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從1974年某畫冊定價看35年來我國工薪階層實際收入增長情況zt

(2010-04-20 19:07:04) 下一個
(今天讓我們為中國大陸地震遇難同胞默哀。您用穀歌搜:shanghaipic 朝鮮;凱迪網圖畫人生今天停止發帖了。又,我剛才用穀歌搜:中國遠程思考控製武器,台灣funf.tw網站又連不上了,我拍了截圖。穀歌搜:上海木頭)轉帖:從1974年某畫冊定價看35年來我國工薪階層實際收入增長情況作者:667bdrm 用數據說話——從1974年某畫冊定價看35年來我國工薪階層實際收入增長情況前短時間在校內網看到一組掃描的1974年版彩色連環畫的圖片集。這部連環畫標題為《孔老二罪惡的一生》,書的封底標注這本書1974年6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64開本23頁全彩印刷,定價是0.09元。[1]   看到這些信息,我於是開始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果類似規格的圖書放在今天出版,定價會是多少?拜網絡時代的便捷化資訊所賜,我很快在網上查到了近年出版的一本規格相似的圖書——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於2006年6月出版的一本彩色少兒讀物《鳥兒在歌唱(珍惜生命)》,頁數28頁,開本不詳,定價是4.8元。[2]考慮到最近兩年出版物價格普遍有一定幅度的上漲,例如《參考消息》和《環球時報》分別在版麵沒有變化的情況下將零售價由原來的0.6元和1元提升至0.7元和1.2元。因此估計與《孔老二罪惡的一生》同等規格的圖書如果在現在出版定價應該在4.5元左右。也就是說同規格圖書在如今的定價大約相當於1974年時的50倍。鑒於圖書並不屬於稀缺資源或能源性產品,並不會隨著資源不斷減少而自然漲價,也不屬於某種固定資產,並不存在投機炒作因素,而且隨著文化體製改革的不斷推進,圖書市場競爭充分,並不存在壟斷價格因素,同時圖書亦不似某些機電數碼產品那樣在某個時期會由於技術壁壘的存在而出現剪刀差性質的價格虛高,因而圖書價格的變化應該能夠比較客觀地表征較長時間內居民消費品價格的一般變化情況。如果上述假設成立,那就說明對於普通居民而言(至少對於把圖書文化產品作為重要支出項的知識分子群體而言),35年來一般消費品的價格水平上漲了大約50倍,或者說貨幣相對於典型產品的實際購買力縮水了大約50倍。  在本文初稿發布之後有同誌對於將圖書作為表征物價上漲程度的標本商品是否具有典型性這一點提出質疑。我認為,至少相對於其他類別的日常消費品而言,圖書還是具有典型性的。前文已經講過資源性產品和固定資產都不足以表征物價一般上漲程度,因為一則一切資源性產品的總趨勢都是不斷漲價的,二則從世界範圍來看不論是資源性產品還是固定資產價格都存在非常多的投資炒作因素,而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開放,國內的情況越來越多的和國外趨於一致,例如外資有可能投資中國的房地產。  那麽糧食及一般農產品能否客觀表征物價的一般上漲程度?我認為,不能。原因是農業尤其是糧食產業是一種享受政府補貼的特殊產業——這一點在全世界都一樣,隻不過不同國家政府財力不同因而補貼程度不同罷了——因而糧食等農產品的價格通常並不能真實反映其價值。我國對於農業生產的補貼力度也在逐年加大,例如,2009年僅中央財政的“三農”支出就達到7253億元,[3]如果加上各地方政府的補貼還會更多。當然,如果考慮到中國農業人口的龐大基數,這樣的補貼力度其實也並不算特別大。最近發生過一件引人注目的事情就是我國生產的大豆由於受到美國同類產品的低價傾銷競爭而導致滯銷。是美國大豆的生產成本極低麽?當然不是。是美國政府對豆農的補貼程度壓倒了中國。此外,為進一步核實一些假設,我在圖書館找到了一本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的《新張國五十五年統計資料匯編》(以下簡稱《匯編》),書中顯示1974年我國國家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僅有91億元[4],其賬麵值僅相當於2009年的約1/80。該書還顯示,1974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27527萬噸[5],而統計局網站公布的2008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52871萬噸,[6]《匯編》顯示1974年時全國總人口是90859.1萬人[7],而統計局網站公布的2008年的全國總人口是132802萬,[8]可知1974年我國人均糧食產量為  27527/90859.1=0.303噸  2008年我國人均糧食產量為  52871/132802=0.398噸  2008年人均糧食產量/1974年人均糧食產量=0.398/0.303=1.31  而如果按照典型商品物價2008年比1974年上漲50倍的假設來計算,那麽2008年國家對農業的投入資金相當於1974年的80/50=1.6倍,可以等價認為人均糧食產量的增長主要是基於政府補貼的增長。