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開啟新征程 / 譜寫新篇章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70年,或許隻是悠悠曆史長河中的一朵浪花,然而,對於億萬中國人民而言,這是我們共同奮鬥、共同見證的歲月。70年披荊斬棘,70年砥礪奮進,我們的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無論是在中華民族的曆史上,還是在世界發展史上,這都是一場感天動地的奮鬥史詩。
回顧曆史,我們為祖國取得的偉大成就感到驕傲。撫今追昔,我們也為內蒙古林業總醫院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感到自豪。大時代的敘事背後,是無數勞動者、建設者、追夢者的奮鬥姿態。正是基於此,內蒙古林業總醫院以“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 同心共繪發展新篇”為主題開展係列活動,反映70年來發生在林業總醫院身邊的典型故事,唱響禮讚新中國、奮進新時代的昂揚旋律,抒發全院幹部職工的愛國情懷。
係列活動之我驕傲我是內蒙古林業總醫院人
仁心仁術 大醫精誠
——記內蒙古林業總醫院終身名譽院長、著名醫學專家陳兆端
文/李澤文
她是一個無愧於人生的人
在內蒙古林業總醫院的發展進程中,曾有過這樣一些人:他們有著富貴的家庭出身,畢業於國內著名的醫學院校,有條件留在大都市或去海外更好地發展,但他們選擇了放棄,毅然來到祖國最艱苦的地方——大興安嶺林區。他們把自己的青春年華和畢生精力奉獻給了林區,將愛心奉獻給了患者,他們以其精湛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贏得了林區人民的信任和擁戴。他們的崇高精神為醫院積累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積澱了濃厚的醫學人文精神。
陳兆端老專家是總醫院當之無愧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她是一個無愧於人生的人,她的人生軌跡和輝煌業績,是後人心中一座不朽的豐碑,在林區人民心頭深深銘刻。本人在生產實習乃至作為其愛人部下時,有幸與陳老親密接觸,感受她的靚麗人生、精湛醫術和仁慈大愛。
陳老祖籍廣東,父親與法國人合資在香港開洋行,置有許多房地產。家中兄弟姐妹九人,個個聰穎智慧、勤奮好學,父親曾許諾:為每個孩子分別備下一處房產,供養她們出國留學。1948年她中學畢業時同時報考了五所大學,結果被五所大學同時錄取。她本來想上燕京大學預科班然後去北京協和,當時她哥哥在上海交大讀書,說上海第一醫學院是最好的國立醫學院,那年參加上海第一醫學院考試的有好幾千人,隻錄取了50人,她聽從了哥哥的建議,選擇上海第一醫學院。
她的所有兄弟姊妹不是在香港就在國外,1953年畢業時,按照父親的願望是出國留學或去香港從業與父母團聚。陳老在教會的學校裏讀完中小學,從小受西方基督教“平等、博愛”的思想熏陶,大學時期接受進步思想,麵對新中國解放初期百廢待興的局麵,她毅然決然地違背父願,背離了家庭的期望,在畢業分配時要求到祖國最艱苦、最需要的地方去。
她是一個有執念的人
1953年,正值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開發初期,一望無際的密林荒原,人煙稀少,氣候惡劣,冬季最低氣溫達零下40多度。陳老同愛人被分配到剛剛開發的伊圖裏河森工局衛生院工作,醫院隻是一座帳篷,她們來之前還沒有醫師,隻有兩名醫士,遇到職工家屬生孩子要找獸醫幫忙。林區生活條件艱苦,吃的是高粱米、玉米碴子、窩窩頭,她們都是南方人,在飲食上很不習慣,吃的東西不容易消化,總是鬧肚子。當時經常有從山上林場送來的重病人需要急診,不管是白天還是黑夜,都要隨叫隨到,也經常組成醫療隊到林場、工隊給工人們看病,交通不是很便利,需要騎馬去,她不會騎馬經常從馬背上摔下來,但從不叫苦。
1955年,因工作需要,陳老隨愛人被調到牙克石森管局第二中心醫院(內蒙古林業總醫院前身),那時候醫療設備奇缺,檢查手段非常落後,而且沒有上級醫生,遇到疑難問題隻好靠翻書本,大家共同研究,自己摸索著解決,逐步積累經驗,成功搶救了不少疑難重症患者。醫院裏訂閱的外文醫學雜誌,她是每本必讀。醫院沒有病理室,她就自己摸索著進行病理研究,並開展病理業務,親手創立了林區第一個病理室。在從事內科的同時,還要承擔病理診查工作。那時候大內科病人非常多,隻有一個值班醫生,有事全院跑。不管是刮風還是下雨,每天晚上吃完飯或公出下火車她總要去病房看看重病人,不然心裏不踏實、不放心,這個習慣一直伴隨到她退休。20世紀60年代,她已經成為林區內外公認的內科專家、技術權威,她的診斷結論得到哈爾濱、北京、上海知名醫院專家們的一致認可。
