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86)
2010 (209)
2011 (252)
2012 (126)
2013 (146)
2014 (159)
2015 (119)
2016 (181)
2017 (128)
2018 (283)
2019 (295)
2020 (360)
2021 (299)
2022 (250)
2023 (208)
2024 (208)
90%
孩子患病毒性感冒的比例
在上呼吸道感染中,最常見的就是感冒,另外還包括支氣管炎等。這些病中,90%以上屬於病毒感染。
引起感冒的病毒多種多樣,包括冬天流行最多的鼻病毒,占感冒的50%左右,另外還有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冠狀病毒、腺病毒等,細菌性感染隻占10%左右。即使是比較嚴重的下呼吸道感染(肺炎),也有70%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但有的肺炎開始是病毒性的,後來又繼發細菌感染。從上麵的數字可以看出,隻有10%左右的感冒是細菌性感冒,也就是說,隻有10%的感冒需要用抗生素治療。因此看到感冒就服用抗生素類藥物的做法是錯誤的。其實,抗生素不僅對病毒無效,而且還有害健康。
白細胞超過15000
才能說明是細菌性感冒
那麽,怎麽判斷是病毒性感冒還是細菌性感冒?一般感冒就醫時,醫生都會先讓做血常規檢查,確定是否有細菌感染。
在血常規檢查中,如果發現白細胞數量明顯高於正常水平,即高於15000個/立方毫米(正常情況下8000至10000個/立方毫米),才能說明確實是細菌性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
有時白細胞不高,但中性細胞高,這種情況也不能用抗生素。因為在病毒感染的早期,中性細胞會出現偏高的情況。(提醒:如果白細胞不高,但發高燒,而且咳嗽得很厲害,這就可能是支原體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支原體感染的特點是發高燒至39℃至40℃,而且一開始就劇烈咳嗽,這時應該做一個支原體檢查以確定。)
38℃
這個體溫病毒不能繁殖
很多人一生病,就著急,恨不得吃一次藥病就趕緊好。但疾病有個恢複過程,就發燒來說,發燒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與病毒對抗的過程。病毒對溫度很敏感,當體溫升高到38℃時,病毒就不能繁殖,也不能形成新病毒。而38℃的體溫對一般人來說,是比較容易承受的,而且這個溫度也有利於抗體的形成。如果發燒到38℃,就急於用退燒藥強行將體溫降到38℃以下,病毒死不了,病程反而可能加長。但達到38.5℃以上,為防止出現高溫驚厥,需要用退燒藥。
前兩天後三天
感冒最容易傳染的時期
如果體內感染了感冒病毒,在出現感冒症狀的前兩天,就已經具有傳染性了。而感冒的前兩天到感冒後的三天這段時間裏,是病毒傳染性最強的時候。
所以,冬天最好少去人多、空氣不流通的地方。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上幼兒園的孩子感冒後,要等徹底恢複後再送到幼兒園,以免傳染給別的孩子。
1、3、5、7天
感冒的康複周期
感冒發燒有這樣一個特點:遵從“1、3、5、7”的規律,也就是說,如果1天不好,就得拖到3天,然後是5天、7天,這和細菌繁殖的能力及病毒的毒性有關。每隔一段時間,細菌就會繁殖、增生,在這段時間內如果不能完全把它們消滅掉,一旦獲得繁殖機會,它們就會反撲而來。所以,用藥到病毒完全被消滅有個時間過程,中間也會有些反複。不要因為病了三五天仍不見好就又動了用抗生素的念頭。
6個月~2歲
最容易患流感的年齡
