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日本侵略中國時候到底掠奪了多少資源和財富(ZT)

(2015-09-09 11:35:39) 下一個

日本侵略中國時候到底掠奪了多少資源和財富

 

 

      清賠款:白銀:75000噸。

1、八年抗戰時期:國民政府丟失黃金21000噸!

2、民間丟失黃金:10000噸!

3、東南亞華人丟失黃金:4000噸!

4、開采金礦:10000噸!

5、白金:1000噸!

6、文物:400多萬件。其中:書畫類:約300多萬件。石類,玉類,金屬類,木類約100多萬件,以青銅類最多,以北京人化石最貴。

7、銅礦:1500000噸

8、鋁礦:100000噸

9、煤礦:1000000000噸

10、鎂礦:50000噸

11、石油:100000噸

12、鐵礦:180000000噸。

13、糧食:300000000噸。

14、銀礦:20000噸。

15、銀元:250000000塊。

16、玉石:其中:白玉,黃玉,綠玉,紫玉,藍寶石,紅寶石,綠寶石,瑪瑙:20000000塊;珍珠:10000000顆;鑽石:500噸。

17、棉紗:1000000000錠。

18、耕畜:牛,馬,驢:20000000頭。

19、家畜:豬,羊,雞,鴨:480000000隻。

20、糧食:500000000噸。

21、房屋:300000000間。

         以上1---17項是日本直接從中國運回日本本土的;18--21項是日本在中國領土上直接消耗掉的。以上所列數據隻是日本從中國掠奪財富的部分,其它部分由於種種原因,現在已經無法得知了!

                                                          日本對華資源掠奪:

 

        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占領了東北其後又占領華北、中原、華南大半領土。以一九四三年一年日本對我國鐵砂、生鐵、煤炭三種礦產的掠奪量為例,即分別為一千零六十五萬噸、一百八十一萬噸、五千零七萬噸。一九三二年至一九四四年期間,日本從東北即掠走煤二億二千三百萬噸,生鐵一千一百萬噸,鋼五百八十萬噸。從一九四○年至一九四四年,關東軍從東北農民手中強征出荷糧三千六百萬噸,其中一千一百三十萬噸運回日本。


                                                         日本對中國民間財富的掠奪

 

        在無錫、蕪湖、南京、武漢、上海等地,日軍將民間所有設備錢財等盡數掠走。日軍侵入無錫,對全城進行有組織的洗劫。將各商店、機關搶掠一空,紗廠、鐵廠的設備及產品全部搶走封存,運回日本。再以南京為例,新書《黃金武士》作者一對美國學者夫婦的調查顯示:南京大屠殺期間日軍執行日本皇室參與的“金百合計劃”掠走中國光是一個城市南京的民間寶藏就6千噸黃金!據英記者田伯烈(Timperly)所著《外人目睹中之日軍暴行》記載,全城所有私人住宅,不論被占領的還是未被占領的,大的小的,中國人或外僑的,都被日軍劫掠一空,即使美國、英國、德國的使館和大使住宅也未能幸免。在市民鄧誌陸家,日兵搶獲銀元三百塊,金鐲兩副,金戒指四隻,現鈔九千元,然後將其幼子與母親殺害。在一些史料中也有記載,在南京鼓樓附近,一位日軍看中了一具女屍手上的金手鐲,立即用屠刀將該手剁下。專門調遣來的憲兵特別行動小隊四處搜查,在南京的憲兵隊炸開銀行庫房、搶劫富裕人家的黃金、珠寶、藝術品和貨幣,甚至把屍體鑲的金牙也敲下來。被搶劫後的財寶由上海直接船運日本,或由火車、汽車運往中國東北處理,將稀有金屬進行分等,其他的首飾被融化後,重新澆鑄為統一尺寸的金錠,然後再運回日本。日本軍方還專門派遣黑社會老大兒玉譽義夫到中國,專門打劫中國黑社會的不義之財。兒玉在中國時,出沒於上海和南京之間無防的農村,到城鎮和村莊,召集地方士紳,強迫地方把財產“捐獻”給天皇。在戰爭初期,兒玉在飛往日本的飛機上裝了太多黃金白銀,起飛前起落架曾被壓垮。後來,他隻搜集最大粒、最優質的紅寶石、藍寶石和鑽石。還有日本在中國許多城市強行發行的日本債券;在中國強征總計過百萬的勞工奴隸。抗日戰爭結束後,中國剩下的隻有兩樣東西,即土地與勞動力。中國民間已徹底破產,再也無錢財可供榨取了!

