶動產業鏈相關公司。京東方、歌爾聲學、藍思科技、歐菲光、德賽電池、立訊精密、信維通信等等一大批的本土產業鏈公司茁壯成長,推動了整個中國手機陣營的強大。
A股的投資者們親眼見證了他們的奇跡般成長,分享著五倍、十倍的股價增長紅利,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最令人悸動的投資機會。
然而,在瀏覽新聞的時候,我們也經常能發現一些角度特別的報道。
網上一篇名為《上半年手機出貨量新機量雙降,國產手機仍薄利多銷》的文章,是這麽寫的:
一部智能手機的重要元器件組成,包括芯片、屏幕、內存、閃存、攝像頭芯片等,在這方麵,中國企業並沒有發言權,多數依賴於使用國外企業的產品,利潤全被供應鏈中的企業控製,國產廠商出貨量大,但實際也隻是“薄利多銷”。
某些媒體的報道總能找到獨特的噴點:
國內還沒有手機品牌的時候,你們說,《中國製造從何談起,手機市場竟全被國外品牌寡頭所壟斷》。
國產手機品牌萌芽了,你們說,《蘋果三星新機各種黑科技層出不窮,國產手機卻還在用這些低端廉價貨欺騙國人》。
國產手機品牌全麵崛起了,你們說,《雖然國產手機出貨量驚人,但是利潤全被國外產業鏈巨頭吞噬》。
你們的眼裏,本土手機產業鏈永遠是一坨SHI,這正是你們失去了許多偉大的投資機會的原因。
長期關注我們的朋友都知道,我們長期看多中國手機品牌及產業鏈上下遊製造業的升級,看好國產手機品牌及產業鏈相關公司的投資機會。
這裏麵的機會之多,乃至於互聯網行業也要相形見拙。
舉個例子來說,互聯網行業,過去二三十年來,除了BAT和網易、攜程等寥寥數家公司能掙到大錢以外,還有多少是真正擁有利潤的呢?
大部分都不過是泡沫和概念罷了。
並且越來越多的公司都被裹挾進了阿裏騰訊的陣營裏,依靠他們的輸血而存活。
什麽優酷、高德、美團、去哪兒、58同城、滴滴、摩拜、蘑菇街……數也數不盡的泡泡,燒的投資人肝兒疼。
與之相反,A股的手機產業鏈公司卻是實實在在能掙錢的。
這一篇,咱們就聊聊曾經燒錢最厲害的麵板公司,如何從燒錢到掙錢,逆轉乾坤的。
液晶顯示技術起源於美國,經由日本發揚光大,隨後韓國人入場。
而我國,曾經在很漫長的曆史裏都沒有什麽話語權,前幾年,芯片、麵板和石油是我國並列的前三大進口商品之一。
所謂“缺芯少屏”,指的就是這個。
那麽在今天,是否中國在麵板市場依然沒有話語權呢?
數據是最好的回答。
根據CINNO報告,2016年全球智能手機麵板出貨量排名前三甲分別為三星(17.6%)、京東方(17.1%)、LGD(10.0%)。
如果我們把名單拉到更大一點,全球智能手機麵板出貨量前16名廠商中,中國大陸有8家,占了一半。
台灣5家,韓國隻有三星和LGD兩家,而夏普被富士康收購後,日本隻剩下一個獨苗JDI(日顯)。
(資料來源:CINNO)
根據麵板供應商所在地統計,中國地區麵板供應商出貨同比大幅增加44.5%,市場占有率由2015年的24.9%提升到2016年的36%,一躍成為第一。
韓國因三星AMOLED的出貨大幅增長,暫居第二。日本和台灣地區則分別同比下降12.3%和0.6%。
肯定有人會問,其它國家比如歐美呢?
答案是:幾乎零份額。
麵板行業有產業集群效應,如果沒有產業上下遊的配套,成本會極為高昂,很難在市場上生存下去。
這就是為什麽,如今全球的麵板玩家,也僅有韓國、大陸、台灣、日本這四個,並且後兩個也已日漸凋零,活的愈來愈艱難了。
(資料來源:CINNO)
未來幾年,受益於本土下遊電視、手機產業旺盛的需求,中國的麵板生產線仍然在如火如荼的擴張中。
群智谘詢預測,到2020年,中國將有15條TV麵板生產線。新增的8條產線,7條在中國,其中10.5代線4條(BOE、華星光電、富士康),8.6代線3條(惠科、CEC 2條),8.5代線1條(BOE)。
在手機高端OLED麵板方麵,隨著京東方、天馬等國產廠商的陸續投產,從2018年開始OLED產能占比會有大幅提升,到2020年,全球將有30%的OLED麵板由中國提供。
在所有麵板的總產能方麵,2020年中國的份額將超過全球的40%。
中國一旦下定決心做某件事,目標基本都是瞄準世界第一。
目前在A股上市的麵板公司如下:
京東方
這是國內麵板行業的帶頭大哥,我們曾在《中韓麵板大戰最新戰報,誰將是最後的王者》詳細分析過。
2017年上半年,京東方持續保持高速的發展勢頭,智能手機液晶麵板出貨蟬聯全球第一。
大尺寸方麵,京東方液晶電視麵板出貨量1920萬片,居全球第三。
不僅僅是大,公司競爭力也在增強。
聯合國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2016年全球國際專利(PCT)申請情況,京東方(BOE)位列全球第八,與中興、華為共同成為躋身全球前10榜單的三家中國公司。
年初京東方透露與蘋果接洽合作事宜,2018年蘋果也極有可能用京東方的OLED屏。
7月14日發布2017年半年業績預告,上半年歸屬淨利潤為42億元-45億元,同比增長超900%,公司的毛利率和淨利率也大幅度提升。
按照這個增長速度,今年營收超過100億美元,利潤可能在90億元左右。
麵板,是一個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行業。
最大的特點就是行業周期性非常強,當一種尺寸麵板剛進入市場,未被廣泛應用時,利潤很高。
隨後,其它廠家開始跟進擴產,但是建設周期長,一般從規劃土建到滿產狀態,需要五年左右。
在這個後來者的跟進過程中,先行者仍然能夠躺著數錢!
