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趨勢之大國博弈的中國戰略 (2014-07-23 09:10:33)轉載▼
標簽: 大變局 大趨勢 大戰略 大國博弈和中國戰略 一品周
大國博弈
一、全球五大國
隨著世界從單極向多極過渡的過程中,全球五個大國都希望有所作為,爭奪多極化世界的區域或全球的主導權。目前最活躍的大國有五個,分別是美國、德國主導的歐盟、日本、俄羅斯和中國。
二、各國優劣比較和博弈
(一)美國。
1、美國目前是世界霸權,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其霸權的兩個支柱是美元和美軍,美元支撐美軍,美軍保護美元;
2、美國經濟比較強的是金融和軍工,以及相關的航空航天、信息特別是網絡技術、文化等領域;但美國經濟已經日益空心化、虛擬化,在世界經濟中的影響越來越小,因此美國企圖振興製造業,擴大出口;
3、美元的霸權基礎是控製石油,和世界銀行、國際國幣基金組織兩大全球金融組織,以保障其國際儲備和結算貨幣的地位,美國對全球經濟的主要影響就是美元貨幣政策,美聯儲是世界央行;
4、美國影響和控製全球的工具:美元、美軍、網絡監控、文化或價值觀的雙重標準、輿論宣傳、市場。
1)美元。
影響世界經濟的主要手段,利用其世界儲備和主要結算貨幣的地位,控製世界主要大宗產品的定價權;同時通過各種貨幣政策以謀取超額利潤,同時轉嫁風險;
2)美軍。
保護美元的霸權,一旦美元遭受挑戰,美國就通過美軍幹預,通過戰爭利用世界的避險情緒來維護美元的霸主地位;
3)網絡監控。
美國要維護其世界霸權,充當世界警察,對全球進行網絡監控理所當然;
4)文化或價值觀的雙重標準。
(1)即美國的軟實力或巧實力。通過文化輸出來影響他國的民眾,以價值觀所謂的人權民主、意識形態等來把世界化成三六九等,或醜化或抹黑等,分化、打壓、削弱和它對抗或不聽話的國家,更重要的是通過價值觀來幹預他國內政,通過街頭政治、顏色革命來推翻美國不喜歡的政權;
(2)美國的文化本身底蘊不深,同時,帶有很強的實用主義,給人感覺歸總就是商人文化,所謂其它不過是冠冕堂皇的借口而已。
5)輿論宣傳。
謠言千遍是真理。美國及西方牢牢控製世界輿論宣傳工具,掌控世界話語權,一旦有人不聽話,就群起而攻之,搞臭對方;
6)市場。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但經過金融危機後,美國的消費能力下降,隨著其它國家消費的興起,其市場對全球經濟的影響逐步在下降。
5、美國的對手。
1)在美國人眼裏凡是挑戰其霸主地位,不順從的都是對手,甚至是邪惡國家。所以美國的對手太多了,歐盟也是其對手,因為歐元挑戰美元的霸權;日本也是對手,因為日本有野心,擺脫美國的控製,奪取東亞的主導權等等。
2)美國的對手總結為三大國家,兩個對手。
當今世界上對美國霸權威脅較大的對手有二個中國算一個、俄羅斯和德國主導下的歐盟各算半個。
(1)中國。是美國的一個真正的對手,且是全球對手,威脅美國的全球霸權;
(2)俄羅斯。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軍事強國,且是世界資源大國,算美國半個對手;
(3)德國主導下的歐盟雖是美國的盟國,但歐盟作為一個歐洲整體,也在擺脫美國的控製,爭取自己的主動權和話語權,特別是在貨幣威脅美國的霸權。
3)美國對兩個對手的態度。
(1)對中國。
利用日本這個中國最凶惡的真正對手作為其代理人,不斷攪局中國周邊,挑撥與中國有爭議的國家,特別是周國周邊海洋國家,對中國進行全麵圍堵和遏製,遏製和遲滯中國的崛起。
(2)對歐盟和俄羅斯。
不斷離間、挑撥、利用歐盟和俄羅斯的矛盾,加強對歐盟的控製,對俄羅斯進行分化、打壓、削弱,破壞俄羅斯建立歐亞聯盟、恢複前蘇聯大國地位的構想。
6、中美博弈。
1)中美博弈的實質是世界霸權之爭,是世界地緣政治單極和多極之爭,是世界民主和獨裁之爭。
中美是目前世界唯一具有全球影響力,或者是具備全球領導力的兩個國家,美國基本主宰西方發達國家,中國也日益成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領導;
2)新型大國關係。
中美兩國不相鄰,沒有領土爭端;同時都是國土巨大、資源豐富、人口眾多的大國,無非美國是世界霸主,中國是最大的新興國家,美國為維護其霸主地位,把中國看作是其最大對手,但隨著中國的崛起,“一個不能打敗的敵人是朋友”時,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就真正建立起來了,現在隻是個概念,實力還達不到,所謂新型大國關係的實質是實力相當,才可能地位平等。