綜上所述,至少表明了兩點,一是2008年我國人均糧食產量相比1974年並沒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隻增長了約30%左右;二是即使按照物價上漲50倍的假設來計算,國家投入農業生產的資金(即政府補貼)的增幅也超過了人均糧食產量的增幅。因此,以農產品為樣本來衡量典型商品的一般漲價程度實際是沒有意義的,它們的價格早已被嚴重扭曲了。  同樣地,一些機械電子類工業產品也不能用來表征物價的一般上漲程度,這是因為這些產品的價格往往包含有“剪刀差”。例如有一個階段我國國內隻有兩三家企業能夠生產彩電,這個時候彩電的價格相當高,後來國內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彩電生產廠家,彩電價格於是迅速下降並長期維持在一個較低的價位上。又例如很多數碼產品會隨著新產品的推出而逐漸下降。這兩個例子都反映了機電產品中“剪刀差”問題的普遍存在,前者是因為技術壁壘的打破而消除了剪刀差,後者則是因為生產者經營策略的變化而主動放棄了超額利潤。需要注意的是,不論是前述的哪一種原因所導致的降價(或者不漲價),都隻是對“剪刀差”所導致的脫離產品實際價值的虛高價格的糾正,使其回歸到產品的真實價值,這既不代表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也不表明貨幣購買力的增加(或者不降低)。當然,工業品降價的原因很多,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以及產量擴大所引起的單件產品成本降低等因素都可以導致產品降價,但是這些都並不能掩蓋機電產品“剪刀差”問題的普遍性。既然自然資源、資產、農產品、機電產品價格都不足以表征一定時期內的物價上漲程度,那麽為什麽圖書出版物就能夠相對客觀的表征出物價的上漲程度?這是因為一則從1974年至今圖書生產的物質技術層麵並沒有發生過足以使勞動生產率提高10倍以上的技術變革(從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的跨越就屬於這樣的變革),圖書生產率同社會平均生產率的提高程度相對比較接近,二則圖書的知識產權價值同樣沒有發生什麽革命性變化,證據是較之1970年代,作者、出版社和新華書店(相對於同時期的其他行業)經濟狀況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過去的作家不富裕,現在的作家依然比較窮——個別達人除外。此外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同很多其他產品不同,圖書在新中國的任何時期都單純以人民幣計價,從來不需要任何票證,不存在所謂“雙重貨幣”問題。因此,我認為,在我國,圖書是一種能夠相對真實地表征一定時期內物價一般上漲程度的典型商品。   為了驗證我的假設,我又訪問了國家統計局網站數據庫,但很遺憾在其中沒有發現關於2009年相對於1974年物價上漲幅度的相關數據,所有的價格數據是從1980年開始統計的,而且並不非常完整。鑒於民間輿論常指責統計局所公布的那些經過複雜加權計算的“價格指數”往往同人們切身感受的情況像去甚遠,因而那些關於價格的數據的參考價值帶有局限性。但我從這個網站上另外發現了一些非常有價值的統計數據,其中包括1978年至2008年每年的全國職工平均工資,每年的國民總收入和每年的人口數等。經查,1978年的全國職工年平均工資為615元[9],而2008年全國職工年平均工資是29229元[10],通過計算得出2008年的全國職工平均工資是1978年時的47.53倍,考慮到1974-1977年和2008-2009年間全國職工平均工資應該沒有發生過爆發性增長,因此現在(2010年)我國職工工資水平應該比1974年增長了50倍左右(或者略高於50倍)。《匯編》顯示1974年的全國平均工資是584元[11],那麽2008年全國平均工資相當於1974年的倍數為29229/584=50.05,顯示之前的推算完全正確。即推出35年來物價上漲水平和職工工資的增長水平基本持平。這一結論表明我國工薪階層工資收入的實際購買力相對於三十五年前可能幾乎沒有增加。   這個結論顛覆了我對於中國社會近三十年來所發生的巨變的某些觀點,我一直以來都相信中國的絕大多數人口在三十年間生活水平是有所改善的,收入是有所增加的,隻是生活改善的程度相差懸殊。現在看來這個觀點未必成立。我國的工薪階層在人口中所占比重雖然不是很大,根據統計資料2008年全國職工總數為11515.35萬人,不到總人口的1/10,但是從法律上講工人階級在社會主義國家中是居於“領導”地位的,因而這些人的境況特別地具有“標本”意義。