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疆啊,我把你收藏了! (六)喀什風情

(2009-01-25 00:18:40) 下一個


吉普車隊

 

    好消息,我們可以搭便車去喀什了!

    正好遇上這麽個機會,新疆軍區駐烏市某部有一個車隊要出發去喀什執行任務。通過楊主任的幫助,我們兩個來自南方的姑娘被允許搭乘他們的吉普車。

    多麽令人振奮的消息!

   

    天剛蒙蒙亮,我們就背著行李等待在軍區司令部大院的門前。楊主任領著我們來到車隊,把我們安排在一輛小汽車裏,與另外兩名軍人同車。

    現在,車隊就出發了!

    我們的路線是:烏魯木齊——達阪——托克遜——庫米什——庫爾勒——庫車——阿克蘇——三岔口——阿圖什——疏勒,再從疏勒到喀什。

   

    三天三夜的路程,每到天黑時,就住在當地的兵站。

    我和獅子都被安排好了特定的床位並與軍人們一同用膳。

    這一路上,跟著車隊旅行的編外人員,除了我和獅子之外,還有一位漂亮的漢族姑娘,名叫徐海英。

她這一趟是搭車回家,她家就在喀什附近。我們不同車,但是每到一個兵站,我們都住在一起,吃在一起,成了好朋友。後來,我們到了喀什市,還專程應邀到她家做客。原來,她還是剛剛結婚不久的新娘呢。她的新房也是十分寬敞的一套單元,布置的非常美麗大方,這令我再一次讚歎新疆優越的住房條件。

 

    長長的旅途,我們跟著車隊,翻大阪(大山),過溝穀。

    公路在那個地區並不理想,一路顛簸的很厲害,據說常常有翻車的危險。時而,在路上還會看到翻車事故後的殘骸。在這一望無際的茫茫大戈壁灘,很少有車輛經過,一旦出了什麽不幸,往往幾天甚至幾星期也無人發現。

    然而,無垠的戈壁,深沉的荒漠,悠遠的冰山,在一碧如洗的藍天映襯下,構成一幅無限蒼涼的圖畫。

    人,在這樣的天地之間,還有什麽利益得失不能拋棄,還有什麽功名利祿不能舍下?

   

    有一次,我們正在行進中,忽見前方一片黃雲滾滾而來。開車的軍人告訴我們,這是沙暴!

    孤獨的車隊像一條蜿蜒的長龍,在這漫漫黃沙中艱難地爬行。這時,每一輛車都開亮了前燈,一輛緊跟一輛的保持著不太遠的距離,以便相互照應。我們這些人好像置身於黃色的帳幕之中。向前看去,一串紅色的閃爍的星星,向後看去,一行慘淡的驚恐的眼睛。。。。。。

    我們總是要在天黑之前趕到某一個城市,因為當晚要住當地的兵站。而在天色尚明時,我們就可以抓緊時間到街上匆匆轉一圈,瀏覽一下市容。

    到庫車時,就有一次這樣的機會。聽說庫車的姑娘一枝花,因此,一到庫車,我們的視線就去追尋每一個維族姑娘。誰說漂亮姑娘隻有小夥子愛看呢?

 

                         歡度古爾邦節

 

    三天的旅行,結束在一個炎熱的下午。車隊把我們帶到了喀什市的疏勒縣。

    因烏市遲恒昌的牽線,我們找到了一位姓李的參謀。當天傍晚,李參謀開車把我倆送到喀什市,並安排我們住在一間招待所裏。

    兩個人的房間,我和獅子一人一張床鋪,還有兩隻臉盆和兩個熱水瓶。冷水要到外麵院子裏去打,廁所也在外麵更遠一點的地方。

    這種條件的招待所,在喀什,對於我們倆來說也許已經很不錯了。當然也有更高級一點的賓館,因為喀什常有外國遊客出沒,但那畢竟是另一個檔次,不是我們倆可以考慮的範圍。

 

    正趕上伊斯蘭教最大的齋戒——古爾邦節。

    “古爾邦”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意為"宰牲"或"血祭"。古爾邦節是中國回、維吾爾、哈薩克、烏孜別克、塔塔爾、塔吉克、柯爾克孜、撒拉、東鄉、保安等少數民族共同的盛大宗教節日。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把它作為他們的新年。

