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經濟與大陸有千絲萬縷的聯係,這一點不可否認。但台灣的經濟問題,還是出在台灣自己身上。馬英九執政的八年,大陸大規模讓利,但台灣經濟還是走向死胡同。
台灣發展經濟不缺資金,不缺技術,不缺人才,也不缺土地,真正阻礙台灣經濟發展的,是台灣各種限製經濟活動的行政、法律和社會環境等等。接下來一一說明。
1.首先是行政環境
朱立倫在台灣已經是一個很會發展經濟的地方縣市首長了。今年(2016年)的2月,郭台銘公開的與朱立倫發生嚴重的爭執。要知道,2014年縣市長選舉的時候,郭台銘可是不遺餘力的支持朱立倫啊。
郭台銘的鴻海集團,在台灣企業界具舉足輕重地位,鴻海在新北市的土城樹林一帶,設有許多單位,對新北市的繁榮做出重要貢獻。近期鴻海集團要在土城頂埔科學園區蓋研發大樓,在新北市打造智能小區住宅,計劃要他們五千多名工程師進駐園區,員工在新北市有了安定住屋,這樣就具備更好的條件與其他大廠搶人才,是名“工者有其屋”。但是提案延宕了逾一年,據說沒有得到新北市政府的答複。郭董著急了,所以講出硬話來。
本來在新北投資,促進新北發展,還在新北幫助5000多個技術人才安家,對新北來說是莫大的好事。但那塊土地是新北市政府公家的土地,有很多手續跟關竅,所以一直沒有批下來。朱立倫也回嗆說:“郭台銘以為這裏是大陸嗎?”這一語點破天機。大陸如果有這麽好的招商引資機會,一定是喜出望外,提供各種幫助和方便。但到了新北市,需要走漫長的行政審批流程,還要與議會跟周邊市民反複溝通和調整,以免拉低自己支持度。這樣一來二去,已經延宕了一年,對鴻海造成的損失可想而知。
真想跟朱立倫說一句,你這樣搞,以後誰敢來新北投資?
2.仇富心理
台北算是台灣最富裕的城市了,但居民的仇富心理也不簡單。大巨蛋是台北市中心的大型新建體育場館。如果在大陸,這種工程一定加足馬力,快馬加鞭的完成。但台北市長柯文哲卻下令停工,讓整個大巨蛋爛在那,一個本來會很賺錢的場館建設卻成了企業跟政府巨大的包袱。
原因是這樣。趙藤雄在台灣是一個吝嗇的資本家,社會名聲並不好。所以他接手大巨蛋以來,台北市民怨恨他建設大巨蛋,賺了太多台北市民的血汗錢。於是,馬英九市長和郝龍斌市長軟磨硬泡,都不斷從趙藤雄那裏降低了很多建設費用,兩任市長也撈足了政治資本。柯文哲上來之後,為了證明自己比前兩任市長更厲害,於是強迫趙藤雄讓更多的利給台北市民,但這樣趙藤雄會在大巨蛋上賠的傾家蕩產,所以堅決不從。雙方僵持之後,柯文哲勒令大巨蛋停工,至今已經快兩年了。可是趙藤雄還是一根骨頭都不肯吐。
趙藤雄作為一個商人,確實做大巨蛋想多賺一些錢。可是遭到了台北市民的怨恨。一次次民意的壓力下,他不斷妥協,已經讓了很多利,但台北市民仍不滿足,還是覺得他還是可以老很多錢,可是趙藤雄已經無路可退了。停工之後,事情變得非常麻煩。
勒令停工明顯是台北市政府違反規定,將來訴訟打下來,台北市政府會賠償趙藤雄200億元以上。同時,長時間的停工,讓大巨蛋的鋼筋鏽蝕,夾生的米飯再煮也煮不熟了。以後這個台北市中心巨大的廢墟如何處理,將非常頭疼。花的錢也不會少。
大巨蛋本來一個賺錢的體育場館工程,卻變成了賠錢的無底洞。其中台北市民的仇富心態作祟,才把事情鬧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3.核電政策
台灣作為一個資源匱乏的小島,跟日本一樣,總體來說,用上核電是不可避免的選擇。如果不用核電,台灣隻能依靠火力發電,那樣造成的空氣汙染將非常嚴重。台灣中南部已經飽受火電汙染之害。而且台灣自己煤炭資源匱乏,如果用火力發電,成本將很高。台灣經濟支柱是電子科技產業,這都是耗電大戶,一旦電價大幅上漲,對台灣經濟是致命打擊。隻於清潔能源,在未來十年之內,台灣不可能指望。一個是技術不成熟,另一個是發電成本高的離譜。
但是2010年日本福島核災以來,台灣廢核已經是強大的社會思潮。這個觀點已經成為民進黨跟台獨理念一樣重要的神主牌。林全上台之後,也想重啟核電,但遭到民意巨大的反彈。台灣未來極可能麵臨缺電的窘境。這對經濟也是致命的。
台灣民眾抗議核電
4.環保問題
生物技術產業是未來的新興產業,台灣也瞄準了它。台灣很早就想推動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終於在馬英九任內開啟了南港生物技術園區的建設,這個園區寄托著台灣未來的希望。但這片園區原本是一塊濕地,立即引來了大規模的環保團體抗議。其實這片濕地麵積也不大,環保團體人數也有限,但反對黨民進黨看到了利用這個事情的機會,付諸政治操作,給園區建設帶來極大阻力。
濕地是寶貴的自然環境。但生技園區寄托未來產業發展希望的,兩者孰輕孰重?國民黨從2008年開始推動這件事事情,到2016年馬英九視察時,園區還是黃沙一片。設計變為丘墟,無數心血付之東流。馬英九卸任不久前,看到他苦心推動8年的生技園區還是黃沙一片,心中滿是憤怒和歎息。
馬英九親赴工地現場視察,對工程無法如期完工,感到非常意外、震驚與遺憾。(鄭任南攝)
5.勞資糾紛
勞工有選票,各政黨都很重視。特別是挑起勞資糾紛的時候,自己去代表勞工,很容易獲得大量的選票。可是台灣越來越頻繁的罷工和示威,勞工和資本家不斷的纏鬥,綿延不絕,難解難分。這樣持續的內鬥造成了重大的經濟損失。正確的做法是政府努力彌合勞資衝突,保證社會經濟發展。可是這樣會丟失勞工的選票。在選票的利益麵前,矛盾越激烈,越能吸引選票。勞資糾紛因為政治投票動員的關係,會一直持續下去。至於糾紛造成的經濟損失,隻有全民買單。
結語:發展經濟,台灣不缺資金、技術、人才還有土地,其實有很好的條件。
台灣經濟就像高山上的湖泊,一旦有缺口,水流就會釋放巨大的動能。但這種對於湖泊的限製,沒有人願意去打破反而因為各種問題,還有人在不斷在湖邊築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