 

        日本對我資源的掠奪是以對數以千萬的中國工人勞力的榨取和幾百萬中國勞工的生命為代價的取得的。在極為惡劣的工作條件與日人的殘酷折磨下,大批勞工死於非命,這些死難者的屍體日積月累,形成駭人聽聞的萬人坑。僅東北地區被殘害致死的勞工就有二百多萬人。如在阜新礦區,日人掠走煤二千六百萬噸,留下萬人坑四處,死難礦工十三萬人,平均每采集兩百噸煤,就留下一具礦工的屍體。日本從撫順取煤二億多噸,造成萬人坑三十多個,死亡礦工近三十萬人。在雞西煤礦,日人製造萬人坑七處,修建煉人爐五座,殘害礦工十萬餘人。

        從一九三八年底至一九四○年,日軍對華北解放區即發動千人兵力以上的大掃蕩一百○九次,使用兵力五十萬以上,而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二年兩年,日軍更對華北解放區進行了千人以上的掃蕩一百七十四次,幾乎是前兩年的兩倍。如四一年八月,日軍五萬餘人對晉察冀邊區進行曆時兩個月的掃蕩,僅在北嶽區即殘殺四千五百多人,燒房十五萬,搶走燒毀糧食五千八百萬斤。又如一九四二年五月一日,岡村寧次以五萬大軍對冀中進行五.一大掃蕩,捕殺我平民五萬多人。

 

        抗戰八年期間,晉綏、晉察冀、冀熱遼、晉冀魯豫、山東、蘇皖、中原七個根據地共有三百一十八萬人被殺害,二百七十八萬人被抓走,共有一千九百五十二萬間房屋被燒毀,損失糧食一千一百四十九億斤、耕畜六百三十一萬頭、豬羊四千八百萬隻,損失農具、家俱二億二千二百七十萬件,被服二億二千九百六十三萬件。日軍每攻占我城市,毀滅屠殺之外,便是將我公私財物洗劫一空。如在無錫、蕪湖、南京、武漢、上海等地,日軍將我工廠、機關、商店的設備錢財等盡數掠走,或運回日本,或留作己用,而對一般住家,更行明火打劫之能事,並設郵局以方便日兵向其國內匯回所搶得贓款。以無錫為例,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底,日軍侵入無錫,除屠殺市民外,對全城進行有組織的洗劫。將各商店、機關搶掠一空,紗廠、鐵廠的設備及產品全部搶走封存,以運回日本。然後放火焚燒城區,使無錫繁華的市區、名勝古跡變為廢墟。再以南京為例,據英記者田伯烈所著《外人目睹中之日軍暴行》記載,全城所有私人住宅,不論被占領的還是未被占領的,大的小的,中國人或外僑的,都被日軍劫掠一空,即使美國、英國、德國的使館和大使住宅也未能幸免。城市商店,所有貨物、器皿、珍寶任意搶劫,每把搶劫到的東西裝上大汽車,他們的長官也在相幫照料,仿佛在搬家。而一般中國市民則往往在被搶之後遭到殺害。如在市民鄧誌陸家,日兵搶獲銀元三百塊,金鐲兩副,金戒指四隻,現鈔九千元,然後將其幼子與母親殺害,將家中其它財物抄走或搗毀。一座繁華的南京城,日軍在徹底洗劫屠殺之後,更放火焚燒,毀滅罪證,大火三十九天不滅,所有商業區均成廢墟。據不完全統計,日軍造成南京市財物損失二億四千六百萬元。再以內蒙王愛召古廟為例,此廟占地五十畝,有正殿四十九間,副殿八十一間,內有佛像寶珠金器文物無數,為蒙古族宗教文化中心。一九四一年正月,包頭市日軍對王愛召洗劫三日,將所有珍寶文物搶走後,在各建築上澆上汽油,縱火焚燒,大火持續半個多月。一座宏偉壯麗的聖殿化為灰燼。

 

        日本在其侵略戰爭中,占領我城市九百三十多座,我80%的大城市被占,被破壞的工廠共三千八百四十家;日軍對廣州、上海、重慶、蘇州、蘭州、貴陽、成都、西寧等城市狂轟濫炸,其對象多為學校、醫院、名勝古跡、居民住宅、商業區等非軍事目標,其目的正如日華中方麵軍參謀長吉本貞一所說,是予敵軍及一般民眾以精神威脅。但僅計日軍造成我財產的損失,就是一筆巨額的鐵債。不計日本從清政府手中掠走的巨額資金,也暫不計日本殺害我貧民的血債,也暫不計日本侵略造成我人民流離失所而導致的生產停頓,光計一九三一至一九四五年十四年間日本掠奪的資源、財物、糧食、榨取的勞動和蓄意破壞等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總值即在當時的二千億美元以上。如果這一筆巨額資金用於建設投資,假定8%的年增長率,五十年後的今天,即使不計通貨膨脹,也將形成九萬三千多億美元的資本。退一萬步,即使單計日本掠走的礦物與糧食,也足已用來買上千個大工廠。如果沒有日本的侵略,即使以中國五三年後三十年內約8%的實際年平均增長率,我國的總體經濟實力也至少是現在的十倍。更何況如果中國不是那麽窮,就很可能不會發生急於求成的大躍進。

                                       日本侵華戰爭對中國經濟資源的掠奪與影響

 

