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美國欠中國每個人3072元

(2009-01-30 23:28:18) 下一個

在全球經濟和北半球的氣候一樣步入嚴冬之際,我們都十分需要振奮人心的消息。

但很多貌似振奮人心的消息往往讓人內心五味雜陳,疑似黑色幽默,這樣的事較容易引起我探究的濃厚興趣,因為我覺得這個喧嘩與騷動的世界充滿了反諷。

最近一件讓國人長臉的事便是我國PK掉了日本,成了世界第一強國美國的第一大債權人。中國目前特有的美國國債達到創紀錄的5850億美元,也就是說這個目前備受金融海嘯肆虐的全球老大欠每個中國人3072元。值得關注的是僅2008年9月份,中國增持美國國債近436億美元,刷新了年內增持最高值。

這個世界多麽奇妙:一個全球窮國居然混成一個全球富國的最大債主,而且富國欠窮國的錢還在極速上升。作為窮國的一員,我沒有因此激動得熱淚盈眶,這不像麵對北京奧運會上連奪51枚金牌時,可以單純地興奮和激動,反而覺得不是滋味:我們目前保增長本身需要投資拉動,而刺激消費更需要巨額投入,比如國民增收減負,完善社保、推動企業創新和產業結構調整等都需要大把銀子,有經濟學家已經就此明確:赤字財政將可能再度歸來。但我們還要為美國經濟振興大量輸血,豈不讓人無比納悶?

一批很WTO的學者針對這樣的困惑,會給困惑者扣上一頂讓人相當不好意思的帽子:比如說你眼界不夠全球化、不懂得中美經貿關係的緊密性和重要性。幸好現在內需為王了,不然炮火還要猛烈。

也有經濟學家語重心長地向公眾解釋,最大窮國向最大富國慷慨借錢是一件很靠譜的事,理由也相當堂皇:在美元本位下,加上近期升值趨勢明顯,相對於收購其它海外資產,持有美國國債是最佳選擇。

其實,這些貌似合乎規律的金融現象的背後,還隱藏著這樣一個實體的鏈條:美國始終處於產業鏈上遊,靠技術、創意等知識產權為核心建立自己實體經濟的核心競爭力,而中國常年充當其打工仔,主要掙得是靠勞動力比較優勢換取的血汗錢,溫總理9月份在華爾街直言:“七千五百萬襯衫換一架波音飛機。”現場聽眾無不動容。

中國金融話語權的弱勢,與人民幣匯率沒有與世界完全接軌有直接關聯,所以我們必須牢牢捆綁全球範圍已開始受到挑戰的霸主——美元,與之同呼吸共命運;中國實體經濟的弱勢與自主創新能力的落後息息相關,所以我們的商品必須用極低的價格滿足美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需求,甚至美國人自己都寫書承認離開“中國製造”的日子沒法過。

如同奧巴馬總統充滿激情的競選宣言“change(改變)”,目前經曆的全球金融危機必然帶來經濟秩序的變革。那麽,我們的人民幣會擁有更強勢的話語權嗎?我們的實體經濟完成激動人心的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嗎?——日本經濟過去創造的升級版奇跡是我們絕佳的鏡鑒。

成為全球最大富國的最大債主並不足喜。重要的是明白窮人為什麽必須借錢給富人才能過好自己的日子,以及借錢給富人的真正目的。

反正,我有一個夢想:有底氣、有能力天天借美國人民的錢過上敢花錢、敢消費的好日子。

這個口號的靈感來自一個美國人。他叫馬丁·路德·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