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86)
2010 (209)
2011 (252)
2012 (126)
2013 (146)
2014 (159)
2015 (119)
2016 (181)
2017 (128)
2018 (283)
2019 (295)
2020 (360)
2021 (299)
2022 (250)
2023 (208)
回家的感覺真好!這是我這次北京之行的最大感受。
上個月回了北京十天,回來後寫了《北京之行》一共15篇,頭幾篇是在倒時差的情況下寫的,真的很艱難,不過回過頭來看還是記錄的很真實的,除了修飾上一些不足其它的還說的過去,用自己的話說就是挺實在的。
今天中午我像往常一樣,打開了文學城,在首頁上看著美國的新聞和大家寫的各種題材的文章,看著看著就看見了《北京之行1》,我想這是誰跟我一樣回北京了,咋跟我寫的題目一樣呢?打開一看,原來是我的文章上了首頁。這對我來說是第一次,所以還真有點激動。
生活在海外的華人經過多年的奮鬥多數人現在都過上了平穩的生活,也正因為如此人們想念自己故鄉的那份感覺更加強烈了,凡是有人回國回來後都會寫一些國內見聞,同時也忘不了述說一下自己的吃喝玩樂。而在海外的朋友們就特別希望看到這樣的文章,以解思鄉之愁,我一直就是這樣的。因此這次有機會我回了趟北京回來後馬上就寫了《北京之行》。其實剛開始隻是想寫一些感受,給自己的生活留個記錄,可是一寫起來就覺得有那麽多的東西要記錄下來,有那麽多的感受要說,所以就連續寫了15篇。
其實寫完了這麽多,我自己也沒有看過一遍,今天自己看了一遍,覺得好像又回了一趟北京,回家的感覺真好!
我們在海外的華人尤其是中年後出來的這些人,對家的概念比較簡單也比較清楚那就是不管我們今天持有什麽身份,既是是美國公民,我們的家依舊是中國。這一點我想絕大多數的海外華人都會有同感,不論我們在美國做什麽,不論我們如何參政於美國社會甚至有的華人在美國擔任了政府的一個什麽職務,要說家在哪裏,大家的心裏都清楚那就是中國。
所以每當有人回國後寫下自己感受的時候都會說出這樣的話,我們到家了、回家的感覺真好... ...這是發自內心的。我看到總是有人在討論海外華人如何融入美國社會這個問題,他們是不是沒有考慮我們這些人原來把自己的家定位在了中國,所以不是在自己家的感覺影響了人們在海外的“上進心”吧,不然在國內都不用想就能融入社會的人到了美國咋就融入不了美國社會了呢,這除了文化不同,環境不同的客觀因素外,家的概念這個主觀因素是不是起了主要的作用了?
有人說過,“我愛我過去的家-中國,我更愛我現在的家-美國。”其實在我覺得我們生活在哪裏就要把哪裏當自己的家,隻有這樣才能生活的愉快,生活的好。也隻有這樣才不能愧對自己,愧對自己的付出。我們回到中國,那是我們的家,我們有親人和朋友還都生活在那裏,我們祖祖輩輩的老人也都長眠那裏。我們每次回去都會不由自主地享受我們在美國很難享受到的一種特殊的親情和友情,而當我們回到美國,我們也是回到了家,這裏也有我們的親情和友情,在這裏很多人也跟父母、兄弟姐妹們在一起,也有很多的朋友,所以這裏也是我們的家,當我們回到美國的時候,當我們從北京飛抵美國的那一刻,我們的心裏想的也是,我到家了。
當我們到了美國從機場往家走的路上,我們會想,我終於回來了,那十幾個小時的飛行疲勞再一次爬上你的身體,倒時差的問題從頭來過。回到家裏放下包就要開始恢複走前在家裏的一切活動,收拾屋子、洗衣服,做飯,收拾院子等等的家務活兒。要給北京的親友打電話報平安,告訴他們,我到家了。
回家的感覺真好!這是我這次北京之行最大的感受,我想也是所有有機會回國的朋友們的共同感受,讓我們這些在第二個家工作和生活的人們不要忘記自己的老家,好好建設自己的新家,有時間的時候常回家看看吧!
身邊有個同事, 一說起美國啥都好, 說起中國啥都不好。 這還算好的, 有那恨不得把黃皮膚染白了, 投錯胎似的。
北京不光有親情, 還有熟悉的文化, 熟悉的味道。 近鄉情卻, 親呢。
俺也有很多感觸,可就是“茶壺煮餃子,倒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