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菜名:沒有性生活的雞

(2009-02-27 06:30:12) 下一個
        我去飯館吃飯,最頭疼的就是點菜。有時候拿不準飯館的廚子到底是什麽風格,比如都叫魚香肉絲,但是炒出來的味道可能不一樣,這一點就不像麥當勞,你到哪裏吃巨無霸都差不多。中國飲食的博大精深就像方舟子批判的中醫一樣,全是憑經驗,不講科學。我點菜頭暈的另一個原因是,菜名讓我一頭霧水。比如去"日昌"吃飯,看著菜譜,不知道說的是什麽,菜譜上的字雖然都是漢字,但就是不認識,你說中文菜譜跟日文有啥區別?我隻能跟服務員谘詢。有些菜,服務員一解釋,立刻就明白了,不就是雞蛋炒辣椒嘛。有些菜,服務員也不明白。這時候你會責怪服務員沒有經過好好培訓就上崗了,其實也未必,而是服務員都講不清楚這菜是怎麽做的。

  把菜名弄得特有意境,這大概也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特色,說明白了,也沒意思了,也不容易讓人有食欲,所以,怎麽暈就怎麽來。比如,我去一家書店的餐吧吃飯,所有飲料名、菜名都是用書名命名的,我拿著菜譜對服務員說:"先來一份《傲慢與偏見》,再來一份《三國演義》,對,還要一份《呼嘯山莊》。"您瞧,點菜都透著學問。

 

  以前聽相聲,有個段子叫《報菜名》,逗哏的一口氣能說出好幾百個菜名,聽著就流口水,因為都能聽明白。如果菜名全變成書名或歌名,大概該反胃了。但是咱們飲食文化有個毛病,喜歡過度闡釋,飲食和男女創造了中國文化,有飲食的地方必有文化,一來二去就把飲食文化給扭曲得不成樣子,菜名就是這樣給搞得麵目皆非。拿起菜單,你真的從脖子後麵都感覺發涼--我他媽怎麽這麽沒文化呢?還好意思大快朵頤?可你仔細一想,這確實就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所在。

  菜譜的名字充分體現了漢字結構中的深遠意境,一個糖拌西紅柿能起出五六種名字,同樣一道菜,在中國的東西南北稱呼可能都不一樣。我覺得,作為中國人,基本上都能適應,因為這就是中國餐飲文化的特點,她的文化總是那麽富有詩意。不然,這麽亂起名字大家早就不答應了。你不答應,他們就賣不出去,就都叫"糖拌西紅柿"了。所以說,每次去飯館吃飯跟服務員打啞謎,不一定都是在國外的餐館,這反過來也說明,不管老外還是中國人,點菜的時候都暈頭轉向。在中國,有些事能讓你看到不公平和不民主,可惟獨在點菜這個環節上,它讓你中國人和外國人有文化和沒文化權力大和權力小級別高和級別低掙錢多和掙錢少穿得多和穿得少穿得差和穿得好精英和平民小姐和淑女大奶和二奶全都站在一條水平線上。

  後來,為了方便外國友人,很多飯館開始把中文菜名翻譯成英文,結果鬧了不少笑話。我估計也就是傅雷、王佐良這個級別的人才能把菜單翻譯得信達雅。有些人幹脆用詩歌軟件金山詞霸翻譯,結果,金山詞霸翻譯出來菜名沒了詩意,倒是多了幾分"濕意"。以後掃黃打非,查抄菜單絕對不過分。當然,老外看著菜單,絕對"性"致盎然,原來中國人基本上都把偉哥當飯吃了。這就像當年他們看到"複興飯店"的英文名字一樣興奮。

 

  奧運會馬上就開了,到時候會有各路老外匯集到首都北京,會品嚐各式中國風味的美食,如果他看到"童子雞"翻譯成"Chicken Without Sexual Life"[沒有性生活的雞],老外還沒吃菜就先暈菜。雞沒有性生活,那還叫雞麽?好麵子的中國人肯定想到這一點了,北京市外辦專門組織專家把常見的中國菜統一翻譯成了英文,叫《北京市餐飲業菜單英文譯法》,然後推廣到各家飯館,這樣,老外2008年來中國,就看不到"沒有性生活的雞"了。多好啊。

  可我覺得挺扯淡。中國菜名翻譯過去,就沒那個意境了。你說,"驢打滾"怎麽才能把它翻譯得形神兼備呢?肯定很難。而且,老外點中國菜這麽省事,他就沒心思去了解中國的餐飲文化了,很多妙不可言的東西隻有在他們掌握中文之後才能體會到。你不是天天嚷嚷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嗎?這回人家到家門口了,你怎麽就投降了呢? 我們都希望外國人能了解中國,不僅希望能了解中國的傳統,也希望能了解中國的現代,不希望外國人妖魔化中國,可怎麽讓人家了解?他要不會點中文,能了解麽?憑什麽就把菜單翻譯成英文?就讓你看中文,看不明白你就吃麥當勞去,甭廢話。我覺得,你越是這樣,他們才覺得你越中國,然後就越對中國文化感興趣。中國人應該拿出點法國人的勁頭,大街上的地名就不標注英文,你想找對地方,先學會法文再說。

  你肯定會跟我抬杠,你不把菜名翻譯過去,人家憑什麽感興趣?我是說,如果你這家飯館開在倫敦或紐約,你一定要翻譯成英文,這叫入鄉隨俗。他們來中國,入鄉就得隨俗,所以不用翻譯,我們不能這麽伺候你"到家",中國文化也是有尊嚴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盈袖2006 回複 悄悄話 cutie:)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