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尋找與得到

(2009-04-05 08:59:52) 下一個
人的一生,無論是精神方麵還是物質方麵,都有不斷尋找新的事物的欲望,尋找的前提是對現在不滿意;對現在的生活或者生命狀態不滿足,尋找的過程本身就會帶來一種滿足。如果你對現在很滿足的話,就無所謂尋找;人之所以尋尋覓覓,是想把生命當中缺失的一些東西尋找回來。從任何人際關係當中,都可以找的到自己個性上所缺失的那一部份;比方說我是一個驕傲的人,在某些人身上就反映出我裏麵的驕傲,我隻有包容接納他們,才能使自己變得更完全。

我們一生都在不斷地尋找追求新鮮的事物來滿足內心的渴望,可是我們在尋找的時候,並不能確定那個東西到底能不能帶給我們滿足。人有的時候花一生來追求一樣東西,到頭來卻發現這個東西不能讓他得到滿足。這個例子在婚姻中太普遍了。想結婚時,認為結婚就滿足了,但是結婚沒多久就發現不能滿足;沒有孩子時,想有了孩子就滿足了,可是有了孩子還是不能滿足。因為發現在你滿足的同時會產生很多新的問題,這些問題又帶給你不滿足,於是你又去追求另一個滿足。你的生命若沒有得到真正的滿足,你所有的追求就好像風花雪月一樣,短暫易逝。可是智慧人不一樣,他要追求永遠的滿足;而愚蠢人追求的隻是暫時的滿足;隻顧追求暫時的滿足,會失去永遠的滿足。比方說我現在身上很痛,有人說吃嗎啡,就不會那麽痛了;於是我就吃嗎啡,痛是暫時消失了,以後一痛我就吃嗎啡,可能就會上癮;雖然暫時解決了問題,但是卻留下了永遠的問題。

既然要追求滿足,就應該追求永恒的滿足;如果追求的隻是短暫的滿足,那麽這短暫的滿足之後,又會感到不滿足了。尋找追求滿足是我們人的本性。你也許想:“當我有了某些東西以後,我就滿足了。”可是一旦你有了那些東西,可能很快的又不滿足了。所以信仰的命題和科學的命題是不一樣的,所謂科學的命題是——我給你所要的,你就滿足了。可是這是沒有辦法達到的,因為你所要的,我沒有辦法都給你;就算我都給你,你會有更多的需要,因此結論是你永遠不會滿足。而信仰的命題是什麽?就是我把滿足給你,因此你什麽都有了,那種心裏的平安是世界奪不去的。人都想盡自己的力量去換取平安,現代人為什麽想盡各種方法賺錢存錢? 像基金、股票、年金等等各式各樣的方法,不是現在需要用這麽多錢,而是在將來退休以後,這些錢可以給我們安全感。可是你又怎樣知道自己的將來會怎樣呢?就好像我在銀行放五萬塊錢,我可以算出兩年以後利息是多少,然後拿了這些錢我知道做什麽安排,但是我不知道我還能不能活兩年,如果我預備的是兩年以後的生活,如果我沒有兩年,那我的預備要給誰呢?在這個問題上永遠得不到滿足。

我們知道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東西在哪裏失落的,就在哪裏去找,在哪裏跌倒的,就在哪裏站起來。失落是尋找的前提,如果連失落了什麽都沒發覺,當然不會去尋找。所以首先要知道你人生中失落的是什麽,很多人不知道他們失落的是心靈的平安滿足。中國有句古話‘借酒消愁’,喝酒隻是在麻痺自己空虛的心靈,不能解決問題,生活中感官的享受也無法滿足靈魂深處的渴望。除了需要知道尋找的目標之外, 尋找的過程中,迫切的心態也是必須的。掉了一塊錢跟掉了一千塊錢,心態肯定不一樣。掉了一千塊錢,去尋找的心一定是迫切的,因為一千塊不是小數目;掉了一塊錢就可找可不找,找的話還嫌麻煩。

當我們發現丟了重要東西的時候,一定馬上行動,立刻去找;一個得絕症的人,如果聽說哪裏有醫生可以治他的病,他一定馬上就會去看那個醫生。人的行動往往是被催逼出來的,而尋找就意味著你可能要放棄現有的一些東西,才能出去尋找;而且你要去找的東西,它的價值一定高過你手邊的東西,你才會放下現有的,去尋找那失去的。我認識一個做生意的人朋友,花了五年的時間,曾經賺了很多錢,然後又全部失去了;他說又回到了原點,不過也沒損失什麽。我問他真的沒損失麽?這五年的時間值不值錢? 時間就是你付出的成本。往往我們在算成本的時候,隻算錢,可是你有沒有想過? 很多成本是錢以外的東西,比如說生命、親情、健康等。五年的時間你可以做很多的事情,為什麽把時間花在沒有收獲的事情上?有的人結婚三十年了,才發現是一個錯誤的結合,然後又回到原點,你真的回的到原點嗎?三十年的時間去哪裏了?人生就得不斷的作選擇,為了真正有意義價值的事情,必須放棄手裏比較沒有價值的。不是說你手裏的東西毫無價值,而是相對的;如果那個價值更高,我就放棄這個,拿那個,才不會浪費時間和精神。

