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86)
2010 (209)
2011 (252)
2012 (126)
2013 (146)
2014 (159)
2015 (119)
2016 (181)
2017 (128)
2018 (283)
2019 (295)
2020 (360)
2021 (299)
2022 (250)
2023 (208)
2024 (208)
全國高考結束了,高考狀元也出來了。北京理科狀元李泰伯除了由於是狀元而出名外更因為他今年申請了美國的11所大學全部被拒而倍受關注。
前一段時間我就看見很多人在評論這件事情,其中不乏一些專家。不過我對他們對李泰伯美國名校拒絕錄取的原因真的不相信,他們說的很有條理123的論述著,有人還論到了“政審”。很多網友也覺得好笑,在文章的後邊都有搞笑的留言,我不知道他們為什麽會這樣分析,看上去覺得很有根據的,可是怎麽想都覺得應當不對。
讓我們看看李泰伯同學在自己博客裏是怎麽回應的關於他被美國11所大學拒絕的吧:“一是自己起步晚,我做出申請美國本科的決定是在高二上學期,比別人晚很多;二是SAT分數不夠高;三是美式競賽AMC-AIME係統成績不算最好;四是不了解很多訊息和包裝手段;五是我全部要了全額獎學金,過於全麵地展現自我。”
李泰伯還談到:“有某位留學公司的執行長(張恒瑞)認為我的申請一定是有斧鑿之痕,隻展示了各種頭銜和獎項,而忽視了自己內心中‘最真誠、最有興趣的部分’,從而導致失敗。也有人評論道美國人覺得我的學生會主席和班長的工作經曆都是官方行為,在‘政審’方麵沒有過關。”事實上,“恰恰相反,我的申請中著重於展現在模聯、誌願服務和宿舍管理方麵的initiative和 creativity. 特別是在麵試過程中,我強調了自己聯係、創辦活動的能力和機會,比如校內外的誌願服務、北京地球村的環保行動等等,避開了主流的官方行為。”李泰伯還在博客中寫道,“我想,如果要吸引對方的注意,就要盡量‘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真得感謝李泰伯同學,他如果不出來說這些話,那麽我們永遠都有人在說著各自的觀點,分析著這位狀元被美國名校拒絕的真正原因。大家的分析,包括那些專家的分析是不是想當然了?
想起前一段時間央視有個主持人大張旗鼓地希望中國引進美國的“塗鴉”,說那樣能顯示中國的民主和自由,我就感覺到,中國一些人的問題就在於不了解情況,盲目崇拜。在美國每年用於去掉塗鴉的費用高的驚人,而且屢禁不止,這已經是美國一件很令人頭疼的事情了,美國人經常會在電視上看到關於塗鴉的報道,都是很無奈的,而我們沒有這樣的問題卻要引進,還覺得這樣才能更充分地顯示我們的民主和自由。這是不是想當然了?
再說前一段時間的富士康員工自殺問題,很多人在事發的開始就認定富士康是一個血汗工廠,“孩子們是被逼死的,一個年輕人每天工作15個小時,機械性地重複著一個動作像卓別林那樣生活著,能不瘋嗎?”“他們如此拚命所賺的錢隻是一件襯衣錢。”等等的吧。當然很多人提出很多不同的問題,富士康是管吃管住的,富士康還給員工洗衣服,加班不是強迫的,不能忍受這裏的工作可以隨時辭職的。其實到今天大家都不知道那些孩子到底為了什麽而自殺的,肯定有人要說,你不知道,我們都知道,這還用問嗎?當一個人看不到希望的時候,當一個人覺得他要一生都這樣拚命幹而最終都不能養家糊口都不能擁有一個自己的住房的時候,他不自殺怎麽辦?
真不想再跟自己討論這樣的話題,我覺得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過的日子就是這樣的,不論是哪裏都是少數人享有絕大部分的財富,也就是說富人是少數人,而困難的人是多數人。我們很多生活並不貧困的人覺得自己並沒有拚命就能有這樣的日子那麽其他人可以不如自己的日子好,但是總可以比現在的日子強,至少當父母生病的時候不能由於沒錢而被醫院拒之門外,至少在幹了若幹年後就會在自己喜歡的城裏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住所,甚至可以讓自己年邁的父母可以跟自己生活在城裏。是的,這樣的生活是人們希望的、向往的和期待的,有一天我們所有人都要能過上這樣的日子就好了,也會有這樣一天的,不過現在還沒有,也還不能,因為人們正在朝這個方向努力。
就像我們所有人剛剛到美國的時候一樣,那個時候我們多數人都在餐館做過服務生,為客人端盤子端碗;在清潔公司做過清潔工,給美國人家收拾衛生;那個時候我們是有希望,不過那個希望的目標並不是今天我們所擁有的生活,有的比現在的要好,有的不如現在,這個不是很正常嗎?我們現在都還在努力著,為了自己更高的目標。然而我們誰都不知道我們的目標最終是不是一定能實現,不過我們都會這樣繼續努力下去的,不是嗎?如果你現在就想像無法實現那樣的目標而放棄努力甚至放棄生命那麽你還能有希望嗎?這就是我不能讚同那些以放棄自己的生命的方式來告訴別人自己不幸的人們的理由。很多人覺得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社會,我們的企業有能力讓這些人生活的更好,隻要給他們加工資就好了,加上一倍也許就足夠了。這個是不是想當然呢?
