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然的博客

發表一點心得看法,轉貼一些好文章,自利利他。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已結婚的人學佛,難如在火裏麵種蓮花!——釋本幻法師

(2015-03-24 09:35:26) 下一個
已結婚的人學佛,難如在火裏麵種蓮花!——釋本幻法師 [引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9d784b01016no4.html
 
慚愧僧釋本幻按:鑫居士,於今年除夕之夜,寫此一文,請本幻為作鑒定修改。本幻閱之,深覺此文大有益於修行之士。然見其間有一二字句不順,本幻不避愚陋,略為之改正。唯願見此文者,皆發菩提心,同生極樂國!


都說在家人單身修行如同“水中蓮花”,結婚的人修行如“火中蓮花”。為什麽這麽說呢?水中的蓮花由於生長條件比較好,可以日日增長,而火中的蓮花朝不保夕,一不小心就會被燒掉。所以啊,這就說明在家學佛人的環境是相當重要的。一般結婚了的居士雖說發心學佛,但是有三樣是很難做得到。一是斷淫,二是斷除對兒女的牽掛,三是斷除聲色貨利。如果是單身修行又無兒無女的,就容易避免這三大難題了。


在印光大師鑒定過的《學佛淺說》一書中提到:“‘修行人最難除的是淫念。然而淫念不除,不能入道。即使淫欲已除,倘使意淫未盡,仍不能超出塵凡。所以楞嚴經說:‘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飯。又說: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但是欲斷淫心,談何容易?平日不見女人的時候,也知犯淫不是一件好事;一旦美貌當前,暖香觸體,此心便不能自主。試問坐懷不亂,把握得定的,能有幾人?目睹美色,心不起念的,更能有幾人?這不是女人的魔力大,實在是自己的業力深。因為眾生多世多生,沉淪在情欲海裏,薰染不是一天;到今日要一刀斬斷,難上加難。”


有不少已婚的同修,在討論戒淫的話題時也提到過,自己小孩也十多歲了,也想和妻子斷掉淫欲之事。由於條件有限,無法分房睡,隻能在同一個房間裏分床睡。但是有時候,因為同一個房間換衣服什麽的,都會看得見。因此又起了淫心,由於很難克製就又發生了夫妻之事。假設分房睡或是單身的話,這些緣分就不會出現,然後再加克製之心就能熬過去了。還有一個同修他說,經常和妻子睡一起的時候,因為有身體接觸就會起念頭,念頭一起就會克製不了。由於是夫妻就想著又不是邪淫,做了就做了,就會任由自己去放逸。哪裏知道,就算是合法夫妻,都不能過度行淫。本幻師父在博客中提到:“在《印光大師文鈔》中,印祖是勸夫妻之間要克製行淫的。大師指出,如果沒有兒女想要的人,可以半年或一年行一次,平時要清心寡欲,這樣容易得小孩。如果天天行淫,反而精薄不容易得小孩。有了兒女後,如果夫妻都能學佛,那就最好不要行淫了。如果夫妻有一方不學佛,怕另一方生怨氣,那就四個月行一次,或半年一年行一次房就好了。不能常常行淫。這是印光大師的意思。大家看過《文鈔》自然會知道。在古時候,隻要子女一結婚,父母就不能再行淫,要永絕男女之事。凡是儒家的正人君子,都會這樣做,這是禮節。而做為學佛的居士,如果你想這一世就了生死,這一點一定要注意。我們要聽祖師的話,不要相信現在某些世俗法師的話,說什麽夫妻正淫沒有關係了,可以多做。”


