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一體化的大灣區時代 為中國經濟再造火車頭(ZT)

(2017-04-09 17:19:29) 下一個

一體化的大灣區時代 為中國經濟再造火車頭

2017-03-28 02:40:00 來源: 時代周報(廣州) 舉報
 

(原標題:一體化的大灣區時代 為中國經濟再造火車頭)

[摘要] 灣區經濟吹響了深度城市化的號角,在中國經濟增長的傳統動能漸趨消失的當下,大灣區的崛起有助於打破現有行政界限的壁壘,以一體化的態勢參與全球競爭,為中國經濟帶來新動能。

 

“讀懂中國經濟,首先要讀懂中國語文。有時候一字之差,政策大不相同。”

近來,華南城市研究會副會長孫不熟顯得有些忙碌,他在自己的公號上連續撰寫了幾篇有關珠三角區域觀察的文章,引起很多網友爭論。起因就在於,以後粵港澳要從地區變成灣區了。

今年兩會期間,國務院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製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

毋庸置疑,未來大珠三角的走向已經有了定調。不過地區成灣區到底如何變法?粵港澳為什麽會是第一個灣區?以後還會不會規劃更多灣區?

不過仍有一個普遍的共識是,中國的南大門即將迎來一個全新的城市群形態。多位專家認為,灣區經濟吹響了深度城市化的號角,在中國經濟增長的傳統動能漸趨消失的當下,大灣區的崛起有助於打破現有行政界限的壁壘,以一體化的態勢參與全球競爭,為中國經濟帶來新動能。

第一個灣區初具雛形

在珠江的入海口上,有一塊5.6萬平方公裏的三角洲。曆經三十多年的發展,這裏成為舉世矚目的世界工廠。

也正是在這裏,中國第一次明確提出建設大灣區。背後的意圖再清晰不過了,就是要對標紐約灣區、東京灣區、舊金山灣區等國際頂尖城市群,打造成為全球經濟新的增長極。

作為一種成熟的都市圈形態,灣區堪稱世界經濟的“火車頭”—全球60%的經濟總量集中在入海口,世界上75%的大城市、70%的工業資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裏的海岸帶地區。

目前,中國的經濟正處於增速換擋的節點,而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卻有所抬頭,貿易壁壘層出不窮。麵對這種嚴峻形勢,沿海中心地帶如何發揮領頭羊優勢,以更加開放的經濟體係、更為高效的資源配置能力,帶動其經濟腹地和海外市場聯動發展,就成了中國經濟走向的關鍵。

粵港澳灣區就恰好有這樣的底氣。它是全國城鎮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也是中國對外貿易最發達的地區。在這個片區,港口集裝箱年吞吐量超6500萬標箱,機場旅客年吞吐量達1.75億人次,人員、資本的流動十分繁忙。

2016年,大珠三角區域(內地9市+港澳)GDP的總量約8.79萬億元人民幣,以不到全國0.6%的土地和不到5%的人口,創造了全國約13%的經濟總量。一個“叫板”世界頂級城市群的大灣區呼之欲出。

灣區經濟會模糊行政界線

早前,部分地方政府在推進城鎮化時曾經走入誤區,用改變行政區劃的手法搞城市化,量高於質。在大灣區時代,城市化的玩法則很不一樣。

根據中國城市規劃網,3月初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黃豔對媒體表示,灣區是一種超越城市行政邊界的經濟發展帶,高度一體化是灣區經濟的特征。

專家認為,目前城市之間仍然存在行政藩籬,要素流動受到各種隱性壁壘阻礙。城市群一體化後,可以形成城市間的互補、分工和強強聯合,提升城鎮化質量。

這種以重塑城市群內部張力、深耕城市化的方式,會給經濟發展帶來不可估量的效果。去年9月,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經濟學院聯合發布報告稱,在傳統模仿性技術進步、改革紅利都呈現弱化趨勢的情況下,以城市群一體化為代表的深度城市化,將是挖掘新動能的方案之一。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告訴時代周報記者“粵港澳大灣區畢竟是一國兩製,所以還要突破中國的這個現有行政區管轄範圍,這個其實是蠻大的動作,如果能夠突破的話,各類資源就能在一個更大的範圍內聚集、共享,這個自然就會產生規模效應。”

在邵宇眼裏,大灣區的崛起不單單意味著大量的基礎建設、公共服務的投資建設,還意味能夠把粵港的優秀服務業跟內地製造優勢放在一塊,帶來新一波的產業升級,為整個中國經濟注入新的動力。

孫不熟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如果說一個城市群建成了灣區之後,它的行政邊界基本上已模糊不清,甚至都沒有存在的必要。國家頂層設計中提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意味著這裏的城市群將以更加融合的態勢去參與全球競爭,承擔更多國際化職能,拉動中國經濟向前跑。”

邵宇則從人口的角度描繪出大灣區的畫麵。“不管是哪裏的居民都可以在粵港澳三地定居和就業,這個才是理想的狀態”。不過他也坦承,人員的自由流動恐怕還需要一定時間。

未來將是大灣區時代?

廣東省體製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向時代周報指出,以前粵港澳三地沒有做過一體化的規劃。現在香港回歸已20年了,到了一個節點性的時間,而且粵港澳各自的經濟結構、發展趨勢出現了可以一體化規劃和靈活發展的一種態勢,所以(國家)才有這樣一個設想。

實際上,坊間對於灣區“俱樂部”的呼聲不小。財經專欄作家波波夫就提出,中國諸多科技、網絡、金融巨頭散落國土縱橫數千公裏,以中國近14億龐大人口和960平方公裏遼闊的疆域,隻有一個灣區顯然是不夠的。

孫不熟表示,中國的灣區其實也挺多的,比如渤海灣、杭州灣、北部灣等,這些灣區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可以打造灣區經濟的,未來很可能會把杭州灣、環渤海灣區也做一個提升。

“目前珠三角灣區較為成熟,但長三角基礎也不錯,環渤海灣區的潛力也很大。” 財經專欄作家波波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眾所周知,中國經濟已經完成了農業到工業的轉變,未來將開始第二次轉型,即從工業化轉型為以城市為載體的現代服務業發展。

如果未來真的迎來大灣區時代,中國沿海將矗立起更多“世界頂級城市群”。城市之間會以更有序的分工、更緊密的銜接發展戰略性產業和現代服務業,走上內生型增長道路。這樣一來,中國脫離“世界工廠”的色彩還會遠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