                                          一、侵華戰爭中日本經濟侵略的特點

  日本在19世紀前後,開始向帝國主義過渡,在帝國主義的侵略擴張本性與日本盛行的軍國主義思想的雙重作用下,日本產生了極強的向外擴張的野心。利用日俄戰爭,日本在俄國手中奪得其從中國訛取的東清鐵路長春以南的部分及其附屬地的所有權,於1906年在日本成立了“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憑借滿鐵這一重要的經濟侵略工具,日本有步驟地展開了對中國的經濟掠奪。尤其是在1929—1933年爆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的衝擊下,其狹窄的市場和匱乏的資源無法承受空前的經濟、政治壓力,日本遂對中國發動了更大規模的侵華戰爭,首先武力侵入中國東北,接著於1937年發動了全麵侵華戰爭。日本侵占中國大半國土,並對中國的農業資源、工礦業資源、商業資源、人力資源、交通運輸及金融資源等經濟資源進行了大規模的、全麵的掠奪,並力圖控製、破壞中國的市場、稅收、文化教育,以此來獲得最大的侵略權益。

(一)地域上,日本經濟掠奪集中於“三大占領區”。日本對中國資源的掠奪主要集中於在中國的三大占領區———東北、華北、華中地區,尤其是東北、華北地區,被作為日本在戰爭期間經濟立足的基本“生存圈”的重要組成部分。東北地區“總麵積130餘萬平方公裏,人口隻有3000餘萬”,[1]地大物博、人口稀少,並擁有極為豐富的農、林、牧資源和品目繁多的礦藏,尤其蘊含日本極為需要的石油資源;而華北地區的地域範圍、耕地麵積、人口都居關內日戰區的首位,蘊藏居東亞首位的煤,占關內中國蘊藏量一半以上的鐵和眾多的高品位的礦藏。其生產的馬、羊、皮革、羊毛和肉類都是東亞地區最多的,華北地區還盛產多種經濟作物,是中國小麥和棉花的主產區,並擁有天津、青島等中國重要的港口和商埠及東亞最重要的海鹽場;中國的華中地區則處在我國最為富庶、經濟最為繁榮的長江中下遊地區,是我國當時最大的金融中心———上海的所在地,以及我國一批重要工業城市如南京、漢口的所在地。可以說東北、華北、華中地區是中國經濟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同時日本在東北、華北、華中地區都扶植了相應的傀儡政權,建有比較完整的殖民經濟統治體係,因此政治統治相對穩定,便於其進行大規模的經濟掠奪,如東北的“南滿鐵道株式會社”、“滿洲重工業株式會社”、華北的“華北開發公司”。所以日本把經濟掠奪的重心放在了上述地區。

(二)時間上,日本在不同時期經濟掠奪具有不同特點。日本對中國東北、華北、華中等占領區的經濟掠奪,依據其製定的政治、經濟侵略方針經過全麵經濟掠奪的準備階段、全麵統治和經濟掠奪階段、全麵法西斯統治和瘋狂開發掠奪三階段。在經濟掠奪的各階段,其明顯的特點表現為日本帝國主義十分重視對戰略資源的掠奪,但就不同時期、不同地域而言,隨著世界形勢、戰局和日本自身發展戰略需要的變化,其經濟侵略又具有不同的特點。

從九一八事變以後,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占領區的經濟掠奪大體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1932年至1939年二戰全麵爆發前,日本通過先後成立各種國策公司和子公司,大麵積的掠奪中國的各種資源。第二個階段:1939年二戰全麵爆發後至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集中精力掠奪以二白(鹽和棉花)、二黑(鐵和煤)為代表的重要戰略、軍事資源,進行戰爭準備。第三個階段: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至1943年上半年,日本擴大占領區至中國南方各地,企圖建立從華北、華中占領區直至中國南方占領區的“日元區”,實現經濟一體化。第四個階段:1943年下半年至1945年8月戰爭結束,日本對占領區經濟實行全麵法西斯統治,瘋狂“開發”、劫掠中國戰略資源。

                                      二、日本對中國重要經濟資源的瘋狂掠奪

(一)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農業資源的掠奪。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資源豐富。日本對中國農業資源的掠奪主要表現在對中國土地資源和農產品的掠奪。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土地資源的掠奪首先是通過在各占領區,修建各種軍事設施及鐵路、公路的方式,無償占有了中國大量的耕地和其他土地。其次,通過移民的手段強占中國土地資源。從“1932年,日本帝國主義開始向中國東北實施‘武裝移民’”,“到日本帝國主義投降為止,先後向中國東北移民達30餘萬人”。截止到日本投降前,“日本帝國主義通過‘滿洲國’政府和滿洲拓植公社采取各種手段在中國東北掠奪移民用地達3.9億畝之多”,是“日本內地耕地麵積的600萬町步的3.7倍”,占中國東北可耕地麵積的60%。再次,日本帝國主義通過幫助像“中日實業公司”這樣的日本財閥侵占淪陷區的土地。單單“中日實業公司”在“華北掠奪的土地就達3400萬畝”。日本對中國農產品的掠奪也是十分殘酷的。日本不允許中國農民隨意種植,強迫農民種植水稻、大豆、棉花等日本需要的農作物;日本還憑借一些大公司壟斷農產品的價格,以便強行壓低收購價,並強迫農民按政府定價、定量把糧食賣給日偽的收購機構,這被稱作“糧穀出荷”。但官定的出荷數量極多,以日偽時期的吉林為例,其地區大豆的官定出荷數為預計“總產量的82.3%”,而官定出荷的價格又極低。據不完全統計,僅東北一個地區由於日本的掠奪,就造成農業損失“達17850648229元之巨”。

