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和心髒病學家詹姆斯·林奇卻出語石破天驚:“孤單是現代社會最大的瘟疫。”他從大量醫學調查和統計數據出發,經過數十年不竭努力,終於揭開了驚天秘密:纏繞現代人的孤單寂寞,正在悄悄破壞著心髒和血管,最後讓人心碎而死。
《我的哭聲無人聽見》是作者長期研究的結晶,他以超越時代的非凡預見力,提出了一係列令人震撼的觀點:溝通型疾病以及因此引發的寂寞,將在21世紀所有後工業國家成為未成年夭折的主要原因。凡是缺少社會支持、獨居、長期受困於孤單、痛失所愛的人,英年早逝的比率全部急遽上升。在各種死亡原因中,離婚、單身和喪偶者,不分年齡、性別和種族,都居於領先地位。無婚姻關係人口中增加的死亡率,甚至十倍於同年齡層的已婚人口。教育程度對心血管疾病的單獨影響,其強度等於吸煙、血壓、體重及膽固醇的總和。沒有一種藥物能夠使累積數十年、令人心碎的孤單寂寞發生逆轉。低學曆、低度自我價值感、強烈的A型行為表現、難於與人交往、嚴重的社交孤立及孤單寂寞——這些因素相加,形成了人際溝通問題的惡性循環,最後讓心髒破碎。對話是生命的靈藥。我們必須學會與心對話,與他人對話。我們彼此需要,彼此依賴。健康生活就是與宇宙萬物和諧共存的生活,包括與自己的夥伴的和諧生活。 ……
這些新銳觀點,無疑在醫學界和普通公眾的心中投下了一記重磅炸彈,使他贏得了“身心健康研究的先驅”的稱號。本書在美國出版後,引起醫學界和社會各界強烈反響,被評論者視為家長、教師和政策製定者必讀的劃時代著作。
以下文字節選自該書
《我的哭聲無人聽見》
心理學文獻指出,孩童時代的若幹生活經驗與嗣後出現的生理、情感困擾,關係十分重大。我在這裏隻能引述少數幾項研究。列特·嘉登納曾經提到,為數甚多的研究顯示:兒童如果成長在情感遭受剝奪的環境裏,他們的身心將遭到嚴重摧殘,包括身體永久性的發育受阻。
在一份名為《被人剝奪而成侏儒》的報告裏,嘉登納再次提及13世紀時西西裏國王斐特烈二世的故事。這位國王相信,所有的人一生下來就懂得一種共同的語言。他猜測,那一定是一種古代的語言,譬如希伯來語。為了證實這種理論,他從產婦懷裏奪走新生嬰兒,交給乳母代為撫育。他又命令乳母們隻準在肉體上哺育新生兒,不能跟他們講話。他以為這樣做,便能知道孩子天生會講的語言是什麽。然而這項實驗並沒有成功,所有的孩子都死了。“因為孩子沒有愛撫,看不到微笑的臉、聽不到愛的語言,他們就活不下去。”
20世紀初葉,西格蒙·佛羅伊德極富雄辯地論述了童年經驗的重要性。在他開創性的研究之後,許多心理學研究相繼跟進,完全證實了諸如父母離婚、驟然失去所愛、缺少關愛和長期寂寞等等童年時代的經驗,都會對童年及成年產生重大的影響。
這方麵的科學進展,主要得歸功於約翰·鮑爾比博士的經典研究。1950年,鮑爾比博士受世界衛生組織委托,調查父母之愛與心理健康的關係。他的報告指出,一個人若是很小的時候就與父母(特別是母親)分開,所造成的生理、情感及智能上的傷害將會影響久遠。如果這種分離發生在一個人生命的最初幾年,傷害程度尤其嚴重。
十年之後,瑞尼·史匹茲博士也指出嬰兒驟然失去母親之後,身體將迅速走向衰弱。史匹茲說,有些嬰兒若是突然失去母親,他們會拒絕進食。即使強迫灌食也無濟於事,他們最後還是悲慘地死亡。
在凱瑟琳·吳爾夫主持的一項研究裏,史匹茲博士追蹤觀察了美國及加拿大孤兒院的91名嬰兒。雖說他們在身體上得到細致的照顧,但大部分嬰兒卻顯得十分沮喪而焦躁不安,發育速度也比不上正常嬰兒。他們的體重不再增加,有些甚至反而下降。研究報告指出,91名嬰兒雖然飲食良好,得到細心照顧,但仍有34名嬰兒死亡。這種情況似乎在嬰兒周歲之前的三個月裏特別明顯,大多數嬰兒死亡事件都是在這期間發生。這種嬰兒即便是幸存下來,也幾乎都會出現各種程度上的身心發育遲滯現象。
幸運的是,觀察發現,後來孤兒院對孩子的照顧方式有了重要的轉變,慈善機構也漸漸開明起來。母親探望生病的孩子不再被管理者視為麻煩,反倒在緊要關頭裏得到鼓勵,住進孤兒院照顧孩子。所以孩子們一旦生病,就不會因情感困擾而加重病情。
俄克拉荷馬大學的納爾森·歐德威博士和他的研究夥伴也對因身纏多種疾病而住院的三名嬰兒進行了反複觀察。這三名嬰兒都失去了親情之愛,剛住院的時候全部停止發育,體重下降。後來醫生給予他們親情方麵的支持,每名嬰兒由一兩名護士照顧,嬰兒的健康狀況因此發生戲劇性的改善。歐德威和他的夥伴指出,被剝奪親情之愛的嬰兒無法對別人產生強烈的情感,對於外界也缺乏興趣——當某個人或某樣玩具從眼前撤離,或者站在陌生人麵前時,他們並不會流露出焦躁或沮喪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