此外占人口更大比重的農民,根據常識及經驗,他們這幾十年平均帳麵收入的增幅應該是趕不上職工工資的增幅的,如果職工工資的實際購買力都僅僅夠和幾十年前持平的話,那麽農民的實際收入顯然是下降的,也就是說,農民在這幾十年間實際正在走向貧困化!《匯編》沒有提供1974年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的統計數據,但是給出了具有比照參照價值的1977年的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數據為117.1元[12]。國家統計局網站則給出了2008年的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數據為4760.62元[13],則2008年農民的平均帳麵收入相當於1977的4760.62/117.1=40.65倍,即使考慮到1974年的農民人均純收入相比1974年應該有一定差距,35年來全國農民的平均帳麵收入增幅也應該還是不滿50倍的。   不過上述論證並不表明我國人口中的絕大多數在這三十五年間的實際收入維持不變或者下降。需要注意的是三十五年來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發展迅速,大批農民轉變為城鎮居民和產業工人,從而增加了收入和提高了生活水平(一般而言)。1974年的全國總人口是90859萬,其中城鎮人口15595萬,農村人口75264萬[14],而2008年全國總人口是132802萬,其中城鎮人口60667萬,農村人口72135萬,[15]可見35年中城鎮人口淨增加了4億多,增長約三倍,而農村人口卻淨減少了幾千萬,可見近幾十年來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發展之迅速!而且以上數據僅僅是戶籍數據,考慮到近年來我國社會“人戶分離”現象愈益突出,實際的農村人口向城鎮的轉移數量更為龐大。(這方麵的詳細數據正是當下開展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鑒於1970年代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而向城鎮轉移的農村人口不論是賬麵收入還是實際購買力相對於35年前應該都是增加的,這部分人的生活水平應該是有較大改善的。假定由農村向城鎮轉移的人口全部成為公薪階層(排除資本家、個體戶和失業者等),則他們到2008年可以領取全國平均工資29229元,是1977年他們身為農民時的年人均純收入的29229/117.1=249.6倍,遠遠超出了假設物價上漲的50倍,而且考慮到城市居民(即使是工薪階層)的實際收入並不隻包含工資一項(通常還可能包括一定的兼職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所以這部分人在35年間無疑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與此同時原先的城鎮工薪階層亦有大批下海經商轉變為商人和資本家,從而增加了收入和提高了生活水平(一般而言)。即使依然屬於工薪階層者亦可通過從事兼職、投資股票、基金、期貨、房地產等手段獲取工資以外的額外收入。但是這幾十年間也有相當數量的人口不僅實際收入即使連帳麵收入也是下降的,最典型的當屬未能實現再就業的下崗工人和失地農民,結果這部分人陷入了赤貧化。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我國的職工總人數在1995年達到峰值為14908萬,[16]此後急劇下降,至2003年跌至穀底,當年職工總數僅為10492萬,[17]減少約三分之一,隨後的幾年又緩慢上升,至2008年達到11515萬[18],可見1990年代後期開始的激進國企改革對工人階級隊伍衝擊之巨大!   從國家統計局給出的統計數據看,1974年我國的國民總收入為2803.74億元[19],而2008年的國民總收入為302853.4億元[20], 2008年的賬麵值是1974年的約302853.4/2803.74=108倍,依上文的結論假定物價上漲了50倍,那麽國民總收入實際增長約為108/50=2.16倍。1974年我國總人口數是90859.1萬人[21],而2008年的總人口數是132802萬人,2008年人口數是1974年的約132802/90859.1=1.46倍,則人均國民收入大約是1974年的2.16/1.46=1.48倍。總趨勢是增長的。但增長得遠不如宣傳的那麽多。而人均國民收入增幅相當平均工資增幅的108/1.46/50=1.48倍(這裏的“ 50” 是指前文分析得出的2008年全國平均工資相對於1974年值的大致增幅,同時與假設中的物價實際上漲程度相一致)。必須承認還是有非常多的普通人感覺日子比35年前要好一些,那麽好在哪裏?我想可能一方麵是市場改革使得商品供給得到改善。