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閑說悉尼的肉價

(2009-02-17 06:12:47) 下一個
        前一段上網閱讀有關“家鄉”的文章,讀到的竟是一片驚呼聲:“農副產品‘撐杆跳’,豬肉領軍狂漲一倍!”、“豬肉價格一個月上揚14次……”盡管我身在滿眼藍睛白膚的澳洲, 卻也為之心驚肉跳:“豬肉是咱們華人餐盤中離不了的葷食,如若追‘星’漲價,所掙‘數數’ (鈔票) 豈不大幅縮水?”接連幾周去購物,我都不見豬肉價格波動,於是便把心擱回原處:“這裏是澳洲……”是的,這裏是澳洲,物價一般不會隨便漲價,即便漲價, 幅度也不會大到“ 驚天動地”。

  再說,除了華人等少數族裔之外,大多數西方人都不喜好豬肉,因而價格要漲也漲不到哪裏去。盡管沒有大幅漲價之虞,但由於成熟的市場經濟,悉尼的豬肉價格卻也不是一張沒有凸凹的平麵圖:同一個市鎮(甚至同一條街道) 的肉店價格,也非此呼彼應,而常根據自家的經營情況“七長八短”。不過,其差別都不是太大,最多也隻是在幾毛錢內遊動。

  “十裏不同天”,同一市鎮的價格大同小異,而不同市鎮的價格有時卻大相徑庭。以我常去購物的伊士活為例:五花肉8到9澳元(1澳元折合人民幣6 元多) 1公斤,肉排9到10澳元1公斤,裏脊肉12澳元左右1公斤……而我們原來居住的另一華人重鎮帕拉馬塔,以及離我們居住地約七八分鍾車程的卡林弗,價格顯然就要貴一些。不過,這個“貴”也非不能接受,考慮到油價和路上耗費的時間,當地華人一般還是不會舍近求遠。

  也許是貧富、遠近及進貨渠道不同等原因,西部華人重鎮布拉克塘(即黑鎮) 及南部華人重鎮卡布爾馬塔,肉價顯然就比其它市鎮便宜。就拿可用來剁肉糜的梅頭肉為例,其它市鎮8到9澳元1公斤,而黑鎮隻要6.4澳元1公斤,五花肉也不過6到7澳元1公斤,其差價大到2澳元,這不能不使勤儉持家的華人心動神移。盡管黑鎮離我們居住地有22分鍾大巴車程,但我每

  過半月,都要去那裏的華人肉店狂購一番,以至於常有人好奇地問我:“買這麽多肉,是要開派對?”有趣的是,在中國,有些豬下水,如豬肚、豬腰等,比豬肉賣得還貴,但在澳洲,這些東西以及豬頭、豬蹄和豬尾等,為西方人所不屑,故反而比豬肉便宜得多。比如黑鎮的豬肚是3澳元多1公斤,豬耳朵是4澳元多1公斤,豬蹄是2到3澳元1公斤,這個價即便換算

  成人民幣,也不比中國貴到哪裏去。而早些年還要便宜,隻是因為近些年華人大增,吃的人多了,故而才水漲船高,與豬肉的價格稍微拉近。在中國時常聽人說:“西方的蔬菜比肉貴!”這話正確也不正確,關鍵看是什麽肉。1 澳元多1把小白菜(最多隻有半公斤),2 澳元1根蘿卜,4 澳元1個白花菜,5澳元1公斤絲瓜,7 澳元1公斤藕,8澳元1公斤圓蘑菇……有些蔬菜比肉貴,但有些蔬菜卻沒有肉貴。不過,這個“肉”指的是豬肉,若與雞肉的價格相比,那這句話就是絕對的真理了,即便是初識文墨的小學生,也算得出這個“菜PK肉”之賬。

  近日在網上看到,美國數萬噸豬肉年底進軍中國。沒吃過美國豬肉,不知其滋味是否像價格那樣“貴族”。寓居澳洲數年,對澳洲的豬肉倒還是有些發言權。豬肉絕對稱得上是“放心肉”,但味道卻不敢恭維,臊腥味太重,遠沒有中國的豬肉好吃!“兵來將擋,水來土淹”,多次實踐後,我們總結出一種去臊腥味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即將肉用水泡半天,中間換幾次水,然後用沸水汆一道(回鍋肉則煮熟煮透),最後放料酒和川菜佐料,燒、蒸、煎、烤。烹飪好之後,倒也差強人意,以至於華人朋友來家做客,品嚐了往往如是稱讚:“……這肉竟然沒有臊腥味?!”

  為什麽澳洲的豬肉有臊腥味?有的說是用電殺,不放血;有的說是紅土地,飼料含鋅;還有的說是因為施行動物“仁政”,不閹公豬……究竟是什麽原因,至今也沒有定論。盡管口感不甚好,但“入鄉隨俗”,我等華人還是照吃不誤,“有聊比無聊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胡天胡地 回複 悄悄話 咦?你是拿rmb換成澳幣在悉尼買豬肉嗎?
稀泥 回複 悄悄話 肉價穩定,可澳幣是相當不穩定啊,早栽到折合RMB4塊多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