(二)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工礦資源的掠奪。日本一方麵大量侵占中國原有工業。如在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侵占了以張作霖、張學良父子為首的奉係軍閥所辦的全部企業,價值約15億日元。在淪陷區,官辦的礦山、冶煉等重工業企業,幾乎都被日本直接占領,並改為中日合資公司。另一方麵,日本又在淪陷區大量建立工礦企業,控製、掠奪中國重要工業資源。到1945年,“日偽在東北的工礦企業達6878家”,屬於像“滿鐵”這樣大的日本壟斷企業的東北工礦企業有“314家,資本為6106百萬元,占總資本額的71.7億元的86%,而其他的6546家公司,僅占14%”。[8]日本對中國礦業資源的掠奪也是十分瘋狂的。僅就中國華北地區,在抗戰八年裏,日本就開采和掠走鋁礬土礦300萬噸左右,鎢錳精礦石21.9565萬噸,鐵礦石450萬噸以上,煤炭12000萬噸以上。在東北,日本則通過“滿鐵”長期控製撫順煤礦、新丘煤礦等儲量豐富煤質良好的大煤礦,其中的撫順煤礦長期獨霸東北的煤炭市場並運銷到南洋和華南。煤炭的銷售成為“滿鐵”財源的第二大來源。日本極為需要石油,因此對東北石油資源也進行了全麵的掠奪,其中包括天然石油、頁岩油、人造石油。日本還通過“滿鐵”掠奪了鞍山一帶鐵礦資源,大石橋的菱鎂礦、複州的粘土等一切日本所需的中國礦產資源。

(三)日本對中國商業、運輸、金融資源的掠奪。日本對中國商業資源的掠奪是從搶占市場開始的。日本通過戰爭控製了中國的華北、華中、東北市場,並向中國的南部市場擴張,排擠了英、美等國的貿易,通過降低淪陷區關稅等手段使日本商品大量湧入中國的廣大地區,占領市場。日本還通過統治政策先從重工業入手,再推行到輕工業,控製物質資源的流通,同時加緊對中國運輸業的壟斷、控製,從而打擊了中國民族商業,基本掌握了淪陷區的商業資源。在1937、1940、1943年這3年,日本在東北進口貿易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分別為75.1%、88.4%、77.6%,在東北的出口貿易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分別為49.9%、71.1%、75.3%,從中可以看出日本對中國商業資源不遺餘力的掠奪。因而在日本的控製、侵占及戰爭的破壞下,中國整個商業在1939年之後趨向衰弱。

日本對中國交通運輸資源的掠奪是通過其經濟殖民機構最終完成的。日本通過“滿鐵”,從1931年到1935年僅用了4年時間就完全壟斷了東北的鐵路。其長度占當時中國鐵路總長度的41%。至1943年,滿鐵鐵道總局經營著11000餘公裏的鐵路,約2萬公裏的汽車運輸,近5000公裏的北滿江運和南滿三港、葫蘆島港、北鮮三港等碼頭,並控製周邊地區的短途運輸、城市交通和海運業。日本通過“滿鐵”可以說完全壟斷了東北的交通運輸資源。對華北地區交通運輸資源的侵略是通過華北開發公司控製下的交通業子公司完成的,其中最主要包括華北交通、華北運輸等四大公司。到1942年上半年,日本已基本建成了包括鐵路、公路、內河、海運在內的,互相連接的水路交通網,占有鐵路6185公裏、公路17665公裏、華北內河航線4200公裏,並控製了天津港、塘沽港、連雲港、青島港、秦皇島港等重要港口。日本控製了淪陷區的大部分交通運輸資源,壟斷了這些地區的交通運輸業。

日本對金融資源的掠奪和控製十分重視,認為其是同交通、通訊、發電、礦產、冶金、鹽業等同等重要的部門,因此淪陷區的金融企業大多為日本及其傀儡政府所兼並。日本通過搶占銀行、票號,掠取現金,印製、強迫使用軍用票,偽造法幣,在占領區開設日偽銀行等手段大量掠奪中國的金融資源。以東北為例,日本合並邊業、中國、交通三家銀行,並成立偽滿中央銀行,迅速壟斷東北金融資源。發行大量偽幣,到1945年蘇聯進軍東北前夕,發行偽幣80億元,為1937年的26倍,1932年的52倍。

(四)日本對中國勞動力資源的掠奪是極為殘酷的。日本主要通過強迫淪陷區人民服兵役和勞役的方式掠奪中國勞動力資源。兵役製是在日本開始侵華戰爭後,就在偽滿地區實行了,17—56歲的人都有服勞役的義務,而20—23歲的人還要服兵役。僅1940—1941年就有150多萬人被征作“國兵”,替日本人打仗。而日本帝國主義強迫中國人民服勞役的現象,則在我國東北從九一八事變和偽滿洲成立就已出現。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八一五”投降的14年間,“從我國東北(即滿洲)、蒙疆(即內蒙)、華北、華中、華南各占領區,先後以誘騙、強征、抓捕等手段有計劃地搶擄輸出和就地役使了中國強製勞工達1000餘萬人左右”,這些中國勞工的生活是極為悲慘,死亡率極高。日本對中國勞動力的殘酷掠奪造成對中國勞動力資源的嚴重破壞。

