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God We Trust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個人資料
正文

薄熙來為什麽會下台?

(2012-04-20 19:52:02) 下一個

且不論薄有沒有貪汙,受賄,殺人罪,就薄的知識和管理水平,他是不適合當中國領導人的。


薄的買點重慶模式,唱紅歌,打黑等等都是表麵上好看,但實質上有嚴重錯誤的。普通老百姓不一定看得出來,但是專家們是很清楚的。因為網上很多人對薄的做法非常推崇,本人覺得有必要說說看法。在論壇上聊天,想到哪裏就說到哪裏。時間關係也沒法舉證細說,就泛泛而論。
1.重慶模式:重慶模式實際上是山寨新加坡模式。亞洲四小龍具體來說可以分成兩種代表模式,一是新加坡模式,另一個是韓國模式。前者是搞開發區,然後招商引資等等;後者是自己引進技術,搞拳頭產品,開始以低價進入國際市場,再慢慢提高產品的檔次和競爭優勢。新加坡在90年代初經濟一直走在四小龍前麵,亞洲經濟危機後,新加坡開始走下坡路。在90年代,全世界到處是新加坡產的電器,那時候新加坡經濟好的不得了,全民就業啊,公司找不到人,隻好大量引進外國勞工,但是到了90年代中期,新加坡的電子廠就像大海退潮一樣,一下子就不見了,工廠都搬到更便宜的地方(中國)去了。到了90年代末期,新加坡的經濟陷入極度的困境,外匯收入減少,勞動力大量失業,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等等。新政府想盡辦法吸引外資,可是沒有任何辦法。記得當時謝國忠在新加坡摩根當首席顧問,他在寫給客戶的信中說,新加坡前景暗淡,已經沒有什麽招數了,在可以預見的將來都不可能改變這種局麵,他告誡客戶不要在新投資。這封信泄漏出去後得罪了李光耀,使他丟了工作。這裏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明當時新加坡的情況。從那之後,新加坡領導人別無選擇,隻好開放賭業,讓金莎集團進來在聖淘沙蓋起亞洲最大的賭場,這樣才帶動了其他行業的發展,取得了近今年的經濟增長。


中國的經濟發展走的新加坡的路子,大搞開發區,招商引資,政府靠賣地皮賺錢;產品和技術都是引進的。這種模式有致命的缺陷:第一,進來的技術都不可能是一流的技術,所以才被擠出技術擁有國,而移到國外;第二,這些技術產品進來是因為你的生產成本低而已,你的成本高了之後,他們就要搬走了,要不然他們就無法生存了。


新加坡的經濟在90年代初旺了幾年,到了90年代中,由於房地產價格翻了幾倍,生產成本增高,使工廠移到了中國,經濟就一蹶不振了。中國沿海地區從90年代中後期開始,迅猛發展了十幾年,由於房地產價格猛漲了十幾倍,生產成本大大提高,使沿海地區不再有吸引力。進來的外資也正在找更便宜的地方搬走。中國正在重複新加坡90年代後期經濟衰退的路子。對於這個情況,中央高層是清楚的,所以他們的策略是一方麵要求沿海地區提高產品檔次,由低成本競爭過渡到高技術領域;另一方麵提出開發大西南,以成本更低的西南地區來吸收那些正在打算撤出沿海地區,轉移到越南印尼取的外資企業。


這就是當初中央大張旗鼓鼓吹開發大西南的背景,也是胡溫對西南地方政府的要求和期待。薄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去的重慶,但是他在重慶不是結合全國經濟發展的需要而做工作,而是為自己入常而打小算盤,另搞一套。他的“五個重慶”等等把有限的資金花在沒有效益的城市改造,房地產開發上了。把重慶的房地產價格,生產資料的價格搞上去了,這樣重慶跟沿海地區的生產成本相當了,這樣還怎麽吸引沿海淘汰下來的外資呢?


估計正是因為薄這麽亂搞,不對胡溫的路子,所以胡溫心裏對他很不以為然。


薄的唱紅打黑也是犯了原則錯誤的,今天沒時間就不談了,以後有時間再說了。


另外韓國的經驗跟新加坡是不同的,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自己分析一下。韓國人的路子才是真正的富強之路。中國的領導人要學的不是新加坡,而是韓國。但是估計沒有那個中國的官員會願意學韓國的,因為在韓國當官可能跟當孫子差不多,大家能知道幾個韓國有名的官員?大家知道韓國的企業家,韓國的品牌更多一些吧?這就是韓國模式。再看看新加坡,大家不難說出幾個新加坡當官的名字吧?可是誰能說出幾個新加坡企業家的名字呢?還有新加坡的品牌產品的名字呢?這就是新加坡模式。中國和新加坡一樣,企業家是孫子,政府官員是大爺,這種模式經濟是不可能有持續發展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群思 回複 悄悄話 有道理
覓音 回複 悄悄話 頂!但建議標題改為重慶模式為什麽不行。
野渡舟人 回複 悄悄話 對新加坡評價不對,道聽途說吧?哈哈
ZTM 回複 悄悄話
好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