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全球野心 (ZT)

(2014-12-07 15:11:38) 下一個

日本侵華戰爭戰略分析(一)全球野心

自從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日本這個東方鄰國就成為了中國麵臨的巨大威脅。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發起全麵侵華戰爭,使這片土地飽經戰火,山河破碎,滿目瘡痍。戰爭給人們的心靈帶來了難以彌補的創傷,麵對這段曆史寫下的各種回憶和論述也充滿了激憤與悲涼。

本文卻試圖暫時拋開對軍國主義罪惡的種種控訴,以一種第三方的視角,就日本當時的發展戰略作出粗淺分析。對戰爭中的各種政治、經濟、軍事和地緣考量進行初步探討。期待能拋磚引玉,引發對這次戰爭更多更深刻的思考。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蘇聯、美國、德國、日本逐漸崛起為強大的國際政治軍事力量,卻又處處受到英法等老牌強國的掣肘。蘇聯工業發展突飛猛進,但由於紅色政 權的意識形態,對資本主義國家製度構成了巨大威脅。受到資本主義國家集體的圍追堵截,在國際上非常孤立。這也成為後來德、日兩國對外擴張時英、法、美采取 綏靖政策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國已是事實的第一強國,但遠離亞歐大陸和長期奉行孤立主義再加上經濟大蕭條的影響,使其雖然以門戶開放政策為抓手向英、法傳統 勢力範圍滲透,但對幹涉國際事務依然顯得比較謹慎,軍事預算也一直不高。德國在一戰時因不平等條約,國家利益受到極大損害。希特勒上台後推行法西斯統治, 大力恢複經濟、強化軍備。但各種資源,特別是石油資源受到英、法的全麵限製。日本作為東亞島國,雖軍力高速發展,且已占領朝鮮和台灣,資源依舊非常匱乏。 特別是石油和鋼鐵幾乎完全依賴從美國進口。而其在中國和南洋的擴張卻受到英、法、美、蘇等各方的聯合掣肘,舉步維艱。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石油已成為最主要的戰略資源。世界上主要的產油區分布在北歐、羅馬尼亞、外高加索、中東和南洋群島一線以及美洲。外高加索油田屬於 蘇聯。中東和南洋群島產油區為英荷所控製,但美國通過門戶開放政策獲得了中東和南洋群島各石油公司的大量股權,並和英荷成為這些地區的利益共同體。這一時 期,德日通過大量進口,每年的石油獲得量在數百萬噸左右,蘇聯的石油獲得兩在2000萬噸左右,而美國的石油獲得量在20000萬噸左右,占全世界石油產 量的70%,是毋庸置疑的石油霸主。美國為了和英荷共同維護南洋群島的石油利益及保護菲律賓殖民地。在珍珠港、關島、瓜達爾卡納島等地建立了軍事基地。從 太平洋方向(英國從非洲印度方向)保持該地區的軍事威懾。

迅速增長的經濟和軍事地位以及處處掣肘的國際形勢,使德國和日本極力想打破傳統的世界格局,謀求匹配甚至超過自身國力的國際地位。而這一訴求一定程度上和 蘇聯、美國也是不謀而合的。因此,雖然我們看到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英法蘇美對日德兩國的戰爭。而實際上卻是德日蘇美共同挑戰英法兩國的世界霸主地位。隻不 過由於戰爭取向和戰略手段的不同,使蘇美兩國笑到了最後。中國在當時還沒有真正完成自身的地緣和政治整合。因此還不具備成為國際博弈主角的能力。但中國的 地域和人口體量以及其數千年的文明積累依然不可小視。由於誰也沒有能力將其徹底征服,反而使中國成為了各個大國在遠東的博弈場所。一戰以後,美國和蘇聯逐 漸成為了能對中國實施最大影響力的國家。