                        三、日本侵華戰爭破壞了中國現代化的資源環境和統一的國內市場

對現代化的一種定義認為,現代化的實質就是工業化,更確切的說,是經濟落後國家實現工業化的進程。以這個概念分析,對工業化的阻礙就幾乎等同於對現代化的阻礙。而對於中國的工業化進程而言,最大的阻礙力就來自於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發動的侵略和經濟掠奪。從本世紀初,日本帝國主義就蓄意阻礙和破壞中國的工業化、現代化的進程。日本學者就曾指出:“由於受到以輕工業為主的中國工業影響最大的是日本,所以日本帝國主義者反對中國的工業化,並發動了侵略戰爭。”可以說30年代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阻礙了甚至中斷了中國近30年來逐步推進的工業化進程,從而使中國的現代化陷於近乎停滯的境地。有的學者甚至提出,日本的侵略至少使中國工業化的進程延誤了20年時間。日本對中國經濟的掠奪,對中國的社會、現代化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

  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破壞了中國政治上的統一及政府對國家的正常管理,破壞了中國原有的經濟環境和整個經濟體係,使中國喪失了發展現代化的必要前提條件之一,即和平的國際、國內環境和統一的強有力的中央政府。1937年以後日本的侵略由北向南不斷推進,中國的大半領土已被日本占領,整個中國幾乎都陷入到戰火之中。而侵華戰爭中,日本對中國經濟資源的掠奪,完全是以其軍事侵略為基礎的,因此帶有極強的破壞性。同時這種掠奪又把中國經濟強行拉入日本殖民經濟體係中,成為日本經濟的附庸,使淪陷區的經濟資源完全喪失了促進中國現代化發展的作用。而客觀上中國其他地區的經濟資源,則同樣圍繞抗日戰爭和反經濟掠奪的軍事目的進行組織和分配,偏離了正常的現代化發展軌道。日本在侵華戰爭中對中國經濟資源的掠奪,使中國喪失了許多現代化發展所必要的條件,加重了中國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嚴重影響、阻礙了中國現代化的長遠發展。

 

(一)經濟掠奪使中國喪失了現代化發展必要的資金、資源。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和進行的經濟掠奪對中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巨大,使中國資金、資源短缺,同時又缺乏再生產的能力,不能迅速補充這種不足。日軍占領區的銀行、錢莊、銀號、當鋪等,幾乎都被日本搶占,造成大量的資金損失。九一八事變後中國東北唯一的金庫被洗劫一空。到1932年底,東北官方損失178億元。據粗略統計,在抗日戰爭期間“中國經濟所受的直接損失當在100億元以上”,“人員傷亡1800萬人,財產損失與戰爭消耗共計約4000億元,折合美金1800億元(按1953年幣值)”。同時在侵華戰爭中,中國工業的重要地區幾乎全部遭受了重大的破壞。作為中國金融中心的上海也在戰爭中淪陷,閘北區的損失為100%,虹口與楊樹浦為70%。日本侵華戰爭使中國原本薄弱的工農業元氣大傷,很難迅速恢複生產,難以提供現代化發展所急需的大量資金。

日本對中國經濟資源的掠奪,使中國的一部分資源無法恢複或難於立即恢複。日本占領東北後,掠走了中國鐵礦藏量的37%、生鐵產量的79%、石油開采量的93%、黃金開采量的55%。對這些不可再生的礦業資源的掠奪,使中國經濟資源總量遭受了不可彌補的損失。而日本對中國的勞動力資源和土地資源的掠奪與破壞對中國長遠的經濟發展更產生了極其惡劣的影響。日本在對中國勞動力資源的掠奪過程中造成了中國勞動力的巨大損失。僅華北地區被日偽直接殺害的中國民眾就達72.6萬人,被虐致死的為33.2萬人,被抓捕或誘騙去東北、朝鮮和日本做苦力的就有529萬人,其中多數都是青壯年勞動力。同時日偽時期,日本采取的高壓政策和對勞動力的盤剝,阻礙了淪陷區生產力文化素質的提高,影響了生產力的質量。而因為勞動力再生產和土地資源的特殊性,日本掠奪所造成的破壞性後果,不可避免的會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產生極大的負麵影響。

 