    伊斯蘭教《古蘭經》中,“先知”易卜拉欣夜夢安拉,命他宰殺自己的兒子伊斯瑪儀勒,以考驗他對安拉的忠誠。當易卜拉欣遵命舉刀的一瞬間,安拉派遣使者牽著一隻羊趕到現場,命以宰羊代替獻子。由此,在阿拉伯民族中形成了每年宰牲獻祭的習俗。伊斯蘭教承認先知易卜拉欣為聖祖,繼承了這一儀式,並把伊斯蘭教曆的十二月十日定為古爾邦節。公曆與伊斯蘭教曆每年有十一天的日差,故每年古爾邦節的公曆日期不固定。

    易卜拉欣獻伊斯瑪儀勒的故事,後來才知道,實際上是取自《聖經》創世記中亞伯拉罕獻以撒的內容。(《古蘭經》與《聖經》有很多相似的內容,但又有根本的區別,想進一步了解的朋友,可參閱唐崇榮牧師的信仰問答集(六)第41題 有關回教的來源。)

 

    按照傳統的規矩,穆斯林在古爾邦節這天清晨沐浴更衣,到清真寺做禮拜、上墳緬懷先人。節前,穆斯林家家戶戶打掃幹淨,製作各種糕點,炸油饊子、烤饢,做新衣裳,為節日做好準備。穆斯林從清真寺做完禮拜之後,便回到家裏殺牛宰羊,煮肉做飯,施舍窮人,招待來賓。青年男女有說有笑,載歌載舞,開展各種慶祝活動,節日期間洋溢著歡樂的氣氛。

    我們跟著李參謀走進一家家境較富裕的維族人家時,天已經黑了。

    維族人家,多數有院牆。他們的院牆很特別,不用磚石砌成,完全使用土紅色的泥土砌成,卻不會倒塌。

    走進院子,踏入家門,客廳裏富麗堂皇。猩紅色的地毯上是古堡一類的圖案,而每一麵牆上都掛著絢麗的壁毯;牆角懸著都塔爾琴;棗紅色的古老家俱閃著神秘的光。我仿佛走進了一個古代波斯富商的家中,而《一千零一夜》裏的故事情節,就斷斷續續地從腦子裏爬出來。

    我們被領進餐廳,隻見滿桌誘人的食品香氣襲人。熱騰騰的烤羊肉串,香噴噴的饊子,各色水果,還有香酥鬆軟的饢——維族人的主食,就像漢族人的米飯,歐美人的麵包一樣。饢,是一種烤製而成的麵餅,雖然所有的饢都呈圓形,但其種類頗多,形態、大小不一。

    主人用細細長長的玻璃酒杯給我們斟滿了一種紅色液體(可惜忘了那是什麽飲料,或是酒?獅子不知道能不能記得),香醇可口極了,而我最愛吃的是一種紫色的果醬,芬芳馥鬱,甜而不膩。

    李參謀向主人介紹我們倆是南京來的教師。主人聽了很高興,熱情地與我們寒暄,並一再請我們吃桌上的食品,他會說漢語,帶維語口音的那種。

    從那一家告辭出來,我們走過維族人家聚集的好幾條小巷。家家戶戶都飄出羊肉的香味,空氣中有混雜著維族人特有的氣味。

    小孩子們在巷口或牆角撒尿、打滾,見我們走過,一個個都睜著好奇的大眼睛。

    當晚,李參謀把我們送回招待所,他自己要趕回疏勒。

    “我明天再過來帶你們去逛喀什,”李參謀說。他是河南人,說話帶有很重的河南口音,看上去四五十歲左右。

    他這樣熱心地為我們倆個私人旅行周到安排,我們既感激又不安,怕耽誤他的工作時間。可是李參謀十分堅持,好像這是他必須完成的任務似的,我們便不好再說什麽。

    古爾邦節要慶賀三天。在街上隨處都可以看見維族男女載歌載舞的景象。還在烏魯木齊時,我們就曾在紅山廣場上觀賞過維吾爾族的舞蹈,他們還會大方的舞到你的麵前,邀你一同起舞。

