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86)
2010 (209)
2011 (252)
2012 (126)
2013 (146)
2014 (159)
2015 (119)
2016 (181)
2017 (128)
2018 (283)
2019 (295)
2020 (360)
2021 (299)
2022 (250)
2023 (208)
2024 (208)
根據美國臨床心理學領域享有盛名的賴特學院(the Wright Institute)的一項調查,91%的美國人患有“軟癮”,其中拖延、過度看電視在調查中名列榜首。而網絡相關的各種強迫性動作如頻繁地查看郵件、登錄微博,也被列入其中。
美國斯坦福大學一項研究聲稱,1/8的美國人在網絡使用方麵存在問題,其心理症狀表現為戒斷不能、渴望更多的上網時間,忽略家人朋友、不上網時情緒低落、敏感易怒,生理上則表現出眼睛疲勞、睡眠不足。
此外,工作、貪食、白日夢、頻繁查郵件等任何一種行為,若過度執行或出於錯誤動機而為之,都可能成為軟癮。
軟癮不是正常愛好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Judith Wright最先用“軟癮”來描述這種情況,“這些習慣好像沒什麽危害,一旦過度沉溺其中,在獲取短暫的快樂之後,它更多地是在榨取人們的時間、精力,麻痹真實的情感,使人們遠離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 軟癮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任何行為,Judith Wright認為,每個種族每個年齡段的人們都難逃軟癮的羈絆。
軟癮和愛好是不可能混淆的。如果活動中你感覺到愉快、有活力,那你可能是在學習、在成長,或者在清除不良情緒,在調整自我,這是愛好或激情的體現。
而一旦某個行為習慣給正常生活帶來負麵影響,甚至頭暈腦脹還無法控製自己停下來,那就是有問題的跡象。
“借癮消愁”不是好事
某種程度上,“軟癮”類似於藥物成癮,人們傾向於追求成癮行為所帶來的特殊快感,或者解除生理、心理上的痛苦。這在專業上叫心理渴求。
多數情況下許多人是在借此逃避某些東西,或者排遣內心的情緒困擾。
如有人長時間上網聊天,可能因為現實中的人際關係不理想;有人沉迷於遊戲可能是對周圍環境不滿,也可能因為缺少明確的職業目標而內心空虛。
貪食也是極為常見的情況,很多人表示在鬱悶的時候更喜歡吃東西,達到難以控製的程度。
一項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的研究認為,人類的強迫進食可能是為了避免負麵情緒和焦慮。就像有些人借酒消愁,軟癮者可能是在“借癮消愁”。
這種行為,雖然能暫時獲得心理上的滿足。但是卻沒有解決實際問題,當再次出現困難時,“借癮消愁”會成為這類人處理困境的手段,而其結果隻能是“愁更愁”。
軟癮危害 不可輕視
調查表明,上癮者的生活滿意度非常低。
“過度沉迷於這些不良習慣中,讓人遠離真實的情感、生活,”美國網絡成癮中心的研究人員David Greenfield解釋說,“這些事情消耗時間,吞噬精力,讓人情感變得淡薄甚至麻木。最終阻礙上癮者實現更高的生活目標。”
如何擺脫軟癮?
經常自我反省。下一次長時間坐在電視機前或很衝動地奔向商場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這是不是過度了?這有沒有幹擾自己的生活?是什麽激發了這種沉溺的行為,進而弄清楚自己真正的需求。
下定決心去改正,但不要直接剝奪內心的需求。當煩躁、想要輕鬆一下的時候,不要總是上網搜尋找樂趣。
急於求成可能會適得其反,不妨逐漸地減少軟癮行為。可以定一個鬧鍾,規定自己每次上網不超過30分鍾,鬧鍾一響就立即關機,然後出去散步或約朋友小聚,遠離電腦。
建立與親人、朋友之間的密切聯係。如果在與他人的溝通中給予並感受更多的關心和愛,讓生活充滿更多有意義的事情,軟癮的吸引力自然就微弱了。(美國《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