(二)經濟資源的掠奪也嚴重影響了中國現代化發展的必要條件,即統一並不斷擴大的市場。中日戰爭爆發後,中國沿海6省重要的港口和島嶼相繼陷落。以省計算,淪陷區已遍及中國13個省,這些地區都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其中華北、華南、華中三區的工業占了全國工業的90%,而上海則是中國的金融中心。中國大半的市場都在日本的控製之下,中國統一的市場已不複存在。而且日本憑借其控製的淪陷區交通、運輸資源和軍事力量對中國的海陸交通進行封鎖。七七事變爆發不久,日本就封鎖了我國北方至上海的航路,並在1940年切斷了中國大後方與外界的物資通道———滇越鐵路,從而分割了中國的市場,使國統區、解放區的市場陷入孤立。中國的重要城市和廣大農村在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與掠奪下,都遭受了巨大的破壞,不可能提供更大的市場。中國沿海重要地區資產損失慘重,上海達52%,南京80%,杭州28%,無錫64%,武漢12%,廣東31%,湖北十六區22%。中國經濟最活躍的沿海地區的原有市場受此打擊必然會有不同程度的縮小。而中國農村,受到戰亂、加之日本對土地、農作物的搶奪、勞力的大量喪失、災害連年等因素的影響,在戰時和戰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很難有大量多餘的資源進行物資交換,因此更不可能使中國的市場規模擴大。

 

(三)經濟資源的掠奪加劇了中國產業結構的不平衡,嚴重影響、阻礙了中國現代化的長遠發展。中國自1840年鴉片戰爭後就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依附性強,經濟結構不合理,而日本對中國經濟資源的掠奪又加劇了中國經濟的依附性。在日本侵華時期,中國的重工業大都圍繞軍事目的而進行計劃、建設和生產。淪陷區的中國工業完全成為日本工業體係的附庸,技術含量低,重複性強,水平不高,多數都是軍用工業及對基礎資源的加工和采掘,輕、重工業比例嚴重失調。到1942年,中國東北地區的重工業資本額占工業資本額的79.2%,而輕工業隻占20.8%。在國統區,國民黨被迫采取戰事緊急政策,雖然緩解了戰爭對資源需求的壓力,但也是一種一切生產服從、服務於單一的軍事目的不均衡發展模式。中國的輕工業和商業在戰爭的破壞和日本經濟統治政策的影響下,走向蕭條。在淪陷區,日本於抗日戰爭後期,進行全麵的經濟統治,使輕工業企業難於發展,華商投資的輕工業企業更難於生存。而中國其他地區的輕工業的情況雖然相對樂觀,但在戰爭經濟狀態下,不可能得到較快的發展。中國的農業和交通運輸等非生產部門,在經曆了日本帝國主義的瘋狂掠奪、強力控製後,在很長時間內都在進行恢複、調整和重建。因此,日本使中國廣大淪陷區的產業結構被強行拉入日本殖民體係之中,整個產業結構畸形發展,加重了中國近代產業結構的失衡,尤其是使中國工業經濟更具對外依附性,從而阻礙了中國工業的和現代化的長遠發展。

 

                                        日本在偽滿洲國進行的經濟資源掠奪

 

        九一八事變時,日本在我國東北的兵力有2萬多人,到了1937年有6個師團,1940年有12個師團,到了1941年8月,日軍在我國東北地區部署的兵力達到近85萬人。並且修建了許多各種不同類型的戰地工事,而修建這些工事的全部費用都由偽滿政府承擔。從1934年—1945年8月此項經費竟然高達4.5億元。日本帝國主義不斷集聚軍事力量,為進一步侵略全中國做準備。日本侵占中國的東北,最根本的目的還是要掠奪東北的各種資源,把東北變成日本的軍事基地和物資後援,進一步侵占全中國。所以就先從奪取經濟命脈入手。鐵路是經濟的大動脈。日本人從1906年起就從沙俄手中奪取了若幹條鐵路線,成立了“南滿鐵道股份公司”。九一八事變後,逐步搶奪中國政府經營的鐵路和中外合資的鐵路。1931年10月10日起,關東軍向“滿鐵”交待“委托經營”。東北鐵路大權全部落到日本人手裏。大連是東北物資進出口的地方,一直由滿鐵經營。偽滿政府成立後,就把海口運輸和內河運輸的權力全部委托給滿鐵。空中運輸則由“滿洲航空服務公司”壟斷。偽滿政府成立後進占郵政局。1933年開辦了“滿洲電話服務分公司”,壟斷了全部通訊業務。海關和稅收:東北的海關由設在上海的外國人控製的總稅務司管理,作為庚子賠款和其他外債的抵押。日本與偽滿同上海的總稅務司多次交涉,都被拒絕了。但在大連海關內,關長和稅務司司長都是日本人,職員中70-80%是日本人,偽滿就利用這些人,先是不再把關稅上繳給總稅務司,然後趕走了歐美籍的官員,奪取了大連海關。繼而又奪取了其他海關的鹽稅和專賣權。