    李參謀第二天如約來看我們時,喀什的古爾邦節還沒有過完。

    上午,我們又走入一個家庭。

    這是一個極普通的維族家庭。進了院門,隻見一位漂亮的少婦迎了出來,身後還跟著一個兩歲左右的小女孩。原來,少婦是這家的媳婦,男人們都出去拜年了。

    少婦把我們領進她家客廳。桌上依然放滿了各色點心。

    她說著維語,我們不懂,可是李參謀懂。他們一問一答地說著話,李參謀還不時翻譯給我們聽。

    我們拿出相機,想和少婦和她的孩子拍張合影。少婦明白我們的意思後,就請我們稍候,自己進裏屋片刻。再出來時,頭上多了一條紅色的紗巾,顯得光彩照人。

    於是,她抱著女兒坐在中間,我和獅子挨著她一邊一個,李參謀按下了快門。

 

    這是第三次當不速之客。這家的男主人是個什麽官兒,忘了。夫婦倆已屆中年,育有好幾個孩子,大的十幾歲,小的還不會走路。夫婦倆體型都十分碩大健壯。維族姑娘,個個身材苗條婀娜,一旦結婚生子,就變得腰圓體胖,卻又另有一番風韻。

    已近中午。早晨本來就沒吃什麽東西,這時更加饑腸轆轆,正趕上人家的午飯時間。

    女主人做了“拉條子”端到我們麵前。

    “拉條子”是一種粗麵條,炒上羊肉、牛肉、青椒、西紅柿、洋蔥,再放上孜然和鹽。是新疆人普遍愛吃的食物。

   

    那麽滿滿的一大碗拉條子,我們隻吃了一半,就再也吃不下了。

    早聽說在新疆人家裏做客,碗裏的東西一定要吃完,否則就是對主人不尊重,主人會不高興的。我正思忖著怎樣悄悄地把剩下的食物裝到衣袋裏去,聰明的主人看出我們的窘態,很體諒地說:“吃不下沒關係,放在桌上就好了。”我趕緊去看李參謀,見他也隻是笑。雖然是放下了,可還是很不好意思。

    新疆還有一種風味獨特的美食就是“抓飯”。是用大米、羊肉或牛肉、胡蘿卜、洋蔥、葡萄幹、清油等燜製出來的。不僅味道鮮美,而且營養豐富。吃抓飯時,客人要先洗手。主人一般把抓飯盛在盤子裏,請客人用手抓著吃,故得名抓飯。有一次,一碗熱騰騰的抓飯剛剛盛出放到我們麵前,我們正在發愁不知怎麽吃法,維族朋友便示範,手指用力把飯摁下去,再撮起來,送入口中,據說,這樣的吃法,才更香。

 

   

                       看“乃麻孜”

 

    喀什的艾提尕爾清真寺,是南疆最大的清真寺。坐落在喀什市中心。

    我們很想進寺內去看看。可是,根據伊斯蘭教規,女人是不可以隨便進入寺內的。就連李參謀也無法做到讓寺內的阿訇允許我們進入。於是,我和獅子隻能圍著大清真寺繞了一圈,邊走邊向裏麵東張西望,卻見那些戴著白帽子的阿訇們站在門口,森嚴地望著我們。

    虔誠的伊斯蘭教徒們每天要在太陽出來之前,麵朝麥加的方向進行朝拜,他們把這種禮拜叫做“乃麻孜”。

    太陽出來前,也就是早上五點鍾左右的時候。我和獅子說好了第二天清晨五點去大清真寺廣場看他們做“乃麻孜”。

    清晨五點,正是睡得最香的時候。通常我們起床的時間是九點到十點。

    不記得是不是設了鬧鍾。到了五點,獅子毅然從床上爬了起來,大聲叫我:“懶貓,快起床了!五點鍾了,要去看那麻孜啦!”

    睡意正濃的我,怎麽也爬不起來。那一刻,萬種意願都在叫我繼續睡下去,管它什麽那麻孜不乃麻孜的。

    於是,我毫不猶豫地回答她:“我要睡覺!你一個人去吧。”然後就不顧一切地重新回到了睡夢中。

    不知過了多久,獅子回來了。我還在呼呼大睡。她把我搖醒,大叫:

    “懶貓!我都回來了,你還在睡,太陽都曬到屁股了!”