生活在今天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背負著沉重的負擔,不僅僅是窮人有壓力,富人同樣有壓力,把有錢人和生活好一些的人想像的生活那樣的輕鬆,想象中他們的生活那樣的穩定是不實際的也是不現實的。美國的醫生由於美國經濟不好就會減少收入,美國的商人由於美國經濟不好人們的購買力下降就會減少收入,而他們的成本在眼前還沒有辦法降低,他們工作的場所要有租金,他們的雇員要付給薪水,他們的日常生活支出依舊存在,他們房屋的貸款並不會因為經濟不好,因為他們的收入下降而下降的,不是嗎?他們的員工並不會因為老板的收入下降而願意降低自己的薪水的,不是嗎?他們沒有壓力嗎?
今天的中國比過去強大的很多,多到我們自己都不敢相信,於是人們希望永遠這樣強大下去甚至有一天超過美國,當然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祖國會這樣永遠發展下去,那樣一定有一天會超過美國的。不過現實總是現實,想想今天的世界經濟形勢,想想我們生活在美國的人們的經濟狀況,人們的購買力的下降,而中國靠美國人購買力而收入的那些影響,看看今天的經濟增長,會不會永遠這樣發展下去呢?中國的政府是不是收入也在下降,當天災人禍到來的時候是不是還要拿出足夠的錢來為民解難,是不是也會有壓力。我們想象著,中國為什麽要買那麽多美國的國債,為什麽不用這些錢來救濟一下我們自己的窮人,如果能為什麽他們不那麽做呢?是不是我們也是想當然了呢?
昨天下午我有時間,在我的微博上寫了一句話:“今天北京氣溫高達40度,美國這裏也很熱。”接著我就有寫別的去了,很快有了提示說我有評論回複,我點了一看是一個國內的網友:“其實氣溫是45度,他們瞞報。”我立刻寫了回複:“氣溫高不是人為的,為什麽要瞞報呢,有意義嗎?”“怕引起恐慌吧,自欺欺人而已,隻要政府出麵否認的事一般都確有其事,公信力為負數…”我又看到了回複,我接著說:“現在政府讓一些人嚇著了,不想有麻煩,其實越不說實話越麻煩,有問題解決就是了,天熱恐慌什麽,過幾天就涼快了,而且這不是政府說了算的。你這樣瞞報了,人們雖然不恐慌,不過人們還是能感覺到溫度的高低的。”我又接著說:“其實有時候地麵溫度會到60度呢,他們不見得故意的,而是氣象站的算法不一樣。過去有報地麵溫度的習慣,現在呢?”他很快回答:“恩,算法不同的可能性也是有的,昨天地表溫度極限68度…熱死人了,2012啊”。
就這樣我的一條微博讓我跟一個網友聊了一會兒,當時沒覺得什麽,現在想來是不是也有想當然的味道,不過這位網友並不像很多人那樣執著地認為自己是對的,這一點是可喜的。通過一些事情我們慢慢可以發現,其實我們的百姓並不是原本就想當然的,也不是什麽人都喜歡那麽抱怨,而是有些時候由於一些官員或專家的想當然造成大家心理的一種感覺,感到不管什麽事情總不告訴大家實情包括氣溫... ...
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我們搞不明白,我想其中一定有它的道理,不一定都是負麵的也有無奈的!我們還是不要想當然,不要把什麽事情都用想當然的道理來理解來解釋,更不能用想象的根據來下結論。這樣也許我們能生活的更輕鬆和更愉快一些。
嗯,說的很有道理。
我很讚同你說的,其實很多聰明的人並不都是好學生,現在很多大學生畢業了找不到工作甚至一些研究生也麵臨這樣的問題,除了社會問題外還有畢業生本身能力有限的原因。
中國人太多了,要想每個人都有希望通過接受教育成為中產階級不能說沒有可能,不過現在是沒有條件的,所以不能奢望大家共同富裕。
und was wirklich ist, das ist vernünftig.
??
這位說話的口氣很有點“多年的媳婦熬成婆"的感覺.
我覺得像百姓或網上的大家猜測性的說說還有情可原,因為沒有什麽權威性也不會所有人都相信,而專家什麽的也這麽說影響就太大了。
這就是因小失大,由於這樣的事情而失去百姓對政府的信任真是得不償失。
都有了吧。
您說的對,我發了才想,壞了,美國也不是哪裏都熱的,比如加州。抱歉了。
“今天北京氣溫高達40度,美國這裏也很熱。”。舊金山是在美國不?舊金山可不熱阿。作者太以偏概全了吧。
想當然說話是不用負什麽責任的。這樣的人其實任何時代都有,在今天的網絡時代這種現象也放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