自從她當醫生起,就幾乎沒有節假日的概念,當上副院長後更是如此,她查房雷打不動是出了名的,以至於領導班子開會都要盡量避開她的查房時間,每天晚上、每個星期日她必須去病房,風雨無阻。每逢過年過節尤其是大年三十晚上,她必須到病房值班,人們從認識她的時候起就是這樣,幾十年如一日。更難能可貴的是,她重視對年輕人的培養,把自己的所學和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年輕人,言傳身教帶出了一大批醫生,如今這些人大多已是知名的專家、教授、學科帶頭人,成為助力本地區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她是一個心懷大愛的人
患者在她心目中永遠是第一位的,在她眼裏,病人就是病人,沒有貴賤之分。對患者病情的來龍去脈她都了如指掌,而問起他們的社會關係她幾乎一無所知。幾十年裏,她救治病人無數,救濟的貧困患者亦是無數。林區職工收入低,因病致貧的現象較為嚴重,很多病人連吃飽飯都成問題,更談不上什麽營養,她從家裏給病人帶飯是習以為常,患者生活有困難,她都解囊相助,每次都是十塊、二十塊,據院裏的老人們講,這樣的事情根本無以計數,而她當時的收入也不足百元。她獻給病人的,不僅是精湛的醫術,還有仁慈的大愛。救濟別人從不計較,而自己生活卻很儉樸,她和愛人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家裏卻和林區普通職工沒什麽區別,1989年退休時,除了有幾件普通家具和很普及的家用電器外,幾乎別無他物。
1985年,她的母親從香港來看女兒,老人說她的九個子女中陳兆端是從小最要強的,現在生活條件是最差的,但工作和事業是最棒的。老人說,她從林區各級領導和林區人民對她的熱情中,感受到了大家對女兒陳兆端工作的認可和褒獎。
陳老退休後定居上海,2000年她母親去世時留給她一筆遺產,2006年在處理她母親在香港的房產時又分到一筆遺產,她分兩次共捐獻75萬元港幣給內蒙古林業總醫院,用於改善林區人民的醫療條件,而自己仍居住著五六十平方米的普通民房,使用的仍舊是從林區帶去的六十年代的家具。她在自己的從醫生涯中,把仁慈之愛播灑給無數患者,退休之後仍然傾其財力為解除林區人民的病痛奉獻自己的光和熱。她現在雖然永遠的離開了我們,但她的精神永在,她的品行永遠根植於林區這片廣袤的沃土。
今年7月份,陳兆端副院長的子女帶著家人回到了醫院,來到了母親生前工作的地方,陳老的女兒說:“弟弟一家人一直生活在國外,這次回來是想帶著侄女親身感受下奶奶曾經工作和生活的環境”。
陳兆端子女及家人與陳老銅像合影
陳兆端子女與醫院的老領導、老同事及陳老生前培養的學生進行座談
作者簡介
李澤文: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曆。內蒙古林業總醫院感染監控部主任、主任醫師。現任林區書法協會秘書長,牙克石市硬筆書法協會副主席;內蒙古自治區醫院感染專家庫專家,內蒙古預防醫學會醫院感染專業委員會常委、新生兒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呼倫貝爾市醫院感染管理質量控製中心副主任。(網絡)
大千世界,人和人思想上的這些差異都正常,你說呢?
謝謝留言,周末愉快!
待到文革再起時,萬歲元首萬歲黨。
上一輩人可憐,終生相信耄忽悠。我母親去年過世,她一生曆經苦難,到死也信忽悠。優美的話語“無私奉獻”蒙騙了多少人?看今日中國紅色權貴,看今日億萬百姓。“讀懂”,我們的上一輩讀懂了嗎?新中國出生的一輩讀懂了嗎?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我們讚美長江,因為長江前浪,至今還在瞎扯?
問好曉青。
周末愉快!
============================
敬仰那一代純真的人!是啊,一個社會如果醫生和教師都讓人不信任那麽還有什麽值得信任?
杜鵑周末愉快!
不論世道如何變,善良,勤勞,誠信還是不應該變。然後就是, 人, 總是要有點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