    我翻了個身,這才睜開惺忪的睡眼,問她:“看到乃麻孜了嗎?”心中暗自希望她的回答是否定的。誰知她堅定而心滿意足地回答:“看到啦,你錯過了好機會!”

    等到我完全清醒之後,真的慚愧錯過了這次機會。

喀什的艾提尕爾清真寺

朝拜的人們

 

                           香妃墓

 

    喀什有一個著名的香妃墓,即阿巴霍加墓。

    香妃是清朝時維吾爾族的一位美女,被選入宮為乾隆皇帝的妃子,也叫容妃。傳說她不僅美麗動人,而且全身散發出一種異香。她死後,靈柩被運回喀什入葬,人們為她建了這座香妃墓。不過據考證,香妃並沒有葬在這裏,她確切的葬地是在河北遵化清東陵的裕妃園寢。

    喀什的交通工具之一是驢車。花上幾毛錢就可以坐上一輛驢車,帶你到喀什的四麵八方。

    毛驢車就像以前的三輪車、現在的出租汽車一樣隨叫隨到。在市中心或旅遊點都停著很多趕車的維族男子,有六七十歲的老人,也有十幾歲的小巴郎(小男孩)。毛驢車上鋪著色彩繽紛的毛氈,車上還有頂篷,既可擋雨又可遮陽。

    我們就坐著這種毛驢車到達了香妃墓。維族的墓都是長圓形的,遠看像一根根鋸斷的圓木。香妃墓旁,除了埋葬著香妃之外,還葬著許多其他的女子,與她作伴。

    在一麵墓牆上,有一扇木門,門欄上係著許許多多五顏六色的布條。據說,每一根布條都代表著一位姑娘的心願。

    我便解下係在腰帶上的一條粉色手絹,結在門欄上,許了一個心願。

香妃墓

 

                   英吉沙小刀和香港巴紮

 

    離喀什約七十公裏處有一個名叫英吉沙的小縣城,那裏出產的小刀格外著名。

    為了買幾把英吉沙小刀,我和獅子搭長途公共汽車專程趕往英吉沙縣,挑選了幾把小刀。後來回到南京,自己留下一把,其餘的送給了朋友。

    英吉沙整個一條不算長的街,全都開的是刀鋪。那些刀大小不一,形狀各異,令人愛不釋手。

    其實,這種類似的維吾爾小刀在喀什的香港巴紮也能買到。

    所謂“香港巴紮”,並不是香港人在這裏開的巴紮(巴紮,就是集市貿易的意思),也不是指專賣香港商品的巴紮。新疆人認為香港的商品市場最繁榮,而艾提尕爾清真寺廣場上的這個大巴紮裏的商品琳琅滿目,周末逛巴紮的人川流不息,是喀什市最大的商品市場,可以與香港媲美,因而稱之為“香港巴紮”。

    我和獅子在喀什過的日子最是悠閑從容。每天上午從招待所出來,就在市裏麵到處轉悠,一轉就轉到了香港巴紮。

    有賣維族小帽的,有賣絲巾綢布的,有賣小刀匕首的,有賣掛毯的等等。還有許多商品是從內地販來的。當然少不了小吃攤,烤羊肉啊,抓飯啊,囊啊,應有盡有。

    我最愛看的是紗巾——那種巴基斯坦的紗巾,上麵粘有星星般的小玻璃點兒,一閃一閃的。還有維族小花帽,有手繡的圖案,也有機器織出的圖案,兩種我都喜歡。每種各買了好幾頂,帶回去送給朋友。俄羅斯綢,新疆婦女喜歡用這種綢料做成裙衫,穿上去既涼爽舒適,又美麗飄逸。

    我對於南疆婦女蓋在頭上的蓋頭(麵紗)很感興趣。這些女人戴著麵紗在街上行走自如,人們看不到她們的麵貌,而她們透過麵紗,卻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見街上的一切。況且,麵紗除了遮麵,還可以當作披巾。那一層神秘感,深深吸引了我。一問價錢,都不便宜,我們挑來挑去,討價還價,終於一人買了一條象牙色、閃灼著幽幽光澤的麵紗。這條麵紗,一直留到現在。

   

      我們在喀什這麽轉悠著,其實我心裏一直想去一個從小以來對我來說十分神秘而奇特的地方。

 

  

 

英吉沙刀

 

喀什的巴紮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