德國在歐洲處於四戰之地,這也使他有了四個擴張和對抗的方向。其中東部從羅馬尼亞到外高加索一直到中東豐富的石油資源,決定了這是德國最主要的擴張方向。 但德國在這個方向上的擴張直接威脅到蘇聯本土和其勢力範圍。因此必然和蘇聯發生大規模衝突。同時在中東還會觸犯英、美的利益。德國在東部的擴張還有一個目 的是擴大自己的戰略縱深,如果能接受波蘭甚至蘇聯的歐洲部分,將使德國擁有廣闊的戰略縱深,從中心國家變為更有地緣潛力的邊緣國家(地理上的邊緣是一種優 勢而不是劣勢)。當然,已經擁有了這種戰略縱深的蘇聯也將成為德國難啃的一塊硬骨頭。歐洲南部和北非,關係到從地中海至中東的出口(蘇伊士運河),這個方 向上德國和法國的利益存在衝突。事實上德國並不直接濱臨地中海,在德國勢力範圍內的意大利是德國在這個區域的利益代表。歐洲北部也有一定的資源,德國和英 國在這裏存在利益交集。歐洲西部的英國和法國這兩個德國海上和陸上鄰國不但關係到德國在大西洋的出口,還事實上是德國崛起最大的地緣威脅。德國在向東線和 南北線擴張的時候不可能無視英、法兩國的軍事存在。因此,德國和英、法的軍事對抗再所難免。

和德國四戰之地的地緣特征不同的是,日本處於亞歐大陸的最東端,隻有向西這唯一的一個擴張方向。另一個和德國不同之處在於,日本是島國,德國是大陸國家。日本有深刻的土地憂患意識而德國並沒有。土地麵積的狹小和地震火 山頻發,使日本有著島國特有的不安全感。另一方麵則是由於承載不了足夠的人口規模而使國內市場容量和經濟發展受到限製。和德國相同的是,日本的資源也很匱 乏,外部資源的獲取一樣受到各個大國的掣肘。日本向西部擴張的根本目標就是實現從海洋國家向大陸國家(或者說海洋陸地雙重屬性的陸洋國家)的根本性轉變, 建立起不依賴於外界的自給自足的經濟發展模式——這就是日本的大東亞戰略。

日本對西部的擴張還可以細分為蘇聯、中國、南洋三個戰略方向。中國有著廣袤的土地,巨大的人口規模,豐富的糧食和煤炭資源。一直是日本大陸國家夢想的執著 目標。可稱作中國戰略區。日本向中國的擴張會受到蘇、美的阻撓,但由於沒有任何國家可以成為中國的宗主國,再加上中國缺乏最重要的戰略資源石油,地緣上又 有很強的封閉性,不會直接影響到西亞和歐洲的地緣格局,所以在當時的國際形勢下,中國並不是兵家必爭之地。東南亞,特別是南洋群島有著豐富的石油、有色金 屬等,是現代工業國家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可稱為南洋戰略區。日本向東南亞的擴張直接威脅到英、法、美的殖民地。並且美國通過門戶開放政策在東南亞有著廣泛 的利益存在。因此日本和英、法、美(嚴格說還有荷蘭),特別是英美在這一地區有著巨大的利益衝突。蘇聯的亞洲部分,包括外蒙古,雖然還沒什麽重要資源,但 卻是中國北部最大的地緣威脅,且具備無可比擬的廣闊縱深。曆來是中原政權的北方大患。要想建立起穩定的大東亞秩序,東亞大陸的北方安全邊界必須作出調整。 這部分可稱為蘇聯戰略區。向蘇聯的擴張也將直接威脅蘇聯本土,因此必將遭遇蘇聯強烈的軍事對抗。但日本對蘇聯的擴張目的和德國並不相同。日本主要的目的是 解除北部威脅,而德國的目的是資源和縱深。相比之下,日本對蘇聯的擴張更類似於德國對歐洲西部英法的擴張。而日本對中國和東南亞的擴張卻類似於德國對蘇聯 的擴張。這種地緣利益的微妙差別將對日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走向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

能將勢力範圍擴張到這三大戰略區,日本已 經是東亞大陸上的最強者。在南部,印度和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已經不可能再由遠洋勢力控製。進入日本勢力範圍是遲早的事。中部的中國現有邊界是數千年地緣博 弈形成的結果,因此將中國全境納入日本勢力範圍是日本的既定戰略目標。至於北部,除蒙古和外東北外,西伯利亞部分最好的結果是一直向西擴張,在烏拉爾山脈 和德國的勢力範圍達成地緣平衡,完全占有蘇聯的亞洲部分。退而求其次的話(關鍵看德國的擴張能力強弱),至少要將具有整個東西伯利亞作為最高戰略目標。此 外最好能夠將戰略邊界適當突出到中亞,以建立後大東亞時代日德之爭的橋頭堡。

