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120)
2010 (91)
2011 (115)
2012 (56)
2013 (65)
2014 (92)
2019 (1)
2023 (2)
最近我有個朋友因為大學同學從國內訪美,作為地主做東陪同了一兩天。這樣年紀的人和這樣的時候,自然對人生的成就做了一番有意無意的期中總結。她的這個大學同學可是有點不得了, 40 歲出頭就是教授級人馬,被稱為知名心理學家,做心理谘詢 500 大元一小時。然後年薪十幾萬,再加上其他的收入和幾套房子,來美國期間又大肆采購名牌,林林總總的,一時間讓我的朋友羨慕不已。
既然是大學好友,朋友自然就會把自己的小孩帶去一起吃飯,有三個,兩男一女。席間說起恭維話的時候,那位大學好友說了一句,“。。。真羨慕你啊,。。。你有三個,我就一個(小孩)都沒有”。原來這位知名的心理學家雖然已經 45 歲,但卻仍未生養,離過一次婚,至今仍然單身,連單親媽媽都算不上。
人生其實是一個沒有終點的長跑,一直到死亡的那天才是真正的終點。期間有時候你領先,有時候她領先,隻要沒到終點的那一天都是勝負難料。作為一個人來說,能夠老有所依,老有所養,安度晚年,這是做人最基本的要求。而要做到這點,擁有子女是必須的條件,而且越多越好。很多人年輕的時候,受國內政府計劃生育的宣傳影響,覺得有沒有孩子不重要,又或者當時自己根本就是孩子,心態沒有準備好,所以推遲了生兒育女的大事。
但是過了三十歲,人近中年的時候,身體不再年富力強,身體開始有病痛的時候,心態自然就會起變化。人到中年,先不說自己身體開始出現大大小小的毛病,就連你的父母也開始要求頻頻照顧,這個時候你就恨不得有多幾個兄弟姐妹幫你分擔照顧父母,如果你是獨生子女,而又移民海外,父母又不在身邊和你同住,那你可真是頭疼了。當然,國內現在錢淹腳目,你父母可能會有足夠的財力請護工或保姆,但是錢能夠買到職業的 ,卻買不到貼心的親情。如果你的父母已經移民過來和你同住,那你也很麻煩,本身三十多四十正是要打拚的時候,自己的工作都弄得一頭焦的時候,要照顧言語不通年老多病的父母更是吃力。當然,在美國老年人可能可以申請家庭護理或老人院之類的服務,但還是那句話,錢能夠買到職業的看護,卻買不到貼心的親情。
前一段時間有個研究,試圖計算出家庭主婦到底付出了多少價值的勞動力,結果發現,全職的媽媽承擔了相當於十個不同的專業工作,包括家庭幫傭,洗衣店,司機,托兒所老師,總務,廚師等等,這十個不同的工種如果按照市場價值計算,總計是 14 萬美元一年。我相信這隻是保守的估計,還有大量瑣碎的工作其實還沒有算進去。但從這裏可以看出,親人照顧的價值是巨大的,無可替代的,如果沒有親人的照顧,把所有照顧老人的工作都以社會福利的形式實現的話,美國必定會破產 — 盡管美國現在差不多已經是破產。如果你恰好是中產階級夾心階層,收入不上不下,沒有資格領福利,那你也很難撐得住這巨大的護理費用。所以這個社會很大一部分的工作是必須要靠親人的無償奉獻來承擔的。沒有親人就靠義工,但義工始終不是親人,不可能持久也不可能照顧得太周到。
中國人早已經把這個現象總結為一句話,叫“養兒防老”,這句話仍然有它的價值。以前的中國社會沒有政府辦的養老福利,所以養兒防老是絕對真理。現代社會普遍有社會福利,多了一個選擇,自己的兒女不是唯一可以依靠的人,可以依靠社會福利,這是時代的進步。但是不靠自己的兒女,你就得依靠別人的兒女,你難道還能依靠機器人不成(以後的科技進步說不定也真的可以發展到用機器人來照顧老人,但人類的情感交流可以用機器人代替嗎?)?如果人人都少生或不生,別人的兒女自己的父母都照顧不來還能照顧你?所以生兒育女其實是人生最大的投資和保險,而不是你的房子和人壽保險或社保金。中國能有今天的高速經濟發展,其實正來源於其龐大的人口基數,正如人口學家所說的人口紅利,龐大的人口不但提供了廉價的勞動力還提供了龐大的市場容量,從而帶來海外資金來投資發展。
所以不要老是覺得以前的東西是守舊的,封建的。現代的就一定是好的,進步的。有些價值觀念是永恒有效的。封建王室不一定就是不好的,英國和日本都是有王室貴族而又發達富裕的國家對吧?宗教迷信也不一定就是壞的,美國就是西方發達國家裏最宗教化的國家是不是?古人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是很合理說法。無後為大的原因就是因為沒有兒女的照顧,往小裏說是造成國勢低落,往大裏說間接會造成人類社會的消亡。人是最重要的,錢財和社稷都是身外物。美軍是世界上最注重軍人生命的軍隊,很多軍人得到紫心勳章並不是因為他們作戰勇敢,而是他們英勇搶救負傷的戰友。他們的理念就是,人是最重要的,隻要人在,國家(社稷)亡了可以再複國。人都沒有了,那還要國家有什麽用?那隻是一堆荒廢的曆史遺跡罷了。
以前我一直不打算要生孩子,但最後還是隨緣生了。而且我覺得有兄弟姐妹的存在時必要的,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更快樂;在父母需要照顧的時候更容易對付;在父母離去的時候更堅強。
我承認,我不打算生的時候確實是出於為我自己的理由,因為沒有孩子的負擔確實輕鬆快樂。但有孩子後也感受到另一種的快樂——幸福。
至今我依然覺得生與不生對於個人來講都不是什麽大事,隻是一種選擇,隻要自己開心。但對於社會來講,還是應該有合理數量的後代才是正道。
完全支持, 單靠技術升級是不能挽回地球環境惡化的趨勢的,人類的總人口數必須減少.
