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86)
2010 (209)
2011 (252)
2012 (126)
2013 (146)
2014 (159)
2015 (119)
2016 (181)
2017 (128)
2018 (283)
2019 (295)
2020 (360)
2021 (299)
2022 (250)
2023 (208)
2024 (208)
北魏“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在其《養生論》中,對精神攝生的重要性作了精辟論述:“精神之於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喪於外,猶昏君於上,國亂於下也。”可見“形”“神”的高度統一及“神”對於“形”的統率作用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
積微成損 積損成衰
保全精神就得從點滴做起,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很多人都認為生氣不會損害性命,傷心也不足以傷身,因此放縱自己的不良情緒。殊不知,點滴之害會殃及自己的健康和壽命。
臨床上現在有很多病例都顯示了精神對健康的影響,如潰瘍性結腸炎、應激性腸炎、胃潰瘍、胃反流性食管炎、睡眠障礙、腫瘤等許多纏綿難愈的疾患,都可以找到精神持續緊張、情緒長期不良的病史,按中醫的辨證屬肝鬱氣滯。
在治療這些疾病時,一定要在治療本病的同時適當給予疏肝理氣,柔肝化淤的中藥。
害成於微 救治於著
精神的損害常是在人們不在意的時候形成的,很多人總是在疾病發作後,才急切地尋找治療措施。如亞健康,通常其引起的輕微的症狀不會受到人們重視,隻有到某一症狀影響到生活和工作時才會就醫。而食療不是萬能的,在“未病先防”或“病後康複”的階段,飲食調養是最好的時機。但是從“未病”轉到了“已病”,此時隻有靠藥物才能解決。
因精神高度緊張、過度疲勞等原因導致的精神損害,也是無法通過食補及健身補救的。
守之以一 養之以和
《養生論》道:“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神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精散,為五難。五者必存,雖心希難老,口誦至言,咀嚼英華,呼吸太陽,不能不回其操、不夭其年也。”從中可以看到,養生“五難”中有“四難”是屬於精神類的範疇。而要克服這些養生難點,就要做到“守之以一,養之以和。”
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寬以待人、樂善好施固然是獨善其身的法寶,但適逢競爭激烈、強者適存的當下,積極主動的調節精神才更能適應社會。
首先,學會傾訴。不良心境不能長期積壓在心頭,找個合適的對象,傾倒一下心理垃圾是及時解壓的好策略。
其次,學會轉移。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古人雲“聽曲看景,甚似服藥”,良好健康的興趣愛好可以使人暫時忘卻煩惱。
最後建議,通過練習調息,修煉自己的情誌。這裏推薦一種調攝精神簡單易行的調息方法:以鼻緩緩深吸氣,屏息5秒,以口緩緩吐氣,吐氣時口念:“吹”、“呼”、“唏”、“嗬”、“噓”、“噝”,再屏息5秒。
吸氣的同時意念中想象氣體遞次通過鼻、咽、喉、氣管、支氣管、肺、腹腔,呼氣時想象氣體從腹腔、肺、支氣管、氣管、喉、咽、口腔依次呼出,反複此呼吸動作,以個人承受能力為限,最好每日一次,每次呼吸30~50下。
這種調息方法既可以放鬆情緒,又可以提高肺功能。(美國《僑報》)
人經常是這樣,小病不治,大病難治!
精神爽神氣足,是該注重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