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86)
2010 (209)
2011 (252)
2012 (126)
2013 (146)
2014 (159)
2015 (119)
2016 (181)
2017 (128)
2018 (283)
2019 (295)
2020 (360)
2021 (299)
2022 (250)
2023 (208)
2024 (208)
2025 (10)
一、關於《知青》的緣起
近年來,一種社會思潮引起我密切關注,甚至也可以說產生了本能的警覺,那就是——由於當下時代弊端多多,有的方麵愈演愈烈,於是不滿情緒每被利用——為“文革”翻案,為“四人幫”平反,重寫“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此類聲音不絕於耳,某時甚至“振聾發聵”。似乎隻有“請回”“偉大領袖”,中國才又有希望。
我對當下弊端自然是持批判態度的,但對“文革”時代的態度則是決絕的。
故常想——給我一次機會,就一次;最好是電視連續劇這種載體,讓我能呈現“從前”給對從前忘卻了的或一無所知的人們看,哪怕隻不過呈現了一點點。
我將這當成文化自覺和文化責任。
不能實行我就特鬱悶。
並且我認為,最好是知青題材——因為“上山下鄉”與“文革”相重疊,因為“知青”這個龐大群體對“文革”有切膚之痛,並且此痛與各式各樣的千家萬戶相連係。故所以然,當山東影視中心找到我時,我心一喜。但,他們會不會是一時頭腦發燒呢?我要考驗他們,借口忙碌,約半月後談。
二、現實題材沒有半點兒現實主義品質,那麽什麽性也談不到
半月後,我與山東影視中心方麵有了如下對話——
他們:我們要搞一部具有點史性和詩性,維度廣闊些的電視劇。
我:若給我起碼空間,我將努力達到你們的希望。
問:什麽空間?
答:呈現“文革”十年極左危害的空間。
問:為什麽要這種空間?
答:完全沒有這種空間,現實題材之現實主義創作原則,不能得到絲毫體現,就什麽性也談不到。
問:你要多大尺度?
答:我不至於脫離現實地要求完全自由的尺度,隻給我體現“文革”對人性和人格之危害即可——它破壞愛情、離間友情、顛覆親情、慫恿青春攻擊性、鏟除人文文化、企圖使一代青年變傻,成為聽憑擺布和調遣的毫無個人思想的政治工具……
問:你不認為你要的空間太大了麽?
答:給我。否則另請別人。但隻要給我,那麽我會憑創作能力把握分寸。
問:你把握分寸的大原則呢?
答:知青個體痛苦記憶構成國家痛苦記憶的組成部分。他們中有思想本能者,看到了“文革”對國家的危害,於是開始質疑,開始否定——當年的“四.五”運動中有他們的身影,也於是開始了自我救贖。而這一點,才是我要寫的。總而言之,我要將一個不堪回首的時代的邪性原形拖拽出來,哪怕是一部分而已,而不是僅僅是寫個把“壞人”。“壞人”會出現,但依我看來,他們更是“文革病人”……
首先表達支持我的是導演張新建。他同意我的看法——今天拍一部知青題材的電視劇,如果僅僅表現當年的勞苦,並且僅僅弘揚吃苦耐勞的精神,其實沒有多大的文藝價值。
我們藝術總監也肯定了我堅持的現實主義原。他說——這是冒險的,但這個險不是完全不值得有人來冒一下,既然總得有人拿出這種冒險的魄力,那麽就由我們山東人來做吧。當時他還指著我說——“你也是山東人”
三、關於“青春無悔”
我雖也是知青,卻從不參與什麽有悔無悔,有怨無怨的辯論。
並且我認為,下鄉時間的長短、自願或被迫、所赴異地之生存條件的差別、被歧視或沒被歧,有友誼關照或缺乏友誼關照,當地人對知青的態度好或不好……至少有20條以上的不同情況,幾乎每一條都會導致一名當年的知青說不同的感受。
事實上我碰到的“無怨無悔”者極少。
我總是對他們說——想想死者,傷者,無悔也應低調。
他們也都誠心誠意地接受我的勸告。
我寫的劇本,當然還是由我來寫歌詞才更能體現全劇的青春思想。
我寫了,如下:
一
寒來暑往,
四季輪回。
冰天雪地裏
我們共同守護
保暖的火爐。
不再喊萬壽無疆,
別跟我說誰是敵人,
我們的青春由你做主,
這是什麽道理?
