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網絡盛傳,1945年日本撤離台灣時,有大約30萬日本僑民留在台灣並在島內生根發芽,這些日本僑民加上第二 代、第三代後裔,迄今應該超過100萬餘人,並有許多加入民進黨內,所以民進黨的目標就是搞“台獨”,阻止中國統一,因為他們認同的祖國是日本。甚至一位 台灣著名的時事評論員在大陸的電視節目亦如是說。按照史實和史料來論述的話,這個傳聞是不確切的、也是沒有曆史依據的。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實施嚴格且很完 備的戶籍管理政策,當然亦包括移居台灣的日本僑民。台灣光複後,台灣省政府在遣返日本僑民時嚴格核對戶籍名單,分批將日本僑民全部遣返。由此,光複後迄 今,大量日本僑民隱姓埋名留在台灣社會絕無可能。
一個不符合曆史事實的傳聞
1945 年10月台灣光複後,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他根據光複當初台灣經濟敗落、人才不足等實際情況,決定留用一批日本技術人員,協助台灣水利電 力等重要產業的維持運作。由於日本本土遭受盟軍輪番空襲,經濟崩潰、一片廢墟,故有不少久居台灣的日本僑民不願意返回日本。1947年“二二八事件”期 間,一些日本僑民參加或卷入事件。“二二八事件”結束以後陳儀下令將日本僑民全部遣返,一個不留。1949年12月國民政府敗退台灣,近200萬大陸軍民 陸續來台。因懼怕共產黨地下組織潛伏島內,策應解放軍進攻台灣,台灣國民黨當局從1949年5月到1987年7月,實行了長達38年的戒嚴。在如此漫長的 戒嚴期裏,數十萬日本僑民悄然留居台灣絕無可能。何況當年日據時期身為統治階層的日本僑民,在強迫台灣民眾普及日語的曆史背景下,幾乎沒有人學閩南語或國 語。語言不通,再加上國民黨台灣當局長期的去日本化運動,大量日本僑民隱藏台灣社會深處絕對是一個天方夜譚。
曆史是曲線發展的。在李登輝與 陳水扁主政的20年間(1988~2008年),台灣中小學曆史教科書被“台獨”曆史學者把持的教育部門予以“去中國化”的歪曲修改,致使當代台灣青少年 的曆史意識發生重大偏離,祖國意識幾近喪失,亦促使台灣社會民眾的曆史觀嚴重模糊。尤其是奉行“台獨綱領”的民進黨長期宣揚“反中”、媚日教育,將“台 獨”極端的殖民曆史意識植入人心。在民進黨的背後推動下,在2014年3月發生的“太陽花”學運中,竟然有個別台灣學生高舉“支那豬滾回去”的標牌。這完 全是日據時期殖民者任意辱罵台灣民眾的口吻!在2015年7月“反課綱微調”抗議活動中,多位高中生竟然指責大陸對於日本的曆史批判“沒完沒了”、日本占 據台灣是符合國際法的,等等。“台獨”極端的殖民曆史意識亦使台灣善良的民眾產生諸多過度反應與機械誤判,當下的網絡傳聞就是例證。就此問題,筆者問詢了 一位長期在台灣工作的日本媒體人士,他的答複如下:我也聽說過這些毫無根據的可笑謊言。這些謊言大部分出自於所謂統派人士,皆是被“獨派”的法西斯人種主 義言論激發出來的。
由此可知,在日據台灣50年間,日本除了掠奪台灣米糖及木材礦產等資源、驅使台灣民眾為其殖民統治付出勞力之外,對台灣 社會最大的傷害莫過於精神意識上的,具體就是長期推動的皇民化運動。日據時期台灣小學教育及職業學校雖然普遍,但是島內僅有一所大學——台北帝大(今台灣 大學),95%是日本學生,台灣學生僅占5%,而且台灣學生不準選讀政治、法律專業。為籠絡台灣士紳、維係殖民統治,台灣總督府亦格外施舍,對一些台灣士 紳予以政治、經濟甚至鴉片公賣特權,而對普通台灣民眾則采取嚴酷的殖民暴力鎮壓。
在兩蔣時代(1949年~1988年),台灣國民黨當局曾 致力於台灣社會的去日本化,取得一定成效。但至李扁執政時期,李登輝和陳水扁按照其“台獨”所需,大力修訂中小學曆史教科書,肆意醜化國民黨政權並歪曲大 陸形象,歌頌甚至美化日本殖民統治。直到2008年馬英九主政後,親日思維與媚日之風依舊彌漫島內。
簡言之,當下的台灣社會充其量隻有一些 “皇民化情結”嚴重的台灣人而已,其代表人物就是李登輝。2015年8月25日,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楊孟哲接受采訪時指出,“李登輝代表日本 殖民台灣那個時代的悲泣……李徹底被皇民化,是個日僑,所以日本統治台灣時有19位總督,李可算第20位總督了,隱姓埋名潛伏在台灣,這代表台灣人的悲 哀”。這裏說李登輝是日僑,是指身心“皇民化”的偽日僑李登輝。