3)鬥而不破。
現在中美兩國在沒有建立起新型大國關係前,雙方對對方都是兩手,特別是美國,既要圍堵遏製中國,但又不能引起正麵對抗和衝突,同時很多方麵還要和中國合作,即鬥而不破。
4)中美關係的發展趨勢。
平衡和再平衡,鬥而不破到新型大國關係。
(二)日本。中日之間的博弈已經發展為兩國間的全麵對抗。
1、把日本列為大國的原因。
嚴格上日本不能稱其為大國,國土狹小、人口少、資源缺乏,靠出口過日子,不具備全球大國的資格,在這裏姑且稱其為大國,是因為:
1)美日同盟,日本是美國在東亞的代理人,打狗看主人,給日本一點麵子;
2)同時,由於這條惡狗的陰險凶殘、侵略成性和孤注一擲的個性,以及中日之間的曆史恩怨;
3)再加上其經濟、技術和軍事能力。
2、中日全麵對抗的實質除了曆史恩怨外,本質是爭奪東亞的主導權和領導權。中國真正的對手是日本。
3、中日全麵對抗是持久戰,是綜合實力的較量。
1)目前中國的劣勢是技術,是戰術層麵的,隨著時間和投入是可以改變的;日本的短板是國土麵積小、人口少、資源缺乏,是戰略層麵,是很難改變的。
2)日本善於做規劃,善於開局,開局也做的不錯,但由於其天生的短板和日本人的個性,其中局和後局就不行了,畢竟大國博弈是綜合實力的較量。
4、中日全麵對抗是持久戰,拚的是經濟,更是經濟戰。
1)經濟的核心是實體經濟,實體經濟的核心是裝備製造,裝備製造的狠心是技術跟進,決定國家產業水平的高低,是生死存亡的關鍵;
2)現在日本技術強項是汽車、芯片和機器人,隨著中國裝備製造業的發展,將逐步取代,這是中日經濟戰的重點戰場。
5、中日全麵對抗主動權在中國手裏。
隨著中國的發展和日益強大,中日之間的優劣勢越發明顯,特別是日本的戰略短板就充分暴露了,時間站在中國一邊,日本很焦慮,緊隨著中國到處攪局,以遏製圍堵中國,說明了日本中國的仇視和恐懼,中日博弈最終勝利一定屬於中國。
(三)俄羅斯
1、俄羅斯國土麵積最大,世界上資源大國,世界上第二軍事強國;但人口較少,依賴資源出口;
2、俄羅斯的崇尚武力和極強的民族自尊,決定了俄羅斯不甘做二流國家,也不甘在與人合作中屈居老二的地位;但俄羅斯崇尚武力、侵略成性和反複無常的性格讓其他國家恐懼和擔憂,特別是在烏克蘭危機中暴露無遺,麵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聯合打壓,俄羅斯企圖通過建立歐亞聯盟,複蘇前蘇聯世界大國的夢想基本被終結,俄羅斯不得不淪為一個區域大國。
3、與俄羅斯做鄰居,是不安全的,需要實力威懾;現在俄羅斯在歐洲麵對西方的聯合打壓,雖然還有資源和軍事技術這兩張王牌,不愁世界上找不到買主;但經濟上發展低迷,迫使其不得不向東看,與亞洲,特別是中國合作,共同應對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在這點上中俄有共同的利益。
4、中俄可以為了應對共同的威脅聯手,但不會成為同盟,中蘇關係的教訓已經夠深刻了。中俄合作的最大目的是維護雙方邊境安全,特別是中國,北方曆來是中國最大的威脅,其它就不要有太高期望了。
5、中美俄三國曆來是個互相牽製、構成力量均勢的三國關係,任何力量的變化和組合都將改變世界地緣政治格局,中國不希望俄羅斯強大,那是中國的噩夢,也不希望俄羅斯被過分削弱,使得美國把所有力量都集中到中國身上,中國需要時間發展自己,壯大自己。
(四)德國主導的歐盟
1、歐盟是世界上發達國家聯合體,雖然每個國家都不如中美俄,但集體的力量就不一樣了,歐盟是世界最大的市場,也是文明最發達的地方,技術先進;但資源缺乏,尤其是能源,對外依賴性很強,特別是依賴俄羅斯;
2、德國和中俄德合作。
1)歐盟雖然有德國、法國和英國三駕馬車,但德國憑借其強大的製造業,尤其是裝備製造業,成為歐洲經濟的引擎,德國主導歐洲的經濟。
2)但歐洲外交和軍事的主導在美國人手裏,歐盟希望獲得更多的主動權和話語權,擺脫美國的控製,世界多極化,控製與反控製是美歐博弈的本質。
3)美國在歐盟最大的對手是主導歐盟經濟的德國。德國為自身和歐洲經濟的發展,為歐盟能獲得更多的主導權和話語權,積極和中俄合作,歐亞大陸中俄德三國合作,會對美國在歐亞大陸的領導權構成極大的挑戰,這是美國所不願看到的。
3、中歐。
1)中歐博弈。
(1)中歐之間沒有本質的衝突,更多的是文化、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不同;
