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LOST IN TRANSLATION - 巴黎遊記

(2009-01-10 15:35:40) 下一個

從機場出來, 奔馳在多倫多寬廣的高速公路上. 在巴黎的這一周, 勞心勞體,種種風情隨風一一回現.   

 

幾乎是最後一分鍾定的出差計劃. 我們可愛的法國同事, 在我用了種種高科技辦法(EMAIL, 會議電話等等) 和曲折的高層逼壓之後, 我放棄, 回歸原始溝通辦法, 直飛巴黎. 當然嘍, 如果能順道遊一下這風情的城市, 何樂而不為?

 

連夜的飛機, 周六中午飛到. 公司在大巴黎區的東北角, 靠近機場. 酒店就定在機場了. 簡單的梳洗之後, 叫了一部出租車, 直奔郊外一著名的CHANTILLY城堡. 這曾是一王侯的居所, 方圓幾百畝. 最吸引的地方是馬窖, 比他的住所還大. 王侯愛馬如命, 並相信自己來世一定會是一匹白馬. 所以今生就待馬如己. 做馬遇如此伯樂, 同喜同愛.

 

此城堡更是法國居民的首選郊遊點, 因為它遠沒有其他旅遊點的喧鬧. 這同時問題也來了. 我找不到出租車回酒店. 試圖問路邊的小販, 他麵無表情不理不睬對我說一句英文”NO ENGLISH”. 吐詞清楚啊.我一臉茫然, 環顧四周, 想辨別是否有和我一樣的遊客. 未遂. 半小時後, 鼓起勇氣走向坐在草地上的四個年青人. 他們穿著符合北美的風格, 果然不出所料英語也符合 J 問了路之後, 我對自己對人的判斷能力暗喜. 在這安靜幽雅的小鎮上吃完美味的法國餐之後, 順利打車回府.

 

第二天星期日, 睡醒之後, 已近中午. 神清氣爽地下巴黎市區體味傳統遊客的熱門旅遊點. 也同時暗暗期望巴黎市區可以對英語友好些. 捧著個地圖, 坐了個旅遊觀光巴士, 陶醉在那美倫美矣的歐式建築中, 語言這時是多此一舉的. 巴黎聖母院, 盧浮宮, 大劇院都不負所望, 那麽精致, 那麽氣魄, 那麽找不道形容詞描寫我的驚豔了! 最後我幾乎放棄拍照, 我那傻瓜照相機再加我這傻瓜攝影師, 暴斂天物. 還是多看看, 多記記在腦海中吧. 香榭裏大道, 凱旋門, 埃菲爾鐵塔過於旅遊化, 已經不能太打動我的心了. 好玩好吃之後, 打道回府, 第二天我還要上班哪.

 

問題就在你不堤防時出來的. 歐洲的地鐵係統是相當發達的. 我本是一部地鐵四十五分鍾就可以回去的. 坐到半路, 地鐵不走了, 上來工作人員, 對我又比又劃, 搞的我頭都大了. 我一句法語不會, 他們夾雜著幾個英文單詞, 最後我連蒙帶猜地理解了這地鐵不走了. 而且這條地鐵線夜間停運了. 他們指示著我換巴士再轉地鐵線. 我屈與語言大關, 連出租車都不能叫. 過了兩小時, 我輾轉反側地來到了最後一個換乘機場線的站. 已是午夜. 心裏盼望著酒店的床. 地鐵開啊開, 我發現我越來越不認識來時路. 終點站, 我傻眼. 我做錯了車. 開車前的廣播為啥就不能說英文?! 車箱裏唯一的兩個乘客: 我和一法國男人. 謝天謝地, 他不僅能說英語單詞, 還能組成簡單的句子. 不簡單不簡單. 我的大腦芯片鑔鑔鑔程序完之後, 判定此男人屬於無危險組. 那時那刻, 我有選擇嗎? 前不著村後不著店, 地鐵站連燈都見不到幾盞. 我聽天由命吧. 男人真不錯, 告訴我地鐵要早上四時半才會往回開, 他沒車不能送我回酒店. 我們打了一打出租車公司的電話, 連聽電話的人都沒有更別期望還出車的司機了. (這些歐洲人啊, 都該送到中國勞動改造下, 這懶散地要不得).

 

我開始打酒店電話, 星級酒店前台的英文真不錯. 他們聽明白了我的苦難處境, 也聽出了我話中棉裏藏刀的威脅利誘 – “如果酒店置我住客安危不顧, 我定會不甘罷休將此告到他們美國總部壞壞名聲.” 於是酒店答應派車接人. 法國男人幫我說了地址後, 我又眼珠一轉跟他說你陪我等車吧. 就是嘛, 一樣安全不確定, 好歹這個還說幾句英文. 至少他要搶啊啥得時, 我還能幫他數數錢麽. 就這樣結結巴巴瞎聊了一個半小時, 才盼到了車. 那酒店的小帥哥見到我時, 眼都紅了: “ 我這過去三十年還從沒到過這偏的地方. 找你找得我好怕啊?!”. 我拍拍他肩膀, 哄他說不怕不怕, 這不有我麽, 我們一起找回家的路”. 半小時後從黑燈瞎火的公路上見到了酒店閃閃的牌子. 沒有比這更美的牌子了.

 

曙光已現, 我梳洗之後飄飄亮亮地去上班了. , 是飄, 這不, 老了熬不得夜了. 辦公室飄了一天之後, 理解了我為啥隔山望水的沒法更好溝通. 這法國人不好好說英文時, 需要BODY LANGUAGE! 於是之後的幾天, 很努力地跟每一個關鍵人物打照麵, 這樣我回多倫多之後, 他們就可以記住我的身體語言和我繼續良好溝通了. 公司可不會大方地三天兩頭地讓我們飛.

 

剩下的日子裏, 下了班之後還踏著高跟鞋背著手提電腦, 轉戰在巴黎那些暗藏不露的純正小資的曲徑幽巷中, 狠狠地陶冶了下情操. 這是個適合旅遊的城市, 我還會回去的, 但不說法語的話, 還是不要定居吧.

 

回程的班機上, 當我聽到空姐那地道熟悉的英文時, 都忍不住又要給小費了. 這不幾天下來, 我都養成給小費促說英文的好習慣了.

 

我駕輕就熟地開在高速上, 覺得這是自己的地方. 可時光倒流八年時, 我在這陌生土地上的忐忑, 可曾有痕跡? 良好的溝通能力基本是語言能力, 如果再過八年, 我還能再學一新語言麽? 不會這新語言, 我會去定居一新地方麽? 答案是不. 沒有所謂的新鮮空氣良好人文豐富物質, 可以取代人的基本需求, 那就是: 懂人, 和被人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