在這三個戰略區中,中國戰略區無疑是日本的重中 之重。中國的土地和人口規模所具備的市場潛力和生產潛力,是其他任何戰略區無可比擬的。他將直接決定日本是否可能真正成為世界性強國甚至霸主。看看英國的 日落黃昏和美國的扶搖直上,不難體會這其中的巨大區別。直到今天,中國和美國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市場和經濟發動機。國家的強大不僅僅決定於人口和土 地,但絕對和人口及土地的規模有很大關係。這一點常為人所忽略。此外,中國雖然沒有石油,但煤炭等其他資源也很豐富。在討論日本二戰的戰略選擇時,人們往 往熱衷於探討南進還是北進,並用對南進北進的影響來評估中國戰場的意義。其實中國本身就是日本最重要的戰略取向。形成“日滿華牢固核心”,是日本整個大東 亞戰略的基本立足點。這一點是不以是否進攻蘇聯,是否進取南洋為轉移的。另一方麵,中國由於地處遠東,暫時是一個國際勢力博弈的薄弱環節。任何世界強國對 中國的滲透及在中國的利益都是有限的。而中國自身國力又處於曆史低 點。和完全成為大國殖民地的南洋戰略區,及早已成為蘇聯國土一部分的蘇聯戰略區相比,要容易欺負得多。至於南洋戰略區和蘇聯戰略區選擇的先後順序,從大戰 略的角度來看,由於形成自給自足的經濟圈是日本擴張的根本目標,因此南洋戰略區無疑比蘇聯戰略區重要。更何況蘇聯戰略區涉及到蘇聯這一軍事強國的固有領 土,而南洋群島隻是英美荷的殖民地。但從對資本主義的赤化威脅,以及對美國的資源依賴來看,在戰鬥序列上也不是不可以根據形勢作出適當的戰術調整。關於第 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北進和南進的選擇,將在後文詳述。

由於德、日的擴張都會影響到英、法傳統強國和蘇、美新興強國的利益,因此可以說德、日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下是天然的盟友關係。兩國確實存在戰略協同的可能。 但因分居亞歐大陸最東最西兩端,二者的戰略協同更多體現在互相為對方提供軍事牽製,以助力彼此的戰略擴張上。那麽是否存在受到熱議的日德“中亞會師”、 “中東會師”後聯合開展軍事行動的可能呢?從《二戰日本麵臨的世界形勢示意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對德國來說,擴張到中亞和中東是順利成章的事,而對於日 本,無論北線還是南線,無論陸路還是水路都是上萬裏的奔襲作戰。即使日本能夠打到中亞和中東,也已成為強弩之末。假設日德最終獲得戰爭勝利,日本也不可能 具有和德國在中亞、中東討價還價的地緣輻射力。這種萬裏奔襲的結果,隻會是給德國人作嫁衣。日本能夠獲得的地緣利益很有限。另外,維持如此漫長的後勤補給 線,對日本來說是不可想象的。而一旦本土受到威脅,回援更顯得鞭長莫及。綜合來看,日本並不具備衝到中東、中亞甚至歐洲去四處掃蕩的動機和能力。而對德國 來說,如果日本能出兵北線牽製蘇聯或出兵南線牽製英美軍事力量,就很不錯了。卻並不希望日本到中東甚至歐洲來搶奪自己的地緣利益。因此,能利用德國牽製 英、法、蘇、美,使自己有機會將勢力範圍擴張到中國戰略區、南洋戰略區和蘇聯戰略區,去完善自己的“大東亞戰略”構想,才是日本比較現實的戰略選擇。丘吉 爾曾說過,感謝中國拖住了日本,才使日本沒有與德國在中東會師,否則會對二戰結局產生顛覆性的影響。其實看看英國的殖民地就知道,如果日本西進到中東,英 國在西亞和遠東的利益將會喪失殆盡。對於一個靠殖民地支撐著過活的島國來說,這無疑是滅頂之災。因此,丘吉爾此語符合英國的利益,卻未必符合二次大戰的戰 略態勢。實際的情況可能是,如果日本打到中東,英國就可以宣布正式出局,二戰的結局將僅由德日蘇美四國共同決定。

日本的大東亞戰略構想是在這樣的全球背景下產生的。當我們把眼光聚焦到東亞本身時,又會發現更多的特點,需要作出更細致的戰略部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