生物的本性就是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所有的生物都需要生育超過自己數量的後代,才能保障至少有同樣數量的後代可以成年,可以成功的繁殖.人類社會雖然死亡率很低,但因為身體或心理疾病,有15%不會生育,還有15%左右隻會生育一個.這就需要大多數人生育3個以上孩子,才能保障生育率在2.1-世代更替水平.
很多人提倡不要孩子,或者一個就夠了,這很正常,他們屬於那15-30%被淘汰的部分.世界的未來不屬於他們.未來屬於珍惜生命,珍惜後代的人群.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喚醒大部分人的覺悟,讓他們在失去生育能力之前意識到生命延續和擴大的重要性,提高我們種群的生育率,讓我們種群世代繁榮昌盛.
不要上西方國家的當-在他們宣揚世界人口爆炸,資源不足的同時,拚命鼓勵自己國家提高生育率,而希望其它國家減少人口.當別的國家和民族都在鼓勵生育的時候,認為自己減少後代可以為地球減輕壓力的想法,是非常愚蠢可笑的.
他後來當醫生,接觸到一些走到生命最後一程的不同階層的人,部分人生活閱曆深,喜歡探討人生方麵的話題,不管人們信或不信神、或是信不同的神、享盡天下榮華富貴或災難重重,絕大多數人在“人生的意義”這個命題上,最深的意識裏都共有這樣一個千古不變的信念:後代是生命的最重要部分,其中有些人是在無生育能力之後才悔恨地醒悟到這個道理。
他說, 生命個體不管能有多麽驚天動地的作為,但其本身在宇宙曆史長河中,隻象是一塊小隕石。人們往往在感到自己弱小和無奈時,才領悟和定位到生命的份量:人於天地中,似螻蟻千萬。 人生的意義,在於盡量地應用自己生命的功能,並作出盡量多的遺傳,創造條件和教育好後代,讓後代能履行同樣的使命。
可能每一個人都會給你建議, 但是大凡來講,每一個人的建議都是出自於自己的經曆和感觸, 所以就不能不有局限性,而且有的人一直不會認識到自身的局限。其實,人的一生的成長就是要克服自己局限的過程。二姨大你二十二歲,沒有什麽經驗傳送給你,有的是一個教訓,那就是書讀得太少,太晚了。
讀書少的人是在用自己的雙腳行走人生;讀書多的人是站在其他人的人生的基礎自上,是踩著他人的,或者說是踩著幾代先人的肩膀去生活。 古今中外,盡管一個人的生存的環境不一樣,但作為人的共性是相同的。我們讀書就要尋找到那種能從紛繁複雜的環境和情節中概括出人的共性的作品。讀這樣的書會使你思考,睿智,從而在生活中不會被一些眼前的利益所迷惑,不為小事而煩惱,衝動,憂傷。。。 例如,在上山下鄉的時代,有多少年輕的女孩為了回城而屈從大隊書記,這些女孩回城後的命運如何?即使現在二奶盛行,但一個人的生活隻有物質的滿足嗎?兩個不同時代女性,為了物質生活而付出代價的出路是一樣的,對她們的心靈上的影響是否也是相同的。如果一個女性要從這種影響中衝脫出來,她們要有什麽樣的改變。。。
Agree! Good! "...每一個人的建議都是出自於自己的經曆和感觸, 所以就不能不有局限性..."
可憐我女兒隻好孤零零一個了。不過現在人那麽多,我少生幾個也是做貢獻,實在不行就回中國領養去。
我媽一直在嘮叨她一生的英明決定,隻生了一個孩子,年輕時一點也不辛苦,我老爸離開她後,她一直吃定我,我甩也甩不掉,因為沒人可以接手。她同年齡的朋友生2個,兩個孩子都不願意和父母同住,踢來踢去,每個都說你去找另一個。每次聽到,我媽都得意不已。
所以她總覺得我生了2個累死了。
不過原來如今還有不少人要多多的生,實在讓人想不到。
是啊,道理都明白,可是為了一張嘴奔波,
糊裏糊塗的就錯過了最重要的事。
不過在這裏認識您,經常得到指導已經是三生有幸了。
對了,祝您節日快樂!遲到的問候,太晚了。感恩節快樂。
健壇斑竹說各位醫生高人都過節去了才明白您那裏過節了。
嗬嗬,哪裏哪裏,不敢不敢,隻是希望各位網友不要耽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