(2)還有就是經濟方麵的競爭,如中歐對外資源依賴性都比較大,且隨著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中歐在出口商品上會同質化,形成競爭,這是中歐博弈越來越引起關注的領域。
2)中德合作從經貿走向融合,顯示中歐合作、可持續發展的新趨勢。
中國需要德國的技術、德國需要中國的市場和資金,中德從原來的簡單、低層次的經貿關係,不斷走向融合,共同發展,實現雙贏。
中國戰略
一、對內戰略:提升經濟實力,為大國博弈打下牢固的經濟基礎。
中國在對內通過實行穩增長、促改革(反腐敗)、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特別是加快高新科技產業,尤其是現代裝備製造業和製造服務業的發展,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提升經濟整體實力,應對世界的挑戰。
二、對外的向南向西戰略
(一)風格。
領導人的個人風格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國家的對外風格,中國的對外已經改變了原來以政治製度、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為主的外交風格,轉向穩健、務實和親和的風格。
(二)向南向西戰略
1、遠交近攻的向南戰略。
1)與發展中國家合作是中國對外的基礎;
2)通過中非、中阿和中拉三個合作論壇,發展和非洲、中東阿拉伯國家和拉美國家的經濟合作。
2、避實擊虛的向西戰略。即“一路一帶”。
1)對美國亞太再平衡實行再平衡,突破美日在亞太地區對中國的圍堵遏製;
2)整合亞歐大陸,形成新的國際經濟格局,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世界經濟中心;
3)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是核心,其地位日益凸顯,其原因:
(1) 是因為交通工具的現代化;
(2)是因為產品結構的輕便化、高附加值化;
(3)是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調整;
(4)是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
4)絲綢之路經濟帶,通過亞歐大陸中俄德三個國家的合作,形成亞歐大三角,保障中國資源,特別是能源,通道和技術安全。
(1)能源安全:中亞、西亞、俄羅斯,再加上拉美和非洲;
(2)通道安全:以陸權對付海權;
(3)技術:中德合作(製造業)、中俄合作(軍工)。
5)向西戰略的三個關鍵點,決定向西戰略成敗的關鍵。
(1)中亞(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關鍵節點,同時控製了中亞在一定程度上控製了亞歐大陸;
(2)南海(海上):是世界主要海上通道,特別是東亞的主要海上通道,控製了南海,就獲得了亞洲,特別是東亞的主動權;
(3)烏克蘭(東歐):牽製俄歐和美國,促使俄歐與中國合作,有助於中國向西戰略。
其中中亞和南海對於中國是生死攸關的兩個點,不僅關係到中國的能源、通道安全,還關係到世界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
6)中國對外風格的改變和對外戰略的調整,對很多區域和國家在中國這個大棋局的地位產生影響,特別是東盟國家。
(1)中國對南海勢在必得,加上美日越菲的攪局和挑釁,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東盟的關係,東盟國家對中國的態度發生了改變,特別是越南、緬甸等國,加快向美日靠攏;
(2)隨著中國向西向南戰略日益清晰,東盟對於中國已沒以前那麽重要了,特別是緬甸,中國把重心集中到中亞和南海,緬甸的地緣位置戰略地位就大打折扣了;
(3)隨著美國實行亞太再平衡戰略,不斷攪局亞太,一方麵鼓吹中國威脅論,離間挑唆和中國有海洋爭議的國家挑釁中國,一方麵大搞政治民主;再加上美國退出QE,東盟各國的經濟都不景氣,這樣導致很多東盟國家陷入動蕩;
(4)越南和緬甸給中國的教訓讓中國明白了一個道理:靠錢是交不到朋友的,善良忍讓克製是換不來和平的,靠的是實力和實力的運用。使得中國在對待東盟態度上更加穩健、務實、鮮明。
3、向南向西戰略形成中國對外格局。
1)向南向西戰略的關係。
(1)向南是為了給向西戰略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贏得更多時間和空間餘地,使得中國向西戰略更穩健從容;
