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父女之間該有這樣一本書

(2009-01-14 04:52:08) 下一個
讀李鎮西《做最好的家長》

  和鎮西在一起時,也偶爾說起子女的教育。不知為什麽,我很少聽到他說女兒的成績或考分,說得比較多的,是與孩子在一起的愉快。的確,家長和子女之間,遠遠有比考試分數重要的話題。我現在不願意用“應試教育”這個詞,而覺得應稱之為“應試教學”。“教育”,多麽神聖的一個詞,那是詩一樣的事業,它代表了人的理想和人的權利,怎麽可以借它的身軀灌入陋俗的靈魂?讀了李鎮西的《做最好的家長》,我更相信自己的這個判斷。

  去年,鎮西曾把他的嶽父萬魯君先生的自述送我,希望我能看一看。萬魯君先生飽讀經史,性情豁達,為有胸襟之士,可以看出,他有關家庭教育的思想影響過李鎮西。我那時曾想到,要到什麽時候,我們的國家能保證每一個善良正直的公民能享有憲法賦予的一切權利?要到什麽時候,我們的後人能無憂無慮的從小生活在民主平等的社會裏?在這一方麵,鎮西是堅定勇敢的踐行者。如果想讓孩子知道什麽是民主平等,那就從家庭教育開始吧。讀《做最好的家長》,看到了鎮西作為教師在教育子女方麵的思考,看到了作為教育專家的鎮西教育思想和觀念形成的軌跡,也看到了他的女兒李晴雁的思想印痕。可以說,這本書記錄了三代人對家庭教育的思考,因而更顯出了它的特殊價值。

  讀這本書,既看到作為父親的鎮西在哺育女兒成長中傾注的心血,也看到了一位教師自我生命自由與健全發展的曆程,鎮西說要“和孩子一同成長”,是因為他發現自己的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作為一個人的自身素質得到了提高,這也是作為一個教育者的幸福。

  魯迅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中說了這樣的話:“總而言之,覺醒的父母,完全應該是義務的,利他的,犧牲的,很不易做;而在中國尤不易做。中國覺醒的人,為想隨順長者解放幼者,便須一麵清結舊賬,一麵開辟新路。就是開首所說的‘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這是一件極偉大的要緊的事,也是一件極困苦艱難的事。”讀了《做最好的家長》,我看到鎮西作為一位父親,為女兒能有健全的人格付出的犧牲,同時也看到作為一位有獨立思考意識的知識分子,麵對社會習慣勢力,是如何作出了選擇。本書中,有很多與舊教育觀念決裂的離經叛道做法,表現出作者不肯因襲舊意識,勇於直麵社會現實,為堅持理想主義的追求而作的理性探尋。

  作者改革家庭教育的主張,源自他對中國傳統社會家庭教育的所作的考察。我們今天的社會,父母對於子女,仍舊有不可置置疑的權利和威嚴,而最終父母也沒有能力解決子女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一切問題(非但如此,即便是為父母的,也無法麵對一個開放、發展和矛盾的轉型期社會遇到的大多數問題)。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得停止自己的思考。在這本書中,鎮西寫給讀者的建議是很動了一番腦筋的。比如《手記八:孩子,善良最美!》一章中的“我的建議”共4條,第一條“應該樹立這樣的觀點,隻有善良能夠給孩子帶去終生的幸福”,強調的是“終生的幸福”,而非眼前利益;第二條“最好每天都問問放學回家的孩子:‘你今天給別人做了什麽?’”要求的是“每天問”;第三條“給孩子買一本《愛的教育》和《做人的故事》,並和孩子一起讀”,要求的是“和孩子一起讀”;第四條“告訴孩子,不要濫施愛心”,他在讓孩子堅持用零花錢捐助一位需要幫助的貧困孩子的同時,也注意要求孩子做好事必須把握住“度”。這正是對保持孩子愛心的一種珍惜。李晴雁高中畢業考上大學後,麵對大學五花八門的社團,她選擇的是“青年誌願者社團”,當別人問她為什麽要這樣選擇時,她說自己喜歡為別人服務。如果當今的父親們母親們都能這樣注意培養子女善良的秉賦,我們將生活在一個多麽幸福的時代!

  本書體現了開明的家庭教育意識。作者在書中但沒有回避“早戀”的話題,而且認為應該對孩子進行“愛情教育”,並把愛情教育作為人格教育的一部分。“因為愛情是一個人美好精神的組成部分,是美好人格的要素。而且,今天的孩子就是明天的妻子或丈夫、母親或父親,他們應該懂得愛,並知道怎樣去愛。” ——我讚同這樣的教育,當今社會極其功利的教育所造成的學生人格缺陷中,缺少愛情和家庭倫理教育造成的危害最為嚴重,而相當多的家長仍沒有能力認識到這一點,他們即使在悲劇發生之後也無法理性地反思,而教育界在這方麵發出的聲音也是極微弱的。

  我相信這本書的許多讀者將是教師同行,因此在這裏特別地想說說自己的感受。20多年前,我在外地訪問一位前輩名師,無意間發現他的孩子沒能考上大學,而這種情況在當時比較普遍。我們用了很長的時間討論這個問題,最後得出一個一般人不會想到的結論: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很多教師把子女放在自己的學校讀書,一些同行在學校沒把讀書的孩子當作學生,放鬆了要求;在家裏則又不把子女當孩子,過多地強調學習要求。也就是說角色全搞反了。孩子混淆了兩方麵的要求,他的學習與教養形成很容易產生偏差。教師通過教育教學參與並促進教育的改革,同時,教師作為社會人在家庭生活中擔負自己的角色,這兩重任務並沒有實質性的矛盾。教師在學校教育中是教育者,在家庭生活中沒有必要再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位置。我覺得鎮西在這方麵處理得好,值得同行們學習。

  讀這本書,也想到一個老話題。現在一些教育工作者向社會宣講現代教育理念,鼓吹素質教育,介紹教育管理經驗,總是說得頭頭是道;但是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做的卻完全是另外一套。有些教師教育學生要團結友愛,但回到家裏向孩子私授的卻是如何防人,如何爭名奪利;在學校大談嗬護人性,卻在家中向子女私授“狼羊論”;公眾麵前大談民主平等、獨立人格,在家中卻肆無忌憚地向子女傳授庸俗不堪的權經錢經馬屁經,一如西漢陳萬年教兒子拍馬,被兒子嘲笑故事。以這類雙重人格與混亂的價值觀非但不能擔負家庭教育大任,也是根本不具備教育者資格的。而我們從李鎮西的故事中可以看出他是真人,他的表裏如一,從李晴雁身上的正直善良就能看出來。

  這本書給我的啟發還在於,鎮西家三代人都愛寫作,視寫作為一種生活的方式,他們用寫作記錄家庭幸福,記錄和孩子一同成長的曆程,在寫作中獨立思考,陶冶情操,這對創建文明社會,提高民族文化素質,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