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2)
2014 (136)
2015 (338)
2016 (372)
2017 (389)
2018 (91)
近代日本侵華的戰略意圖與主要步驟
一、戰略意圖
日本在二十世紀初期不斷侵華的原因與背景大致如下:
1. 大陸政策 侵略擴張
日本基於傳統的侵略政策,不斷向外擴張勢力。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同時也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當時,日本土地貧瘠,資源缺乏,而且當時東京又發生了一場大地震。日本人認為日本島不適合住人,他們要移民,而中國的資源豐富,而且地理環境好,它們認為中國是夢想中的天堂日本自明治維新後,國勢驟強,積極向外擴張。自甲午之役、日俄戰爭,以致第一次世界大戰,均在中國掠奪利益。且日本因地少人多,故一向主張貫徹“大陸政策” ,認為“如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可見日本軍國主義是以侵華為基本國策的野心。
2. 經濟大蕭條 轉移國內視線
受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日本渴望從對外侵略中尋找出路。1931年挑起了“九一八事變”。 1932年,日本侵略者將東北占領地改名為“滿洲國”, 扶植被推翻的清朝廢帝溥儀為傀儡。
3. 稱霸亞洲 建立“大東亞共榮圈”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即實施軍國主義教育,培養年青一代的民族優越感,民族主義抬頭。日本內閣和軍方在國內大力加強法西斯統治,對人民特別是青年一代進行軍國主義教育,灌輸“八紘一宇”的侵略思想和“武士道”精神。總之,日本帝國主義者在政治上、經濟上和軍事上為發動全麵侵華戰爭作了相當充分的準備。而日本軍閥又先後與德、意締結盟約,形成“羅馬、柏林、東京軸心” ,狼狽為奸,以圖東西方分別稱霸。
二、侵略步驟
日本對中國的掠奪與侵略是在周密規劃下進行的。
日本殖民中國,遷都大陸的設想早在豐臣秀吉時代即已構思,隻是那時無力實現。從1868年明治維新的富國強兵、殖產興業的政策開始,到1927年《田中奏折》的征服世界的五步計劃,日本把征服中國大陸作為實現其野心的先決條件。日本對中國的掠奪先是通過武裝侵略,勒索巨額賠款,以為其進一步工業化獲得原始資本,同時達到使中國經濟崩潰、內亂四起的目的。然後則趁中國改換朝代百廢待舉的時候,以精銳之師對國土進行武力征服。
1.勒索巨額賠款
日本對中國的勒索主要是甲午戰爭後的馬關賠款和八國聯軍的賠款。1895年日本逼迫清政府在日本馬關簽訂條約,割取遼東半島,及台灣、澎湖列島,並勒索賠款白銀二萬萬兩。後因俄、德、法幹涉,日本不得不放棄遼東半島,但又索取贖遼費三千萬兩白銀。這一筆總數二億三千萬兩白銀的巨款,相當於當時中國年財政收入的3倍,日本年收入的4.5倍。此後,日本將90%的賠款發展軍需工業,建立了大機器生產的工業體係。1896年伊藤博文內閣製定十年擴軍計劃,40%的經費直接來於中國的賠款,為日本進一步侵華打好了基礎。1900年,八國聯軍鎮壓義和團,日本從北京與天津掠走庫存白銀共五百萬兩,將清皇宮內的珍寶文物洗劫一空。之後又攫取賠款白銀約三千萬兩。至此,中國已徹底破產,再也無錢財可供榨取了。而日本則開始其侵略的下一步,即占領中國全土。
2.瘋狂擴軍
為實現其既定的滅亡中國的侵略計劃,日本帝國主義者在入侵中國東北和華北的同時,還加強了全麵侵華的戰爭準備。日本政府在1936年8月製定的《國策大綱》中,把“擴充國防軍備”擺在首位,大量增加軍事工業的投資,大力發展重工業和軍事工業。1937年軍事工業投資達22.3億日元,比1936年增加了2.2倍,占當年工業投資總額的61.7%。至1937年,日本工業總產值達55億多美元,年產鋼580萬噸,石油169萬噸,年產飛機1580架、大口徑火炮744門、坦克330輛、汽車9500餘輛,造船能力為40餘萬噸,造艦能力為5萬餘噸。同時,日本政府還大量增加直接軍費,1937年即達13.6億日元,占當年國家總預算的49%。在大力發展軍事工業和增加軍費的條件下,日軍數量及技術裝備水平得到迅速增強。至1937年發動全麵侵華戰爭前,日本陸軍兵力增加到40餘萬人,其中包括17個常設師團和10餘個獨立混成旅團、騎兵旅團、獨立守備隊(相當旅團);日本陸海軍航空兵共有91個中隊,2600餘架飛機;海軍共有4個艦隊,200艘大型艦艇,總計77萬噸。此外,還有日本扶植的偽滿軍和偽蒙軍以及冀東保安隊等,共12萬親人。同時,在國內大力加強法西斯統治,對人民特別是青年一代進行軍國主義教育,灌輸“八紘一宇”的侵略思想和“武士道”精神。總之,日本帝國主義者在政治上、經濟上和軍事上為發動全麵侵華戰爭作了相當充分的準備。
3.占領國土
日本征服中國的計劃1914年,一戰剛剛開始,日本即占領山東。次年1月28日,向袁世凱政府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意圖將山東、東北、內蒙作為其殖民地,並控製中國的政治、軍事、財政、警務等。1927年7月25日,日本首相兼外相田中義一提出世稱《田中奏折》的滿蒙積極政策,製定了詳細的實施計劃。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軍迅速占領我東北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從而實現《田中奏折》中的第三期步驟。1932年1月,日本借口日僧被毆,進攻上海。1933年,日軍侵占熱河省,入山海關,進兵華北。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後,日本以幾十萬軍隊開始對中國進行全麵進攻。當年底,南京淪陷。日本很快占據了大半個中國。從九· 一八到日本投降的十四年時間,日本對中國進行了瘋狂的掠奪與破壞。
4.掠奪資源榨取勞力
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占領了東北的富饒土地,其後又占我華北、中原、華南大半領土,將其作為進一步侵華的軍事基地和資源供應基地。在東北,日本占領煤礦40多處,以及鐵、金、鎂、油礦等。在華北、華中、華南,日軍控製了幾乎所有的工礦企業。以1943年一年日本對我國鐵砂、生鐵、煤炭三種礦產的掠奪量為例,即分別為1065萬噸、181萬噸、5007噸。
日本對我資源的掠奪是以對數以千萬的中國工人勞力的榨取和幾百萬中國勞工的生命為代價的取得的。在極為惡劣的工作條件與日人的殘酷折磨下,大批勞工死於非命,這些死難者的屍體日積月累,形成駭人聽聞的萬人坑。僅東北地區被殘害致死的勞工就有二百多萬人。如在阜新礦區,日人掠走煤2600萬噸,留下萬人坑4處,死難礦工13萬人,平均每采集200噸煤,就留下一具礦工的屍體。在雞西煤礦,日人製造萬人坑7處,修建煉人爐5座,殘害礦工十萬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