這是什麽道理?!
二
把你的手給我,
我也給你我的友誼。
歲月是如此漫長,
讓我們相扶著挨過。
擺布吧,那隻不過是我們的肉體;
你主宰不了的,
是我們的靈魂。
還有,從傷口萌芽的思想,
從傷口萌芽的思想……
我和導演就歌詞有過如下對話——
他說:“你太猛了。”
我說:“創作勾起了我對‘文革’的痛恨”。
他說:“凡你寫在劇本中的,除了因考慮到長度而加以改動,十之八九的內容我們都照拍了。我們這部劇對‘文革’年代極左特征的呈現,差不多等於八十年代以後所有影視作品所呈現的總和。我正擔心它播得出來不?你就一點兒不擔心?”
我說:“同樣擔心。”
他說:“那你還寫出這樣的歌詞來?”
我說:“我頭腦進水了。”
我當他麵將歌詞撕了。
我倆相對默默吸煙。
最後我提議——我寫不出亮色的歌詞來,幹脆把這“難活”推給藝術總監。
四、關於《知青》的藝術總監
藝術總監王敏同誌,曾是《闖關東》的決策人。山東農村插隊知青,八年或九年。與插隊女知青結為夫妻,還當過生產隊長。在徹底否定極左年代這一點上,他和我和導演的立場完全一致。他是《知青》創作團隊應特別感激的人。劇本隻不過是“裸劇”,沒有他力挺,《知青》不能成為劇。
我預先看過的是部分未合成片。沒音樂,沒主題歌。開擂以後,我也隻不過斷斷續續看了幾集。並且,歌聲一起,往往就從電視機前離開了。我根本就沒留意到“無怨無悔”四個字。
直至有媒體就“無怨無悔”采訪我,我才詫異地致電詢問我們的藝術總監。
他說:我歌詞中所用“無怨無悔”四字,乃指在極左年代,劇中人物愛得無悔;為友誼的擔當無悔;與人民同甘共苦無悔;憂國而遭逮捕無悔。也是想對“無怨無悔”四字作另一種詮釋。希望你在必要之時,替我也替我們的團隊作一番解釋。
我覺得現在到了“必要之時”。
五、我捫心自問
如果有當年的知青指斥我“濫用”知青這個巨大名義實現一己之創作企圖,那麽我承認。
但絕不道歉。
更不認罪。
這是我的創作權力,對誰都無內疚。
並且,我在創作知青群像時,一如當年,仍是感情不減的。
我還很鬱悶——自開播以後,整天被問知青、知青、知青……
居然沒有一個人問——那個年代還有哪些極左現象?你認為今人對你的呈現感“興趣”嗎?我當然知道許許多多的人已不感“興趣”。
但我卻那麽希望有人問。
六、關於“浪漫化”
浪漫是譯詞,原指小布爾喬亞的妙悅情調。
周萍的遭遇並不妙悅。
趙天亮和她的愛情並不妙悅。
那一封會將人打成“現行反革命”的信並不妙悅。
坡底村知青們的經曆並不妙悅。
趙氏兄弟的父母作為現役軍人替兩個兒子的擔心並不妙悅。
“右派”之子武紅兵被捕入獄並不妙悅。
付正死了還受人攻擊並不妙悅,
沈力被逼瘋了並不妙悅。
囤子成了啞巴並不妙悅。
郭奶奶和老村長的死並不妙悅。
一船女知青的死並不妙悅。
“小地包”的死也不妙悅。
排長張靖嚴因清查“四.五”分子被逮捕並不妙悅。
周萍、謝菲等姑娘葬身火海更不妙悅!
劇中人物們高興一時,快樂過一點,那也隻不過是青春快樂本能的體現罷了——據此便指責全劇“浪漫化”了,“美化”了“文革”年代,這種“批評”太“文革”了。
七、關於“那個時代的公平與正義”
有人指責,《知青》將“文革”時代描寫成了“公平、正義”的時代!那麽,此人自己若看了《知青》,反而特想穿越回那個時代去享受“公平與正義”麽?如果此人真的願意,那我隻有“友邦驚詫”了。
八、劇本與電視劇有什麽不同?