        銀行:我國東北地區原來就有被稱為“四行號”支撐東北金融的四個金融機構:東三省官銀號,東北地方政府的官辦銀行,資本2000萬元;邊業銀行,奉係軍閥勢力設立的,資本525萬元;吉林永衡官銀行,省政府的金庫,資本1000萬元;黑龍江省官銀行,資本200萬元。四銀行還在沈陽設立了“遼寧省城四行號聯合發行準備庫”,以及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在東北的分支機構。從九一八事變的第二天,關東軍就派兵占領各銀行,洗劫一空。搶走東三省官銀號庫存黃金十六萬斤,搶走張學良存在邊業銀行中私有黃金七八千兩和古玩字畫等。有日本侵略者供認,從“四行號”中掠取資金達1.4億元。1932年7月1日,偽滿中央銀行正式開業,壟斷貨幣發行,集中信貸管理,控製國民經濟,掠奪中國人民的財富。日本侵略者在偽滿政府成立後,就開始實行掠奪行動。當他們覺得成效不像當初預想的那樣,就在1937年5月1日由偽滿政府公布了《重要產業統製法》和設立了“滿洲重工業公司”,更大規模的經濟資源掠奪就開始了。

        七七事變以後,由於侵略戰爭的需要,偽滿在第一個“產業五年計劃”中,把許多重要的產品指標,都做了大幅度的提高。如:鋼錠由185萬噸增加到316萬噸,向日本運送112萬噸;生鐵由253萬噸增加到450萬噸,向日本運送152.2萬噸;煤炭由2716萬噸增加到3110萬噸,向日本運送600萬噸;液化煤由80萬噸增加到177萬噸;揮發油由82.6萬噸增加到174萬噸,向日本運送145.3萬噸;鋁由2萬噸增加到3萬噸,向日本運送1.625萬噸;汽車由4000輛增加到5萬輛;飛機由340架增加到3萬架。以上計劃的修改,不僅僅是經濟指標的大幅度增加,更是使整個生產計劃成為日本經濟計劃的組成部分,實質上就是軍事掠奪的計劃。1941年9月,為了支持侵略戰爭,偽滿政府又正式確定了第二次“產業五年計劃”。在這個計劃中,更著重於掠奪戰爭資源。與第一個計劃相比,第二個計劃首先要確保“供應日本”的物資,特別是鋼鐵和非金屬等。

        鞍山和本溪湖是日本帝國主義在我國東北掠奪鋼鐵資源的兩大據點,而對這兩個地區鋼鐵資源的掠奪,也並不是從日本實施他們的第一個“產業五年計劃”開始的。1931年鞍山的生鐵產量是27.6萬多噸,僅次於當時日本最大的鋼鐵企業八幡製鐵所的產量。1933年日本拓務省準許滿鐵把鞍山製鐵所的設備,轉給由滿鐵全額持股的昭和製鋼所,以原來鞍山製鐵所的3座高爐為基礎,擴建煉鋼設備。到了1937年,生鐵的年產能力增加到70萬噸;鋼錠年產能力達58萬噸。到了1943年生鐵產量達130萬噸;鋼生產能力達133萬噸。1931年本溪湖的生鐵產量是6,5萬多噸,到了1944年生鐵產量為37萬噸。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年產生鐵256萬噸,偽滿年產生鐵約70萬噸,總計是326萬噸;鋼,日本產量是648萬噸,偽滿50萬噸,總計698萬噸。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從我國東北大量掠奪戰爭資源,擴充軍備。幅員遼闊的東北地區,豐富的煤炭資源,蘊藏在130多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中。1932年滿鐵地質調查所經過調查,推定全東北煤的埋藏量是48億噸。偽滿後期,滿洲炭礦公司經過調查,推定全東北煤的埋藏量超過200億噸。長期以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就霸占和掠奪東北豐富的煤炭資源。日俄戰爭以後,有些煤礦就被日本人接手,其中最主要的是撫順。日本侵略者用武力占領了撫順後,又對另一重要的煤礦阜新煤礦(原稱新邱煤礦)進行滲透,竊取了礦權。九一八事變前,在我國東北的煤炭生產中,日本經營者的煤礦處於壟斷地位,而撫順煤礦又處於絕對優勢。據統計,撫順煤礦的煤產量,在九一八事變前就可達七八百萬噸,1929年竟有851.9萬噸,占東北煤炭總產量的69%。如此大產量的煤炭在東北市場上銷售量並不大,而是被輸出和運往關內各地銷售,其中最主要的是運往日本。撫順煤運往日本國內的數量占煤礦總輸出量的50%,能占到日本煤炭進口總量的60—70%。在1929年當年運往日本的煤是188萬多噸。九—八事變以後,煤炭產量持續增長,1937年達1034萬噸。撫順煤在很早就被日本海軍作為特別規定來使用,日本最大的海軍工廠吳工廠,幾乎全部使用撫順煤。據說,製造大炮和軍艦甲板的用鋼,必須用撫順煤來冶煉,其他的煤都不行。當時,日本的八幡製鐵所,有煉鋼用的煤氣發生爐20多座,如果使用撫順的中塊煤,開動12座就足以夠用,而且煤氣的使用標準穩定。撫順煤被認為是最好的工業煤,日本稱之為“東洋的標準煤”,並且以撫順煤作標準,來判定其他煤的優劣。在日本的經濟中由於缺乏石油,成為日本軍國主義準備戰爭和進行戰爭的一大障礙。同煤炭一樣,日本侵略者掠奪我國東北的石油資源,並不是從偽滿時期開始的,隻不過到了偽滿時期更加變本加厲罷了。日本侵略者對我國東北石油資源的掠奪,包括天然石油、頁岩油和人造石油的全麵掠奪,其中最有規模效應的是對撫順的頁岩油的掠奪。撫順煤礦的頁岩油在煤層的頂端,藏量達55億噸,可開采原油3億噸,等於美國當時天然石油藏量的1/5。如果每年消耗重油400萬噸,可以供應75年。所以,日本對撫順的頁岩油資源十分重視。1931年生產的粗油有6.3萬餘噸。1935年年產粗油能力至14.5萬噸。1942年,撫順煤礦兩製油廠的設備能力是年產粗油30萬噸。而在1944年實際粗油產量是20.4萬噸。

