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甲午戰爭利潤與日本現代化 (ZT)

(2015-01-28 17:31:04) 下一個

 

甲午戰爭利潤與日本現代化
2012-7-20 14:40  來源:戰略論壇  作者:唯別  評論 查看評論 【字體:

  甲午戰爭利潤與日本現代化

  作者:李鵬軍

  明治維新後,日本模 仿歐美的近代產業,推行“殖產興業”措施,在軍事、礦山、鐵路、通信等方麵實行官營,並設立繅絲、紡織等官營模範工廠,略具工業化的雛形,但因資金缺乏, 成效十分有限。而具有規模的“殖產興業”其實是在甲午戰爭後才開始的。19世紀80年代中期至甲午戰前,日本的經濟增長較慢,甚至在1892年還出現了負 增長,而甲午戰爭後的10年間,日本經濟平均增長率則達6.5%。

  是什麽加速了日本的 現代化進程?在短短的30年裏獲得了歐洲列強要上百年才能完成的資本主義原始積累,其工業化究竟是靠什麽支撐的?筆者認為,甲午戰爭是日本經濟發展的轉折 點,是甲午戰爭的利潤造就了日本的現代化。在成為工業化強國的路徑方麵,日本完全不同於西方工業強國的原始積累道路,既沒有經過自由經濟發展,也沒有殖民 地,而是依靠國家主導和對外戰爭來積累巨額資本。日本經濟的起飛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利用中國的甲午戰爭賠款所完成的資本原始積累。中國為《馬關條約》支付的巨額賠款,中國市場的“門戶開放”以及日本對台灣省、朝鮮等殖民地的榨取,為日本現代經濟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

  一、甲午戰爭賠款使日本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資本積累先天不足的困境,為資本主義現代化提供了充足資金

  馬克思曾說過:“在資本主義積累之前有一種‘原始’積累,這種積累不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結果,而是它的起點。”原始積累是產業革命的必備前 提,即充分的資本積累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之前不可逾越的階段和資本主義再生產得以進行的必要條件。西方通常是積累在前,革命在後,日本則 是二者幾乎同時完成,這是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日本是通過自上而下的明治維新進入近代社會的,資本主義萌芽程度較低,封建封閉的小農經濟難以 進行資本原始積累,資本積累的先天不足嚴重製約著資本主義初始階段的經濟發展。甲午戰前,日本主要靠剝削農民和盤剝工人進行原始積累,通過榨取農民勞動果 實70%以上作為原始積累的主要來源,並極力壓低工人工資(女工工資僅及當時英國女工最低工資的10%)。當然,原始資金的積累也部分依賴於明治政府所實行的改革,如地稅改革等。但是當日本產業革命全麵推進時,國庫資金仍然很有限,年收入最多不超過0.8億日元,如此有限的資本遠遠不夠,資本的缺乏嚴重製約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然而,通過甲午戰爭,原始積累不足的問題得到了根本性的解決。

  日本通過這次戰爭從中國共 掠去白銀2.3億兩,約折合3.6億日元,以至於日本曆史學家加藤佑三認為:“如按明治二十八年(1896年)的財政收入計算,這筆賠款相當於4年零2個 月的財政收入。這意味著中國對日本的戰爭賠款數額之大,以至於即使日本人全都不工作,他們也能夠在生活水平不降低的前提下過上三、四年。”其實,日本實際 所得遠遠大於3.6億日元的賠款收入。根據戚其章先生的研究,日本除了《馬關條約》中的賠款和贖遼費以外,還從中國、朝鮮掠 奪的各種物品如艦船、武器等和大量的金銀貨幣,折合日元共計5.1億日元,這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其數目相當於當時日本年度財政收入的6.4倍。當時日本財 政界名人井上曾說過:“在獲得這個賠款以前,日本的財政官廳從未談到過數萬萬元的大數字。國庫收入僅達八千萬日元。因此,三億六千萬日元巨款流入國內,在 朝在野的人都認為是無盡的財富。國營也好、私營也好,各方麵都因此實行大大的擴張了。”至1903年,日本公司的實際收入已比1894年增加了3.3倍。 同時,由於戰勝勒賠,導致“信用”大膨脹,日本又得以輸入外資1.9億日元。