台灣光複與日僑遣返
回顧曆史,1945年10月25日台灣光複後至1946年春,近30萬日僑及在台16萬日軍先後被遣返日本。台灣光複後,台灣總督府曾舉行在台日本僑民歸國誌願調查。當時調查之結果,誌願留台者約有14萬餘人,而誌願歸國者有18萬餘人。
由 於當時滯留大陸的日僑亦多有期盼留在中國的願望,1945年12月19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致電行政院:“近據各方報告,在華日僑多希望歸化中國。查此 等僑民因感日本目前生活困難,糧食缺乏,不願回國,或仍留華經商,藉此可以保持資產,然亦難免利用機會以有計劃之深入我國民間,除已分複俟和平條約成立後 由政府核辦。現在所有日僑凡非經許征用之技術人員一律不準留華”。1946年1月7日,行政院亦向台灣行政長官公署通報該電。
1945年 12月16日,為遣返在台日軍,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成立戰俘管理處,在台日軍則成立相應的台灣地區日軍官兵善後聯絡部(台灣末代總督兼第十方麵軍司令官安 藤利吉兼任部長);為運輸日軍戰俘,12月陳儀下令在高雄、基隆兩地設立港口運輸司令部;12月25日,又在台北市設立鐵道運輸司令部,令台灣地區日軍官 兵善後聯絡部,於上述各單位及大城市分設聯絡支部,以協助運輸日俘。至1946年2月27日為止,已運至基隆的日俘計10萬餘人,至高雄者4.6萬餘人; 自1945年12月下旬開始至1946年4月29日止,遣返前日本陸海軍人總計16.1萬人。在處理日俘遣返的同時,台灣省長官公署也於1945年12月 底成立台灣省日僑管理委員會,辦理遣送日僑及陸海軍遺族並留守家屬,各縣市地方則設日僑輸送管理站,由各縣市長兼任站長。1946年1月,台灣省日僑管理 委員會對台灣省日僑調查顯示:全省日琉僑322149人,其中,日僑總數為308232人,琉僑總數為13917人(戰後琉球由聯合國托管,故單獨計 算)。自1946年2月21日開始遣返日僑,截至4月29日止,遭遣返日本的日僑(非軍職的民間日人)總計28.5萬人。是時,超過95%的在台日人遭遣 返日本;剩餘包括留用人員與家屬、琉球人、戰犯等共計36261人,則於1947年4月後,也陸續遣返(戚嘉林主編《台灣史》)。
也有不同 記載,自1945年12月25日開始,一切按計劃進行,截至1946年4月26日完成遣返工作。原計劃遣返日俘(包括少數韓俘)為167424人,實際遣 送155638人。日僑除留用外,共運出292713人。總計遣返日俘、日僑總數達458351人(《台灣光複紀實》)。鑒於台灣經濟遭受戰爭破壞,而大 陸亦無法派遣大批的專業技術人員援台,這樣,留用少量日本技術人員參與恢複生產就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但台灣留用日本技術人員須經過美軍許可。在經過與美 國的多次磋商後,蔣介石於1946年4月22日致電陳儀:“美總部已同意台灣得暫時保留日本平民技術人員5600人與其眷屬約24000人,兩共 28000人”(《政府接收台灣史料匯編》)。台灣省日僑管理委員會幾經商定,最終確定留用人數為7139人,連留用家屬在內共計27227人(《台灣省 日僑管理委員會工作概況》)。
再根據台灣學者許育銘的研究,戰後第一期日俘日僑遣送於1946年4月完成後,台灣行政長官公署留用約 28000人的日僑繼續服務,一般稱之為“留用日僑”或曰“征用”。但事實上仍有部分日人或舊日本軍人規避遣送滯留台灣,此類又稱“潛伏日僑”。後來,留 用者部分陸續“解征”,等待遣送,與被查獲之“潛伏日僑”並稱“殘餘日僑”。“殘餘日僑”與“留用日僑”皆為台灣行政當局列管控製者,因此又合稱“殘留日 僑”(許育銘“戰後留台日僑的曆史軌跡”)。
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少量日本人參與其中。5月16日,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改組為台 灣省政府,隨即再次啟動遣返日僑的工作。從1947年底至1949年8月共計遣返1152人。此時,留台日僑已為數甚少。隨著日本僑民的基本撤離,日本在 台灣島內的影響亦日趨式微。
日本殖民影響與當下台灣親日態勢