研究顯示,6個月到2歲的寶寶最容易患流感,其感染幾率甚至高於65歲以上的老年人。因為流感屬於病毒性感冒,目前還沒有什麽針對流感的特效藥,所以,處於這個年齡段的寶寶,即使身體健康,也應該在醫生的建議下每年接種流感疫苗。由於6個月以下的小嬰兒不宜直接接種流感疫苗,為保護他們不受傳染,平時照顧寶寶的人或經常接觸寶寶的家人都應該接種流感疫苗。
5種情況
才可以用抗生素藥物
究竟什麽時候該使用抗生素,這是醫患雙方都感到頭痛的問題。據美國《健康》雜誌報道,美國克利夫蘭彩虹兒童醫院兒科感染病專家弗蘭克·埃斯帕博士表示,使用抗生素在醫生的經驗和科學的指南之間有一個“灰色地帶”,需要醫生綜合二者才能作出合理判斷。感冒患者在下麵5種情況下才能使用抗生素。
發熱、寒戰。既發燒又怕冷、打寒戰是細菌感染的標誌性表現,但流感病毒也可能引起這些症狀。感冒發燒時,醫生會根據具體情況決定是否使用抗生素。如果發燒時,周圍正處於流感流行期間,那麽可能並不需接受抗生素治療,但要記住,第二年務必打一針流感疫苗。
黃綠色鼻涕。一般來說,病毒性感冒患者通常會流清鼻涕,如果鼻腔分泌物呈綠色或黃色,則可能是細菌感染症狀。但要注意,病毒感染患者有時也可能流綠色的鼻涕。因此,單純靠分泌物顏色決定是否使用抗生素的做法,也是不科學的。
嗓子顏色發白,伴有疼痛感。很多人感冒時首發症狀就是嗓子疼,如果咽喉紅腫,而且咽部黏膜上有白點,這是細菌感染的又一特征。另外,如果除了嗓子疼,沒有流鼻涕、打噴嚏等其他感冒症狀,也要小心,因為這可能是鏈球菌感染。盡快做個咽拭子檢查,明確病原菌,進行相應治療。
十天以上沒有痊愈。病毒感染揮之不去,遷延時間太長會演變成鼻竇炎等更嚴重的問題,同時可能並發細菌感染。如果感冒症狀持續超過10天以上,使用抗生素的幾率就會增大。
化驗結果。實驗室檢查是決定是否真的需要抗生素治療的惟一“鐵證”。醫生通過提取鼻腔或口腔、咽喉黏液,經過實驗室培養之後得出化驗結果,但這需要1至2天時間。因此,醫生往往會根據實際情況,綜合上述症狀更早地作出診斷,為患者爭取治療時間。
5個
認識感冒的誤區
著涼要食,發燒免食。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著涼要食,發燒免食”這種說法,意思是如果感冒了應該進食,但是如果發燒了就不能吃。事實上,這是完全不正確的認識。生病發燒時補充食物並沒有負麵影響,相反能夠為身體提供能量以對付疾病。所以生病後,應正確健康地飲食。雞湯是個不錯的選擇。
不服藥治療感冒的症狀。許多人認為感冒症狀,如流鼻涕、咳嗽等,是幫助人們快速克服疾病的,因此很多人不口服感冒治療藥物。但是,事實上這些感冒症狀,如不及時服用藥物製止,會將病毒傳播給他人。
鎮痛藥和其他感冒藥不僅可以有效控製病情,還將有助於阻止感冒病毒的傳播。
寒冷引發感冒。“剛洗完頭發別跑出去”或“穿多點免得感冒了”,多數人曾經都被這樣叮囑過。但是事實上,身體的溫度或周圍環境溫度,並不是感冒的重要原因。導致感冒的致病原因多是病毒或細菌。當病毒或細菌侵入身體,使你患上感冒。 “著涼”隻會使身體抵抗能力降低,使病毒得以大量複製。
親吻最易傳播感冒。普遍認為被患有感冒的人親吻會傳染感冒,事實上也並非如此。親吻並不足以造成感冒傳染,因為感冒病毒主要集中在鼻腔內。根據美國科學家的研究發現,唾沫中所含感冒病毒的濃度很低,一般不足以傳播感冒。和感冒患者最危險的接觸是握手。因為患者的手經常弄鼻子,所以沾有大量的病毒細菌。
此外,患者接觸過的門把手、電話等公共設施上,也有大量的感冒病毒。而且病毒在這些堅硬物體的表麵,能存活幾十個小時之久。因此,養成經常洗手的習慣,是減少感冒傳播的有效辦法。
發汗有助於治療感冒。感冒了,很多人喜歡蓋上厚厚的被子或毛毯,或者額頭上貼上熱毛巾,希望可以通過排汗將感冒病毒排出體外。
遺憾的是,這完全沒有什麽作用,僅僅是能讓人感覺好受一點,隻能暫時緩解一下症狀而已。(美國《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