因為眾所周知中央計劃經濟是一種投資推動型經濟,重積累而輕消費,重生產而輕分配,加之當時國家優先發展重工業和國防工業,因而在1970年代計劃經濟時期很多品種的民用消費品都存在短缺,如果一段時期內短缺普遍化那麽人們就很可能感到不滿。而另一方麵不容忽視的一個原因應該在於人口生育率。《匯編》的統計數據顯示,1964、1974、1998年的人口出生率分別為39.14%、24.82%和15.64%[22],而國家統計局網站顯示2008年的人口出生率為12.14%[23]。鑒於新中國成立以來優生優育工作一直保持了較高水平,因此1964年至2008年間嬰幼兒的死亡率應該沒有太大變化,故而可推知:1974年平均每戶家庭擁有的新生兒數量是2008年的24.82%/12.14%=2.04倍,1974年平均每戶家庭擁有的10歲兒童(出生於1964年)數量是2008年的39.14%/15.64%=2.5倍,即2008年平均每戶家庭撫育的未成年人口比1974年減少超過50%。我在單位常常聽到有人會這樣詰問那些將要準備結婚的情侶:“你們奶粉錢賺夠沒有?”所謂“奶粉錢”即泛指對下一代的撫育費。這種詰問所反映的社會現實就是,下一代的撫育費往往會成為家庭中一項極其重要的開支,其花費之巨大甚至足以動搖一場婚姻。由於2008年平均每戶家庭撫育的未成年人比1974年減少超過50%,客觀上極大減輕了每戶家庭在撫育子女上的負擔,這應該也是很多人感到如今的日子比1970年代好過的一項重要原因。在1970年代一戶家庭生育三四個小孩是十分普遍的現象,現在的工薪階層誰生三四個小孩試試?   無論如何,上述研究表明,如果依照三十五年來物價上漲50倍的假設,那麽在職工實際工資收入基本持平和農民實際收入有所減少的條件下我國的人均國民收入依然有相當程度的增長(約48%),這就說明三個問題,一是國民收入正在向企業收入而非居民收入傾斜,二是國民收入正在向工薪階層和農民以外的其他階層集中(這些人顯然在人口中占少數),三是國民收入正在向非勞動收入傾斜——即勞動發生了實際貶值。而這三種趨勢如果長期發展下去將是危險的。一個顯而易見的後果就是生產勞動尤其是農業生產勞動將不再具有吸引力,這首先將會嚴重威脅到我國的糧食安全,而糧食安全又是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穩定的基石,因而這將是一個極其嚴重的問題。(實際上這個問題現在就已經很嚴重了,據說如今的許多地方農業生產基本是在靠號稱386199部隊在搞,農村青壯年都外出打工去了)所以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我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和國家的長治久安這一長遠目標出發,國家應該及早采取措施大幅提高職工工資和加大支農惠農力度,實現經濟社會的良性發展。     引用文獻  [1]蕭甘、顧炳鑫、賀友直,《孔老二罪惡的一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封底  [2] (荷)馬克斯·維爾修思,《鳥兒在歌唱(珍惜生命)》[M],長沙: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2006年,扉頁  [3]溫家寶,《政府工作報告》[N],《中國青年報》, 2010-3-16   [4],[5],[7],[11],[12],[14],[22]國家統計局,《新中國五十五年統計資料匯編》[G],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年,23頁,43頁,6頁,8頁,34頁,6頁,6頁  [6]國家統計局,《2008年分年度主要農產品產量》[OL],http://219.235.129.58/reportView.do?Url=/xmlFiles/8dc59b 6c  3f 6e4b678200bc62dafdda93.xml&id=b647e8b125914b22abec21eda 632f 026&bgqDm=20080000, 2010-4-20   [8]國家統計局,《2008年各地區人口的城鄉構成》[OL],http://219.235.129.58/reportView.do?Url=/xmlFiles/1d118dec89844572bdac03d1604c5d67.xml&id=bb55974a4704452e97159168f074bae4&bgqDm=20080000, 2010-4-20   [9]國家統計局,《1978年各地區職工平均工資及其指數》[OL],http://219.235.129.58/reportView.do?Url=/xmlFiles/6939808a26fa42b09a112a14577088a8.xml&id=012d7a3f5eb34f158040a30a8c346cbb&bgqDm=19780000, 2010-4-20   [10]國家統計局,《2008年各地區職工平均工資及指數》[OL],http://219.235.129.58/reportView.do?Url=/xmlFiles/9656f8471c884cc1b9130a39ac8eed79.xml&id=012d7a3f5eb34f158040a30a8c346cbb&bgqDm=20080000, 2010-4-20   [13]國家統計局,《2008年農村居民家庭基本情況——人均純收入》[OL],http://219.235.129.58/reportView.do?Url=/xmlFiles/d129b513aa684f14acda27dbce447c9d.xml&id=288fdb1cb4224b1e89cc31c0dd94f06a&bgqDm=20080000, 2010-4-20   [15]國家統計局,《2008年各地區人口的城鄉構成》[OL],http://219.235.129.58/reportView.do?Url=/xmlFiles/1d118dec89844572bdac03d1604c5d67.xml&id=bb55974a4704452e97159168f074bae4&bgqDm=20080000, 2010-4-20   [16]國家統計局,《1995年分地區、分行業職工人數(年底數)》[OL],http://219.235.129.58/reportView.do?Url=/xmlFiles/1ee7b2d2f8ab41138aa60134899f14e6.xml&id=c4c752902f9b41bf8089b4b12cce1e00&bgqDm=19950000, 2010-4-20   [17]國家統計局,《2003年分行業、分登記注冊類型職工人數(年底數)》[OL],http://219.235.129.58/reportView.do?Url=/xmlFiles/646de5724934448bab8e6b4662200dd3.xml&id=300f9bb582f0455e9d449e85d77b9816&bgqDm=20030000, 2010-4-20   [18]國家統計局,《2008年分行業、分登記注冊類型職工人數(2008年底數)》[OL],http://219.235.129.58/reportView.do?Url=/xmlFiles/dece211054ab4f16a8e0a3b28932b40e.xml&id=300f9bb582f0455e9d449e85d77b9816&bgqDm=20080000, 2010-4-20   [19]國家統計局,《1952-1977年曆年國民總收入和國內生產總值》[OL],http://219.235.129.58/reportView.do?Url=/xmlFiles/5b6f774220c84c1c916b7bb49e645631.xml&id=ebc92999f28f406a9fe6d07fd36005de&bgqDm=19770000 , 2010-4-20   [20]國家統計局,《國民總收入和國內生產總值》[OL],http://219.235.129.58/reportView.do?Url=/xmlFiles/c1641d4bea19434497bf59dbbc88d0d8.xml&id=9741a36a274c465ab707e583835da685&bgqDm=20080000 , 2010-4-20   [21]國家統計局,《1974年各地區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OL],http://219.235.129.58/reportView.do?Url=/xmlFiles/3cc5cf57957340cfb5c7986e82c104fb.xml&id=8aa8c9df0ac7471b97682e9a1f0d2a6d&bgqDm=19740000 , 2010-4-20   [23]國家統計局,《2008年各地區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OL],http://219.235.129.58/reportView.do?Url=/xmlFiles/f347309d0a6c4742a64e05fb5e8f70b3.xml&id=8aa8c9df0ac7471b97682e9a1f0d2a6d&bgqDm=20080000, 2010-4-21            注:一,鑒於經濟學並不是我的專業,我對於經濟學知識的掌握還很有限,因而對許多層麵無法做更深一步的分析探討,文中有不準確的地方,歡迎專業人士批評指正。   二,本文所引一切數據均真實可靠。     關鍵字: 被增長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 ----- 烏有之鄉 http://www.wyzxsx.co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