        偽滿時期,東北就有耕地1700多萬公頃,可耕荒地1600多萬公頃,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占居民的80%,主要穀物的產量達1870萬噸,農業資源豐富,自然條件良好,是世界聞名的產糧地區。但是,從九一八事變以後,政治動蕩,局勢不安,天災人禍,農民大量棄農,耕地荒廢。日本侵略者為了滿足龐大的戰爭需要,不斷加強對糧食的掠奪,企圖將東北變為“大東亞糧穀兵站基地”。強製推行“糧食出荷”政策,對糧食實行強製購銷,強迫農民售糧。他們對農民預付很少的價款,如在1941年時,每100公斤1元,與農民簽訂“出荷”契約,規定最高的“出荷”量。到了秋季,不管收成如何,強迫農民如數交糧。如果有私人買賣糧食,一但被警察或密探查出,不但糧食沒收,還要嚴加懲處;如果有人隱藏糧食,一旦查出,“便照情節”處理。農民生產的糧食幾乎一半被強迫出荷,剩下的還要留作種子、飼料和交租,真正能夠當作口糧的糧食就沒有多少了,要是再遇上災荒年,農民們隻好將口糧、種子和飼料統統交出去,辛苦一年,仍要忍饑挨餓。1942年7月3日,偽治安部警務特秘發第568號內曾記載有這樣一段文字:“北安省望奎縣因糧食奇缺,全縣人民都籠罩著灰黯的悲觀情緒……該縣山頭村從五月十日至二十日僅在五戶人家中便有三十多人自殺。”日偽當局搜刮掠奪來的糧食,“絕對優先地確保軍需和對日供出”。

        據記載,日本要求偽滿為其供應的糧食量是:1942年220萬噸;1943年250萬噸;1944年270萬噸;1945年300萬噸,逐年增加,再要供應朝鮮和華北。由於所剩的糧食極少,對居民就采取低標準定額“配給”。強製壓低居民的糧食消費,以保證日本帝國主義最大限度地掠奪糧食。配給糧食的標準定量是很低的,而且逐年下降。對日本人和朝鮮人的配售標準與中國人不同,對中國人配給的糧食數量更低,而且品種次,經常中斷。廣大群眾忍饑挨餓,不僅造成人民健康狀況嚴重下降,疾病和死亡率急劇上升,致使許多居民因不堪忍受饑苦,而自殺身亡。據日本駐佳木斯憲兵隊高508號文件中記載:偽三江省鶴立縣有三百人因無食糧自殺。

        日本帝國主義為了侵略戰爭的需要,還強製征集攤派大量的勞工。據調查,1941年日偽當局就征集使用勞力共計195.3萬人,加上傷病死者,達200萬人以上。日本帝國主義每年征集200萬以上的中國勞工,其中據關東軍的資料記載,1942年軍方所需勞動力約40萬人,其中華北勞工占4萬人。勞工中一半以上的人是在為戰爭服務的重要產業受奴役。日偽強製征集勞工的手段是連蒙帶騙,甚至強抓。運送勞工時就把勞工裝上悶罐車,鎖上鐵門,吃飯睡覺都不許出來,有些勞工,等不到下車就死了。曾發生過在某一車站,有一悶罐車的勞工,車門上了鎖,被甩在一個閑道上,兩天的時間都沒人管,等打開車門一看,已經全部凍餓而死。勞工到了勞動地點,生活條件極差。睡的是“窩棚”,冬冷夏熱。有的地方平均1平方米要擠4個人。工人們身下鋪著草包,身上蓋著麻袋,頭枕磚頭,踡著腿睡覺。夏天蚊蟲叮咬,冬天經常被凍醒。夥食惡劣,據幸存者回憶,一天三碗高粱米飯和一點鹹菜,有時每頓都是稀粥,甚至斷糧。在偽滿後期,廣大工人和貧苦農民,常常以糠榮和橡子麵糊口。如此的生活條件,勞動強度卻是非常人所受,平均每天勞動時間是9至10個小時,甚至達11小時。還有最高的能達14個小時,使得大量勞工傷病死亡。一個日本戰犯供認道:“在我的記憶中,最悲慘的一件事情,就是1943年在興安嶺築城工程中,四萬名勞工出現了約三千名的死亡。”在勞工比較集中的地方,到處都有埋葬中國勞工屍骨的“萬人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mzl9876 回複 悄悄話 日本對中國的掠奪是所到之處掘地三尺,殺光,燒光,搶光。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