人在犯罪之後就是流離飄蕩。流離飄蕩這四個字實在是對人非常貼切的形容,它是一個航海用詞,當船在海上流離飄蕩的時候,就意味著船失去了方向、目標,這個船在海上一天天的漂泊,不知道往哪裏去,最後油料用完時,這個船就沒有用了,隻有沉到海底。如果將流離飄蕩用來形容人的話,那就是形容人沒有目標、沒有方向。人犯罪之後就是這樣,沒有永恒的目標和方向時,心就是空虛混沌、茫茫然的,因此人類有史以來就不斷地在尋找生命的意義和精神的寄托。

人生的路就像在曠野裏行走,似乎沒路,但也處處是路,可是真正能脫離險境的路隻有一條。你可能很有本事,你可以走這條路或者那條路,但是你隻能活一回,你走這一條路的代價,就是其他所有的路都要犧牲,你怎麽選擇呢?你怎麽知道這條路比那條路要好呢?

聖經上有個比喻,說到尋找寶貝與付出代價,天國好像買賣人在尋找好珠子,這買賣人不是普普通通的買賣人,他是尋找珠子的買賣人。一個普通的買賣人和尋找珠子的買賣人,就專業來講是不一樣的。尋找珠子的買賣人對珠子很精通,他主要的買賣對象就是珠子。通常買賣人很精明能幹,糊塗人做不來買賣,就算做也做不了多長時間,隻有精明的人能夠做,在商業場合中才能存活下來。聰明的買賣人最大的特點是有膽識,敢投資;他知道什麽時候做什麽買賣。如果有人告訴你,夏天到公園去賣球鞋一定賺錢,你敢去做嗎? 可是有膽識的人就敢去試。所以尋找好珠子,前提他是一個精明、果敢的人,是一個敢於付代價的人。當他找到一個好珠子,發現它的價值大過他一切所有的,他就敢於把所有的東西去換這個好珠子,這就是精明的人。除了他有見識以外,還有膽量,還要有行動。一個在大學裏教工商管理的教授,並不是個賺大錢的商人,他可以教人做生意,但是他自己不可能實際去做。所以精明的商人不但要有見識,還要敢於行動。

天然的珍珠有色澤質地的好壞。我們可以從天然珍珠產生的過程,來揣摩這個比喻裏講的珍珠到底是什麽意思。人類在很早的時候,就有了采集珍珠這個行業。海邊會有些蚌殼,蚌殼裏有珍珠,但不是每個蚌殼都有珍珠。當沙粒跑到蚌殼裏,蚌殼本身會分泌一種粘液,叫做珍珠液,把沙子、石頭或任何外來物體一層層包裹起來,經過若幹年以後就成了珍珠。沙子和石頭本來是沒有價值的,海裏到處是沙子和石頭,可是這沙子一旦被珍珠液包住之後,時間久了,它自然就變成一顆珍珠。
每個人一生中,都會遭遇到大大小小不同的事情,就像海裏的沙子和石頭一樣,不停的衝撞我們的心,我們若渴慕追求真理,就像分泌珍珠液一般,經年累月,心靈就會漸趨智慧豁達,像珍珠一樣的寶貴。

這個精明的買賣人要尋找好珠子,他心裏一定能判斷什麽是好珠子,那個珍珠液要包裹的均勻,要厚實,要在海水的壓力、溫度下呆的久,所以好珠子要經過很多磨練。你若是好珠子,就不用擔心買賣人是否能找的到你;你若不是好珠子,就是天天炫耀你是好珠子也是無用。好珠子不是炫耀出來的。

這個買賣人就去變賣所有的一切去買這顆珠子,這句話包括了賣和買。他為什麽要賣他所有的呢?因為他所有的和要買的比較起來,要買的是更有價值的。他既然是一個精明的買賣人,他一定知道他賣掉的東西不如要買的東西貴重,他不會買一些不值錢的東西。他遇到一顆重價的珠子,而不是好幾顆,真正的價值是一顆。有一一篇文章說到,有一個很精明的集郵者,他知道有一種郵票,全世界一共隻有兩枚,有一枚在他手上,他就盡可能搜索另一枚,有一天他終於搜到了,於是他用所有的財產去買了那枚郵票,然後開記者招待會,當場將那枚郵票撕了,剩下的變成了世上唯一的。如果世界上存在兩個的話,它的價值就不一樣了。沒見識的人是做不出來那種事的,我們會想,我有兩枚多好,要有十枚更好,但是十枚的價值加起來不如唯一的一枚。

這個精明的買賣人為了得到這一顆重價的珠子而變賣所有的一切,順序是先賣然後是買,先舍之後才能得,拋棄沒有價值庸庸碌碌的追求,發掘人生的真諦,至終才能有真正豐富的生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