如果說網絡傳聞是不實的,但當下大量日本人在台灣長期居住、工作等則是現實的真實情景,這與台灣社會親日趨勢密切關聯。1945年台灣光複是兩岸同胞的共同福音,“簞食壺漿,喜迎王師”是當時台灣民眾對回歸祖國的真實寫照。但由於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雖然日本軍隊與日本僑民撤離了,但殖民影響始終未及徹底肅清,加之近年來“台獨”勢力的坐大,以至於形成當下台灣社會親日態勢的強勁勢頭。
揆 諸史實,當年日本駐台記者伊藤金次郎在《台灣不可欺記》一書就記錄了光複當時台灣社會的真實情景:“先由姓名褪去日本色彩的台灣,接著刷新的是店名、公司 名之日本色彩。此際,縱然是由日本人經營者,也以在中國領土內為理由,一律被要求更改。結果,會社改為公司、株式改為股份、旅館改為飯店、吃茶店改為茶 房、料理屋改為酒樓或酒房、巴士改為汽車、汽車改為火車、映畫改為電影等等。台灣的街景也一下子變得極富於中國色彩了。當時的油漆行和廣告招牌製作店生意 多興隆,這應該不難於想象吧?此外,街路以及公共施設名稱也被更改。鐵道改為鐵路、驛改為站,台北公會堂改為中山堂之事已如前述,而不是唯獨台北公會堂如 此,全島各地公會堂一律改為冠上地名之中山堂。國父孫中山於此複生了!街名中,中國人看得懂的榮町、幸町、壽町等維持原名,與日本之台灣侵略史有關的名稱 則毫不容情地一律被抹殺。如樺山町、明石町、兒玉町、佐久間町等套上往年台灣總督名字的街道則一律改為中山路、光複路等名稱。”但伊藤金次郎也懷疑,“脫 離祖國中國達50年之久,上上下下受日本化到骨子裏的台灣人,現在遽然要回歸為純正之中國人,這真是談何容易的一件事情”;“往昔由中國版圖割讓給日本的 台灣,現在是回歸到中國這個祖國,然而經過50年的曆史後,日本式政治、文化已過於強烈地浸透其中。毋庸諱言,雖然其住民泰半為漢民,但就個別的生活文化 和社會條件而言,那已不是純粹是中國的東西,換言之,是一種獨自性非常濃厚的存在”;“退一步想,要徹底革除50年來的日本式環境因素,對他們來說,相信 這是極大的變革。由於回歸到的是同一民族之中華民國的製度,這個困難程度應該是遠較日本領台當初之轉換為輕才對,雖然如此,要把奠基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日 本式政治、教育、文化、經濟、積習完全清算拂拭,應該不是簡單之事。此際,相信他們一定會遭遇許多混亂和齟齬”。
史實亦是無情的,當年伊藤 金次郎的懷疑不幸而言中。在李登輝與陳水扁等“台獨”政治家的“辛勤努力”下,時至今日,日本皇民化思想不僅死灰複燃,並在相當一部分台灣民眾的心中根深 蒂固,台灣大學教授石之瑜指出:“經曆皇民化的社會世代及其後人是台獨勢力的主力。”當今,台灣島內社會還存在著對日本的一種複雜的特殊情感,現實中,台 灣社會的日本殖民痕跡也隨處可見,以前台灣總督府(現在台灣“總統府”)為代表的、散落在台灣島內各地的日式建築,就是日本殖民統治在台灣現實社會的“物 理”延伸。
2006年,由日本捐款資助的台灣“高砂義勇紀念園區”遷址落成。在台灣的土地上,該園區竟然以日本“慰靈”方式紀念當年被日本 強征太平洋戰場的陣亡原台籍“日本兵”。尤其嚴重的是,當下台灣青少年群體中充斥著對日本動漫、影視及流行音樂的狂熱崇拜,哈日杏子、一青妙和一青窈等就 是很具典型意義的代表。許多台灣年輕人刻意模仿日本人的言談舉止,他們以穿戴日本流行服飾和使用日本生活用品為榮。再有,日本電影演員及電影導演等許多藝 人長期在台灣島內從事演藝活動,並擁有大量的台灣青年粉絲。在台北,亦有推廣普及日本茶道、俳句等一大批日台文化交流機構等。一位台大學生甚至在網絡留 言:“台灣人的骨髓是中國人,血管裏卻流淌著日本人的血液”。
正視曆史,麵對現實,我們也承認,戰前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台灣經濟有長足進步, 同時我們也不否認,現實的日本是一個國民素質很高的文明國度,但安倍內閣的目前政治操作充滿對東亞和平局勢的破壞性。隨著2016年台灣“大選”的即將來 臨,民進黨“台獨”勢力再度主政似乎沒有太大懸念,由此,當下日台關係充滿了詭秘性與複雜性。借用一位日本學者的話就是:“日本與台灣的關係具有很濃的民 間主導和社會主導色彩。盡管也有經濟關係的影響,但這種關係在很大程度上是作為參與日本和台灣交流往來活動的每一個人日常行為的集合體而發展、擴展開來 的……台灣社會具有複雜性、多元性和流動性,其投向日本的目光也無法單純地用‘親日’來概括。”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