1、在劇本中,那一封可將人打成“現行反革命”的信,不是被同班戰友發現了,而是連枕頭一起“丟了”。這使趙天亮從此陷於猜疑與忐忑之中。此種猜疑與忐忑氣氛貫穿全劇,我以為正是“文革”10年不少人的共同感受。
但導演覺得太難時時顧及,改成現在這樣,未免簡單化了。
2、帶到兵團的派性,也不是一次掰手腕,就會消除的。劇本中趙天亮因為那封危險的信下落不明,對王凱猜疑最大,二人關係根本難以友好起來——現在這樣,也太簡單了。
3、周萍回上海探家,由其姐姐帶出了上海郊區插隊知青的情況——在那些日子裏,一名僅17歲的女知青自殺了。也帶出了周父與複旦大學老教授的對話:荒唐時代是不能長久的。
全部上海部分剪幹淨了。
4、武紅兵是“右派”兒子,所以他的種種優點在學生時代便被漠視,所以軍人家庭的兒子趙曙光說:“你一直是我的朋友”才有意義。抹去了武紅兵的“出身問題”二人,修拖拉機時的對話全沒了意義。
5、黃偉這一人物,少年時曾認過一位“右派”知識分子家庭的“姐姐”,她也在“文革”中不堪淩辱自殺了。黃偉冒險寫作,實際上是決心以“見證人”的視角對“文革”極左危害進行記錄,刪去此片段,這一人物變成大群眾演員了。
6、尹排這一人物的全部重場戲也剪去了,使這一原本有血有肉的可敬人物變得不倫不類了。
還有閑筆片斷多處,導演也忍痛割愛了。
據我所知,以上都是因長度而剪。否則,全劇將漲到58集了。
九、關於劇中的青年演員們
親愛的孩子們,我是多麽的感激你們啊!
你們原本都對那個極左的時代一無所知,用你們自己的話說——“仿佛親身經曆了一次”。
你們原本以為“那個時代挺好玩兒。”——現在用你們的話說——“太可怕了”
你們能有這種感性認識,那麽起碼對於你們,補上了必要的“曆史一課”
你們是為《知青》付出最多辛苦的人,令我不安的是,你們中有些人,原本戲份不少,可剪來剪去,所剩無幾了,真覺對不起你們。我保證,會不失一切機會向導演們推薦你們。千萬不要因為《知青》引起的種種“熱議”而沮喪,你們參予的絕對是一次不必感到羞愧的表演實踐。
我還是那句話,給你們每個人都打滿分!從今以後,你們每個人都有了我這個“忘年交”。遇到什麽困難,隻要我能幫助的,幫助就是我的快樂。
黃偉,楊一凡,王凱,你們三個的戲被剪去的最多,這使你們飾演的角色幾乎成了“大群眾”。千萬不要灰心,你們年輕,還有種種機會——我將經常為你們求祈機會的來臨!
我懇請仍在看著《知青》的人們,多對此劇中的青年演員們給予點評。他們需要觀眾的點評,如同幼兒園的孩子們需要阿姨多看自己幾眼。將對明星大腕們的關注也分給他們一些吧!你們的點評將使他們受益匪淺。
曉聲拜托!
又,關於本人參與抄寫“講話”一事,乃因我性情之中也有胡適先生那種鄉願弱點。我在1997年就寫過了《思考毛澤東》一文,其中一章便是“毛澤東與文藝”。
我當年的看法至今未變。
但若詳細解釋,等於違過於別人,非我所為。何況我當時覺得那是一種低調紀念,自己不必太“各色”。
鄉願有時反而使人尷尬,這一點胡適先生比我更有體會。
並且,我以後還是要好好地學習胡適先生的,包括他的鄉願。隻不過,須事分原則……
2012年6月15日(新浪)
確實是這樣的。
謝謝推薦分享!這段曆史太沉重了,
曆史走到今天還沒有能力來麵對它。。。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