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個笑話,說有個乞丐到小王家乞討,小王給了他十塊錢;第二天乞丐又去,小王又給他十塊,這樣持續兩年。一天乞丐又來了,小王隻給了五塊錢,乞丐一看,很生氣,說:以前給十塊,怎麽現在給五塊?小王不好意思的說:我結婚了。乞丐一巴掌打過去,說:媽的,你竟拿我的錢去養你老婆?
其實這種事,在現實生活中屢見不鮮。我有個老領導,調到北京前在河北廊坊工作。他希望退休後還是回到廊坊。於是在97年拿出平生積蓄,在廊坊買了兩套平房。他把他妹妹全家從湖南農村老家接出來,並把其中一套房讓妹妹全家免費居住,他們偶爾周末回去住另外一套。她妹妹和妹夫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有兩個分別是5歲和7歲的孩子。因為他以前長期在廊坊工作,雖說費了點勁,還是很快給她妹夫找了個不錯的臨時工,孩子也順利地到當地學校上了學。
一晃十幾年過去,他妹妹全家一直免費住著那個房子。兩個孩子也先後大學畢業(孩子上學期間他沒少資助)。他妹妹的大女兒畢業時,希望他在北京給她解決工作和戶口問題。我的領導隻是個中層幹部,根本沒那個能力,但他妹妹卻覺得他不肯幫忙。後來他妹妹的兒子要結婚了,想買輛車,要他出錢。那時他已退休,靠退休金過日,自然就拒絕了。結果招來他妹妹和妹夫的大罵,兩家關係最近破裂。
在我身邊相似的例子還很多。這讓我不由得去思考其中的原因:
當給予成為習慣,中斷給予,減少給予,或不能滿足更大願望的給予就成了罪過。這樣,給予者和接受者翻臉,也就是遲早的事了。還好,我們的先人有智者,很早就明白了這個道理,給我們留下了“救急不救窮”的古訓。可是有多少人知道這個古訓,又有多少人真正實踐這一古訓,那又是另一回事了。所以,富人因為資助窮親朋最後與窮親朋反目成仇的故事,一再上演,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