(2)向西戰略的成功使得中國實力壯大,更有力的推動世界多極化和國際關係民主化,更有利促進和加深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促進向南戰略的實現,使得中國在大國博弈中掌握主動權。
三、中國和周邊國家
(一)嚴峻的周邊環境。
1、中國的周邊是世界最複雜、最動蕩的地區;
1)東北亞:朝鮮半島和日本軍國主義潛在複活;
2)東南亞:南海衝突;
3)南亞:中印邊境爭端;
4)中亞:三股勢力的泛濫。
除北方相對穩定外,中國其他方向的局勢都比較動蕩,都很嚴峻。
2、中國和周邊很多國家都有爭議;
1)東北亞的日本(美日同盟、曆史問題和主權爭議)、韓國(美韓日同盟、海洋劃界)、朝鮮(無核化);
2)東南亞:經濟上靠中國,安全防務靠美國。
(1)南海聲索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印尼的海洋權益爭端;
(2)新加坡。好像沒什麽爭議,但新加坡是美國和東盟的中間人,就是新加坡引狼入室,引入美國進入東南亞,以平衡中國的影響力;
(3)緬甸。對中國充滿恐懼和不滿,中國在緬甸投資的大項目屢遭挫折;
(4)老撾、柬埔寨和泰國。和越南是特殊關係,有很多要看越南的臉色;泰國是美國的盟國。
3)南亞。
(1)印度。邊界爭端是中印關係最大障礙,同時在印度洋主導權上印度對中國一直報警惕敵視的態度。
(2)巴基斯坦。和中國始終保持親密良好的關係,是中國進出波斯灣和印度洋的通道,也是中國西北的出海口。
4)中亞。中亞各國關係複雜,影響的外部因素也很多,主要是中俄,其次是土耳其和伊朗。中亞各國除吉爾吉斯斯坦外,對中國的態度都還比較好,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是中亞三個最重要的國家,和這三國搞好關係,基本就在中亞站穩腳跟了。
(1) 哈薩克斯坦是俄羅斯主導的集安組織成員和歐亞聯盟創始國,也積極發展和中國的經濟合作;
(2)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是俄羅斯主導集安組織成員,受俄羅斯控製,吉爾吉斯斯坦。是中亞政局最動蕩、最貧窮、最沒希望的國家,對中國充滿恐懼和敵視,是中國歐亞鐵路互聯互通最大的阻礙;
(3)烏茲別克斯坦,仇俄,但有親美傾向,希望用美國勢力來平衡中俄;同時作為中亞的兩個大國,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爭奪地區主導權也很激烈;
(4)土庫曼斯坦是中立國,積極發展多元化的對外經濟合作。
從以上可以看出,周邊國家,特別是周邊海洋國家和中國都有或多或少的爭端,而且都抱著經濟靠中國,安全防務靠美國的企圖,關鍵時候就站到美日同盟一邊。俄羅斯在烏克蘭危機中被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群毆的事實提醒中國,這些國家是靠不住的,其實中國在朝鮮、越南、緬甸的教訓也夠深刻了,且這些海洋國家很容易被美日這些海洋強權所控製;中亞各國就不同了,現在中亞沒有形成一個整體,不可能團結起來對付那個國家,至於日本企圖拉攏中亞國家平衡中俄、牽製中國的想法實在可笑,隻有吉爾吉斯斯坦會為了錢才會這麽做,美日在中亞的影響力很小,再加上中國在那裏還有一個堅定的朋友巴基斯坦,中國有較大的回旋餘地。同時中亞作為21世紀世界資源儲藏地等諸多因素,結合中國的能力和需要,中國複興陸權、複興絲綢之路不僅必要,而且可能。
(二)對待周邊國家的抓手。
1、東北亞。
除了南海這個重要的海洋通道外,朝核問題、日本曆史問題、日本潛在軍事威脅、中國市場等都可以平衡中國和朝鮮、韓國和日本的關係。日本在東北亞越來越孤立,中日已經全麵對抗,中國對付日本的抓手是中國的市場,再就是控製南海通道。
2、中亞。
中國的市場,資金技術等,特別是能源市場。
3、東南亞。
中國實施向南向西戰略後,中國對東南亞國家無所求,但東盟國家需要中國的市場、資金,特別是市場;
4、南亞的印度。
中國優越的的地理位置和南海通道的控製。
除上述外中國還有一個戰略抓手,即水資源。
21世紀水資源將取代石油和天然氣,成為各國武裝衝突的主要原因。爭奪水的控製權是焦點。中國具有壟斷般的地理位置,它對亞洲河流的上遊形成控製,特別是流經南亞中印孟的雅魯藏布江和流經東南亞中老緬泰柬越發源於瀾滄江的湄公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