  巨額戰爭賠款不但改變了日本的財政狀況,而且進一步促進了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1894年,日本全國有各類會社2844家,資本總額為2.45億日元。這個數目僅及中國賠 款3.6億日元的67%。但是以甲午戰爭為起點的此後10年間(1894-1904年),日本的經濟獲得了迅速的發展。從1894年到1903年末,日本 公司數量從2 067家激增至9247家,增長4.47倍,實繳資本從2.5543億增加到8.876億日元,增長3.47倍,出口貿易則增長1.5倍。1900年日本 全部工廠企業的半數為甲午戰後所創建。自明治維新提出“殖產興業”到甲午戰爭前,日本所積累的資本數量很有限,而通過戰爭賠款卻走完了工業發展36年的曆 程。

  1895年底,日本政府第九屆議會通過了伊藤博文提出的戰後十年計劃(包括軍備、事業、行政等多項發展計劃),其主要財政源就來自於“清國的賠款”。中國的 賠款,除1000萬日元作為教育經費、1000萬日元作為救災準備金外,有2000萬日元撥充為天皇的財產,其餘大部分用於日本擴充軍備、發展軍事工業和 其他相關工業。甲午戰爭賠款,使日本迅速擺脫了資本積累先天不足的困境,為資本主義經營提供了所需的充足資金,再加上通過戰爭所攫取的各種特權,日本經濟 駛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二、甲午戰爭賠款加速了日本工業化的進程,完成了殖產興業計劃

  明治政府在成立初期所進行以工業化為中心的現代化建設盡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在1874-1893年間,日本工業年均增長率高於英、美、法、德諸國。但直至1894年,日本的工業化仍未實現,其主要症結仍在於資金缺乏。

  甲午戰後,日本將戰爭賠款大部分投入工業特別是軍事工業,促使工業化的快速發展。1868年至1905年期間,有85%的企業是在甲午戰爭後建立的,約有50%左右的工廠(使用職工10人以上者)都是在1894年以後創辦的。日本依靠中國賠 款的資金,可以在不需借助外資的情況下,完成其殖產興業計劃。井上清認為日本“從中國得到的巨額賠款、廣大的領土,擴大了新的市場,又加上戰後以‘臥薪嚐 膽’為名對群眾的掠奪,以特權大資本家為首的資本主義工業就有了飛躍的發展”。工業平均增長速度在1891-1900年高達14.3%。據統計,到《馬關 條約》簽訂後8年的1903年,各工業發展的主要指標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公司總數由甲午戰前1893年(下同)的2844家增至8895家,增長了 2.31倍;投資金額由2.45億日元增至9.31億日元,增長了2.8倍;使用原動力工廠數由675家增至3 741家,增長了4.54倍;鐵路營業裏程數由2 039英裏增至4 495英裏,增長了1.2倍;出口貿易金額由8971萬日元增至28950萬日元,增長了2.23倍。1895年之後5年間的工業化成就相當於1868年 明治維新以來近30年的總和。至1904年,日本會社數增至8895家,較1894年增加3.1倍,資本額達到9.21億日元,增加3.8倍。

  工業化的重要標誌是工廠大規模地使用先進動力機械。日本在1903年使用發動機的工廠在全部工廠中所占比率由1894年18%激增到45%,向工業近代化躍進了一大步。棉紡織業的躍進尤為顯著(見表1)。雖然日本紡織業起點較低,但很快就可與英國在 國際市場競爭了。1896年以後,在家庭手工業比重大的繅絲業中,機械化繅絲產量也超過了手工繅絲產量。“總之,機械生產以紡織、繅絲等輕工業為中心,在 甲午戰爭後確立起來了。根據1900年對民營工廠的調查,纖維工業擁有工廠總數的71%,占有發動機馬力總數的46%和占職工總人數的67%。”經濟史學 家高橋龜吉認為日本在運用工業原動力方麵,就整體而言,已越過西方曾經過的蒸汽動力階段,而直接跨入電動力階段,極大地推動了工業的發展。

  在輕工業進一步發展的同時,重工業部門在甲午戰後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1897年日本耗資1 920萬日元開始創辦有名的八幡製鐵所,資金即來自甲午戰爭賠款。該廠於1901年開工,第一年便產出全日本生鐵總產量的53%、鋼總產量的82%;再加 上其他的鋼鐵廠如釜石鋼鐵廠,日本的鋼鐵生產也基本上可以自給自足了。再以造船業為例,1894年日本僅有4家造船企業,資本27萬日元,在日本政府的大 力扶持下,到1896年日本造船業的資本已達227萬日元,三年內資本增值高達8.4倍;生產能力從1894-1998年累計4艘、10 013噸,發展到1904-1907年累計47艘、79639噸,造船自給率日益提高。1908年,日本造船廠造出兩艘1.3萬噸級的輪船,標誌著日本造 船工業已步入國際先進行列。造船業的快速發展又促進了日本海運航線向遠洋發展,日本的海洋大國地位由此逐步建立起來。