等大量的跟進者投產時,供過於求就開始出現了,隨之麵板價格下跌,如雪崩一般,虧損不止。
於是,一方麵弱者開始退出,另一方麵,價格的下跌又讓麵板可以應用在更加廣泛的領域,比如由電視擴展到電腦、手機。
需求再次上漲,周而複始。
這個周期,被稱為“液晶周期”。
過去13年,京東方累計投入3000億元,在液晶周期低潮,麵對巨額虧損,繼續加大投資,拚規模上產量,將成本打到最低,硬是將相對規模較小的台灣對手們逐出了市場!
今天,這個曾被稱為“燒錢王”“不死鳥”的京東方,終於浴火重生。
深天馬
7月13日披露2017年中報預告,上半年盈利3.97億元—5.29億元,同比增長50%-100%。
我們曾在《手機麵板龍頭之爭,京東方的對手隻有他》中指出,深天馬收購的資產,雖然曆史財務數據表現非常差勁,但是其實是非常好的優質資產。
隨著良率爬坡,深天馬必然會進行估值修複。另外,深天馬主要產能為小尺寸麵板,是手機全麵屏時代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很多投資者基於深天馬目前的財務數字,糾結於其昂貴的估值。其實,對於周期股而言,市盈率最高的時候,往往是處於行業低穀的時候,正是潛伏的良機;當估值大幅降下來的時候,卻已是行業的高峰,你就等著接盤吧。
7月12日,TCL集團發布公告稱,擬以發行股份的方式購買深圳市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10.0409%股權,交易價格為40.34億元。
交易完成後,上市公司將直接持有華星光電85.71%股權。
TCL作為老牌的家電廠商,曾經在電視、電話、手機等多個行業有過高光時刻,無奈市場殘酷,如今大多數領域都已雨打風吹去。
幸運的是,家大業大,東方不亮西方亮,今天的華星光電,電視麵板市場占有率為全球13%,僅次於京東方。
作為一門燒錢的藝術,背景很重要,這決定了你能否獲得足夠巨大的資金支持,以及資金成本是否足夠低廉。
比如京東方,背後的大靠山是北京政府。
而華星光電,背後的大靠山,則是深圳政府。華星光電一期項目投資達245億元,立項之時就是深圳市最大的工業項目,也是深圳市政府重點推動的項目。
2016年,華星光電營收223億元,利潤28.4億元,已經是TCL旗下最有前景的現金奶牛之一。
上遊公司
國家為什麽大力扶持麵板行業?不僅僅是過去我們花費數萬億進口麵板,還有更深層次的考慮:
一是產值超萬億,對經濟拉動效果好。拉動就業、增加稅收等等。
二是產業鏈長,麵板下遊是各終端電子產品,應用廣泛,需求量大。
上遊涉及的原料、設備加工企業也很多。本土企業必然優先選擇和國內公司合作,這樣能夠扶持一大批本土公司,這也是我們說的中國麵板產業升級是全產業鏈、無死角的升級。
A股麵板相關產業鏈公司如下:
如表中所見,麵板上遊每一個領域都不乏一些優質的公司,像東旭光電、康得新、精測電子,在行業內都已獲得了相當強大的競爭優勢,淨利率在20%左右,可謂麵板大戰中的賣水者。
三十年風雲變幻,上個世紀90年代的時候,日本公司一度占據了液晶麵板產業95%的市場份額。
隨後,韓國人入場了,1995年三星、LG分別建成了自己的液晶生產線,接著就是動輒幾十、上百億元的驚人投資。
和注重短期財務數字的日本公司比起來,韓國公司擁有兩大無可匹敵的優勢:
第一, 作為大財閥的其中一個業務分支,他們可以承受短期內的虧損,抗風險能力更強。
第二, 上個世紀的韓國,財閥與政治關係緊密,資金獲取成本低廉,燒起錢來更加的肆無忌憚。
正是在這些優勢之下,韓國人麵對虧損,敢於投入,玩命死磕,終於取得了對日本麵板產業的決定性勝利。
如今的中國,正在複製這個邏輯,以京東方、深天馬為代表的一批公司,在國家意誌的支持下全麵擴產,誰敢與之爭鋒?
雖然在上遊領域,部分高端設備公司日韓仍有優勢,但本土產業的拾級而上,一步步的突破與替換,已是大趨勢的必然。
每一個細分領域的突破,就孕育著一次的投資機會,一根甘蔗從頭吃到尾,豈不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