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30)
4月12日(星期天),天氣晴朗,那天下午我和老公出門逛街,幾個商場逛下來,又餓又乏,正好經過一家電影院,進去隨便瞧瞧,看看有沒有心儀的電影。
我們首先采用排除法,烏龍片如《Insurgent》不會看,最後鎖定《金衣女人》。原因有二:第一這個故事是講古斯塔夫.克林姆特(Gustav Klimt)的畫作,我是他的粉絲;第二有維也納的鏡頭,我半年前獨自旅遊過這個城市。
電影放映時間是3:40,我們3:25購票,被告知5號影廳,走廊盡頭。
還有一刻鍾時間,我們也學老外,買一大包爆米花和兩大杯可樂。賣東西的小姑娘裝得忒滿了。我倆邊走邊吃,還要小心翼翼護著手中的食品,以防爆米花撒了,可樂濺出來了。
我們微弓著腰,老公抱著爆米花,我捧著兩杯可樂,小步慢慢地走到走廊“盡頭”,右手邊一個門,我們頭也沒抬就進去了。找個座位坐下來,開始享用爆米花和可樂。吃著吃著開始嫌爆米花裏的鹽放得太多,可樂氣不是那麽足。
銀幕上一直放廣告片,我們邊吃喝邊議論著下次再看什麽片。3:40早已過了,4:00也過了,咋回事?這國外電影院也有不守時的。4:20電影終於開始了,銀幕上顯示大大的字《Insurgent》---就是那個我們第一排除掉的烏龍片。這時老公意識到我們可能進錯了影廳,時間已經過了四十分鍾,我們隻好將錯就錯,兩烏龍看了場烏龍片。
電影放完後,我們出來一看,旁邊緊挨著才是5號影廳,就差一步之遙,我們提前進了6號廳,哎,都怪爆米花和可樂惹的禍。
回到家裏,心有不甘,上網一查,這家影院次日晚上9:20還將放這部電影。
第二天吃完晚飯,我們又去購票,這回是10號影廳。接受頭天教訓,不能再犯同樣錯誤,我們不買爆米花,也不買可樂,到了影廳門口抬頭再次核對一遍。確定沒錯,進得影廳落座。偌大的影廳裏麵空無一人,從頭到尾無人與我們分享,這場電影成了我和我老公兩人的包場。
這就是那幅被電影女主人翁討回的畫,名叫“阿黛爾·布洛赫-鮑爾的肖像”(The Lady in Gold, Portrait Of Adele Bloch-Bauer)
《金衣女人》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它講述的是二戰期間從維也納逃到美國的猶太難民瑪麗亞-奧特曼,60年後開始追討被納粹從她家掠奪走的一幅名畫,這幅畫是奧地利畫家古斯塔夫·克林姆畫的瑪麗亞姨的肖像,當我們看影片中克林姆作畫時,就知道這家猶太人很有錢,畫家不僅僅是用畫筆作畫,他往畫上貼一些帶有金絲的材料。影片中提到這幅畫的藝術價值之高,甚至被譽為“奧地利的蒙娜麗莎”。
我跟老公說:“既然美國猶太人可以通過法律討回她的財物,中國有那麽多流散在海外的中國藝術品,也應該通過法律討回來。”
老公說:“那要請律師,要有證據,要由財物的後人來起訴......很麻煩的,不是那麽簡單。”
如今這幅畫陳列於美國紐約Neue Galerie New York, 去年聖誕節到紐約去參觀博物館,在第五大道上,我去古根海姆美術館路過時,看見外麵排很長的隊,當時我還納悶,為什麽這個美術館外排這麽多人。由於去之前沒做好調查,不知這裏麵有這幅畫,否則一定會去參觀。這次跟老公提起這事,他說下次去時一定不漏過這個美術館。
電影中有許多德語對話,由於在德國生活過,德語聽起來非常親切。跟隨影片鏡頭,看見了許多我去年九月份到維也納旅遊時走過的地方。
下麵看看我去年九月在維也納拍的美景宮照片。
從上美景宮的窗口拍出去,正對麵的紅頂建築是下美景宮
美景宮分上美景宮和下美景宮,我當時去參觀主要是為了看克林姆的《吻》。從哈斯塔特去維也納的火車上放著廣告,上麵寫道:“Never leave Vienna without a kiss”。
《吻》zt自網上
我去參觀那天是9月24日星期三,我知道美景宮是九點閉館,我五點多到,結果是下美景宮九點閉館,上美景宮六點就閉館。我隻有四十多分鍾,那可真叫走馬觀花,我都恨不得跑步直奔主題去看《吻》。但路還是要一步一步走,在館裏遇見一個女館員,是來自雲南的中國人,說話輕聲細語非常好聽,她向我介紹了幾幅畫,並說第二周(10月6日)是博物館之夜,維也納所有博物館,人們隻要花11歐元,可以從開門看到晚上24點。由於館內不允許拍照,參觀完後我在紀念品商店買了一本美景宮的書和一本2015年克林姆畫掛曆。
#8 維也納步行街克林姆特專賣店,在維也納我感覺他們盡情消費莫紮特,茜茜公主和克林姆特,將這三位的頭像或作品製成巧克力,各種紀念品
#9 商店還沒開門,從外往內看,裏麵都是通過克林姆特作品製成的紀念品,尤其是《吻》
謝謝點看!
古斯塔夫.克林姆特(Gustav Klimt)的畫作
深受日本琳派畫風的影響。
http://bbs.wenxuecity.com/travel/462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