  工業現代化的飛躍發展,帶來了產品質量和數量的大提高,國際競爭力自然大大增強。日本在《馬關條約》簽訂後迅速出現了進口銳減、出口激增之勢, 如1895年棉紗出口僅及進口量的14%,而到1897年出口量便超過了進口量。日本的海上運輸隨之大興,貿易金額也隨之增長。因此,日本的殖產興業計劃 由於得益於中國的戰爭賠款而呈現出空前發展的盛況。

  三、甲午戰爭打開了中國市場大門,獲得了穩定的原料產地、商品和資本輸出的場所

  資本主義的發展,勢必要提出擴大國外市場和原料來源的問題,特別是對於日本這樣一個國內市場狹小、資源短缺的國家更是如此。甲午戰前,日本在對 中國貿易中已開始占據重要地位,中國市場對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非常重要。根據《馬關條約》的規定,日本取得了在中國上海、漢口、廈門、天津建立租界的權 利,中國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個港口。隨後,日本又把福建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中國成為日本的主要市場。僅以棉紗為例,甲午戰前,日本棉紗在中國 的市場占有率為2.5%,甲午戰後,1898年飆升至18.7%,1900年更達到33.1%。日本經濟學家澀澤指出:日本紡織業已達到百萬紗錠,並且已 在迅速發展的紡織公司和各種產品一齊湧向了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

  甲午戰後,日本占領了台灣省、朝鮮,獲得了穩定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台灣省、 朝鮮等殖民地提供了日本工業化後所缺的糧食。日本工業化後,產業人口變動,農業人口大量移入都市,成為產業工人,造成糧食短缺,需要依賴糧食進口。而日本 地窄人稠,加劇了缺糧情況。自維新以來,米和糖兩項的進口就占進口總額的10%以上。日本最終能順利解決工業化後的糧食問題,完全仰仗來中國台灣地區和朝 鮮“外來米”的支持。廉價米的輸入,既節省了外匯,又穩定日本國內工資,平抑了物價,從而加強了日本商品的國際競爭力。

  甲午戰後,依仗不平等條約擴大對中國和朝鮮的輸出,兩國成為日本工業品傾銷的廣大市場,日本棉布、棉紗不僅侵占了朝鮮棉布市場,還將印度紗趕出了朝鮮。與此同時,日本利用戰爭賠款大量投資於中國的紡織企業、在台灣省 投資興修鐵路,在朝鮮修建礦山,如1900-1902年日本主要外貿企業三井物產公司的海外收入中,來自於中國的占44%。1894年日本對華資本輸出額 為881萬餘日元,1897年增至2 132萬日元,1903年更是增至6499萬日元以上,十年左右大約增加了6倍以上。1914年在華投資占各國在華投資總額的22.2%,居第二 位,1931年躍居第一位。日本政府和企業從對華投資中謀取了巨大的利潤,從而加快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步伐。

  日本不但利用戰爭利潤促進了現代化發展的進程,而且平穩地度過了1890年發生的經濟危機。經濟危機爆發時,米價上漲,商品價格下跌,金融緊 迫,股票價格下跌,企業資本總額下降約11.5%,工人工資下降,市場蕭條,出現大量無業的平民,甚至是棉紡織業也有部分停產。但是甲午戰爭就像是一針強 心劑,給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以強大的推動力,政府加大了軍費在財政支出中的比重,甲午戰爭大量的軍事開支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經濟的複蘇。利用戰爭的刺激和 戰爭的利潤,日本很快擺脫了此次危機。

  總之,在甲午戰前,日本的產業革命處於初期階段。但從甲午戰後到日俄戰爭前,日本建立起了以造船、鋼鐵、機械製造等部門為主的重工業體係,加上 輕紡工業的發展,初步形成了日本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體係,快速地完成了產業革命,其政治經濟力量很快壯大起來,很快實現了現代化。甲午戰爭的勝利,使日 本侵略者嚐到了甜頭,刺激了它向外擴張的貪欲,引發了新一輪的侵略行動。正如日本著名曆史學家遠山茂樹所論述的那樣:“以甲午戰爭為契機,日本走向帝國主 義早熟的步伐加速了。以賠款為杠杆,和天皇製軍國主義緊密結合的日本資本主義確立起來了。”可以說,甲午戰爭“在完成帝國主義世界體係和作為日本軍國主義 形成過程的開端上,都是劃時代的”。

查看所有評論>>

用戶名密  碼
其他方式登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