近代律宗大德慈舟大師在《開示錄》中講過:淫戒,出家人絕對禁戒,在家居士,隻戒邪淫。梵網經諸家注解很多,有判居士隻戒邪淫,有判既是菩薩,正淫也應當斷。這就看持戒從緩從急。從緩先戒邪淫,從急則全斷淫欲。究竟從緩對不對呢?緩則不能了生死。若說不對,佛又何必說五戒,隻戒邪淫呢?因為佛是觀機施教,對根機淺人就說緩。所以說半字教、權教、分教,都是不究竟的。佛有攝受門、折伏門,此屬攝受門,用權巧方便,使漸離淫欲。不斷淫是世間法,就佛法說,是應斷的。諸位有未入佛門的,先斷邪淫,入了門,既知佛法意義就要斷淫。淫為生死根本,究竟斷淫,方免輪回之苦。淫念輕則上升,淫念重則下墮,是故欲界六天,以淫念輕重而分高下。偈雲:‘四王不淨忉利抱,夜摩執手兜率笑,化樂久視他化暫。’他化天在欲界天最上層,淫念輕者生之,所享快樂,勝過以下諸天。淫念較重,次第生以下諸天,皆是愈上愈樂,下者次之。已斷淫欲,則生色界天,所享之樂則又勝過欲界六天。人道眾生,由淫欲生,苦惱極重。簡單說有三苦,分開說,五苦八苦,乃至無量諸苦。身為苦本,設無有身,苦叫誰受呢?佛為一切智人,為大慈悲父母,故說了義教,為欲了生死眾生說淫戒,令斷生因。不生則不滅。不生滅故,則了生死,而成佛道,究竟離苦得樂。深望大家痛念生死苦,立誌戒淫。”
戒淫難,還有一樣恐怕更難,那就是對兒女的牽掛。曾經看到有一些居士在聽經的時候,突然接到一個電話,說家裏小孩子生了一點小病,就經也不聽了,急急忙忙跑回了家。為了照顧兒女,寧願放棄聽經的機會。有時候師父主動打電話給他們,讓他們來聽經,都是因為忙,而拒絕了師父的好意。末學的一個姑媽,就是個典型的例子。有一次本來約好姑媽去寺院供佛,但是由於那天她的孫子要期末考試,結果她找了一個“很好“的理由,說要在家裏等著孫子考試回來。當時末學聽到這個理由很是想不通,他在學校考試回來已經是中午了,那個時候我姑媽也能從寺院回家了。又何必要在家等著孫子回來呢?不是多此一舉嗎?事後想想這都是牽掛太深啊!平時她們四個老人,加上我表哥夫妻,一共六個人,照顧她孫子一人。簡直當成了寶,對他寸步不離,一點小病急得不得了。為了他學習回家方便,還特地在他學校旁邊買一套房,子讓他回家比較近。簡直是一輩子心思,都花在了兒女和孫子身上了。這樣的牽掛,臨終的時候不知道會去哪?福報好點,可能會做她孫子家裏的蟑螂和蒼蠅什麽的。福報差點呢?那就去鬼道、甚至地獄。因為這是貪心的顯現。有因必有果,因果不虛,隨業流轉。可悲可悲!即使是修淨業的同修。也要在這方麵極力克製。


淨土宗十代祖師截流大師,洞悉淨業行人雖終日念佛,往生成就者鮮少的原因。對症投藥,婆心切切。大師指出往生未保的原因是,愛樁未拔,情纜猶牢。唯貪愛能漂溺行人,障往生法。但情愛一分疏淡,則淨業一分成熟,於生死岸頭庶得解脫。
省庵大師示呂居士偈:

念佛無難事,所難在一心,一心亦無難,難在斷愛根。
  當觀此身體,臭穢難具論,內外及中間,無一清淨物。
己身既如此,他身亦複然,深生厭惡心,慎勿生貪著。
  當觀極樂國,純是蓮華生,不假父母胎,壽命原無量。
  一念念佛時,蓮華即化生,若能無間斷,決定生安養。

由此可見,牽掛太重實乃障道因緣,修行者不可不慎重對待。

有人可能會問:前麵兩樣符合,但是最後一樣和單身好像沒有直接聯係吧?假如你沒有妻子兒女,就不會有很大的負擔和壓力。世人往往因為有家庭,而不得不去營生獲利。現在的社會,各個行業競爭都是相當厲害。基本屬於適者生存、劣者淘汰的時代,如果你沒有技術、又不懂做生意,收入少就很難支撐一個家庭。因此壓力巨大,整天就會想著怎麽樣去賺錢,怎麽樣賺更多的錢。迫於壓力,根本就無法好好學佛。末學就聽到過好多次,有學佛的居士這樣說,錢賺不到,飯都沒得吃了,還怎麽學佛啊?總要讓家裏人都能過得不愁吃穿了,才能安心學佛嘛!此種心態,末學本身也有過。正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想必世人大多數,也都會有這樣的想法。不少人在當今這個社會的大染缸裏待久了,很容易就被名利汙染的環境所轉。多數初發心很勇猛的居士,由於迫於社會和家庭壓力,最後都被屈服於壓力之下,能挺得過去的寥寥無幾。可見結婚帶來的弊端,是何等之大?

截流大師開示:“今之富貴利達者,或貪粗敝聲色,不知苦本;或著蝸角勳名,不悟虛幻;或複愛殖貨利,會計經營,現在碌碌一生,將來隨業流轉。阿彌陀佛刹中依正莊嚴,無量勝妙樂事,不聞不知,從生至死未曾發一念向往之心;反不如窮愚困厄之夫,多能念佛,從冥入明,轉生勝處。故敬勸淨業行人具真實願,發忻厭心,視三界如牢獄,視家園如桎梏,視聲色如鳩毒,視名利如韁鎖,視數十年窮通際遇如同昨夢,視娑婆一期報命如在逆旅,唯以念佛求生淨土為務。果能如是,若不生淨土者,諸佛皆成誑語矣,願共勉之。”

大師的開示,確實點出了末世淨業行人的通病。真信願與欣厭心具內在同構,無真信願生不起欣慕淨土厭離娑婆之心,無欣厭心亦不能圓滿真信願心。大師激揚行人欣厭心,令其強固信願,成辦淨業,用心可謂良苦。
附:
自稱“湛山老人的倓虛大師是中國佛教界盛傳的三虛之一,於民國初年開始,弘法東北各省,踏遍白山黑水和南北各地,最後渡海南來,在香江講學,緇素受益者甚眾。倓虛大師中年出家,多在北方各地講經說法,重修、興建道場無數,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北京法源寺。一生致力於僧伽教育,認為佛法弘揚本在僧,若無人弘法,不待外人摧殘,佛教本身就會消滅,故在每個道場完成後,皆創辦佛學院,培育僧才。大師在《影塵回憶錄》第六章 出家的前前後後,選段:

不過這一次走,和平素出門,心裏確實兩樣滋味!覺得百端交集,萬感雜投,有些酸楚淒涼的情緒,自念:先前因為父母在堂,自己沒有三兄二弟,舍不得去出家。後來又為妻子受累,熏染了一些世俗習氣,熏得挺厲害,仍然不得出家,所以心裏很難過。又想:假如我現在死了,不也就能成了嗎?這一次就算我得了個急症死去,借此機會去出家參學,然後再回來,度脫妻子,這有什麽放不下呢?所以我在路上走著的時候,雖然很難過,而心裏卻作死想,以為是自己死後的靈魂在前行。
  繼續地想:現在我下麵已有一個姑娘已出門了,五個男孩,大的才十四歲,小的剛會走,又沒人教養他們。三四十年來東跑西奔,沒有一點積蓄,全靠這個小藥鋪吃飯。我走了之後,藥鋪無人照管必定歇業,將來全家挨餓,流離失所,這怎麽辦呢?然而;又一想:天下流離失所的人太多了,許別人的眷屬流離失所,就不許我的眷屬流離失所嗎?

  又想:假如我出了家之後,到各地去參方,在路上遇見了我的孩子正在討飯,這時我管他不管呢?唉!天下討飯的孩子太多了,許別人的孩子討飯,就不許我的孩子討飯嗎?這件事也不足深慮!

  可是,我的女人,在我不言語一聲去了之後,她領著五個孩子,生活上一定很為難。如果她要嫁給別人,這不是於我很難看嗎?以後我聽說;或者在一個村裏遇見她,將作如何感想?唉!又一尋思,天下的女人改嫁的太多了,這是我出家,如果我早已死去,誰能保險她不改嫁呢?況且許別人的女人改嫁,就不許我的女人改嫁嗎?她今生是我的女人,前生是誰的女人?來生又要變成誰的女人呢?這事也不足掛在心上。如果真的為了妻子的事情,而連累了自己的一生;其實何止一生,恐怕生生世世的,永遠沉淪下去了!這樣,不但不能度脫妻子,同時也無法度脫自己。如果我現在能夠毅然決然的出了家,潛心佛典,得到真實的修行,將來遇見她們,也勸他們念佛修行,了生脫死,這不是兩全其美的事嗎?

  還有…………………唉!
  放下吧——放下吧!
  雖然是心裏千頭萬緒,想這樣想那樣,這都是感情作用,也是熏染的一些世俗習氣太深的緣故。架不住我在路上一邊走,一邊用理智來抑製它,結果也都放下了,覺得一無牽掛,萬緣皆空。
因此才決然走到了天津的清修院!



蓮池大師出家的故事
蓮池大師(公元15231615),明代僧,諱袾宏,字佛慧,號蓮池,亦稱雲棲大師。年十七歲中秀才,以學問德行著稱。出家後博學經教,融通禪淨二宗,以禪理疏《彌陀經》。製定水陸儀文,瑜伽焰口法,以濟幽冥之苦.著作甚豐, 有《雲棲法匯》刊行於世, 為明朝四大高僧之一。
大師鄰居有個老婆婆,每日念佛數千,大師問她為什麽,她回答說:“我死去的丈夫持佛名號,臨終無病,與人拱手作揖就走了,故而知道念佛功德不可思議。大師聽後,從此歸心於淨土,自書生死事大四個字,貼在案角床頭。且家中戒殺生,祭祀祖先都用素食。
明朝嘉慶乙醜年除夕那天,大師讓妻子湯氏沏茶,茶杯剛放進茶盤裏就裂開了。大師笑著說:“因緣沒有不散的道理。初三早上,大師和湯氏訣別,說:恩愛無常,生死誰也替不得誰。我走啦,你自己決定自己的事吧。湯氏回答說:“夫君先走,我隨後出家。
古大德們為學佛法能做到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真為生死,發菩提心。這種精神,值得我們一輩子去學習。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末學寫此文章並非勸人離婚,也並非勸人出家。因末學看到有年輕學佛者,在單身與結婚中徘徊不定。更有大齡未婚學佛者,急切盼望結婚。還有已經離過婚的居士,還想再次結婚。特寫此文章真誠奉勸,人生應以學佛為第一大事。如果有其他事情成為學佛的障道因緣,都應死心放下。唯有念佛求生西方一事為首要任務,臨終如能蒙佛接引往生極樂,方不負佛菩薩以及祖師一片良苦用心。方能救度曆劫以及現世父母,盡虛空界所有眾生。此乃第一大孝也。望各同修共勉之!
慚愧學子誌西
二零一三年臘月除夕
本文作者:鑫居士(法名誌西)
釋本幻師父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hhs0112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花甲老翁 回複 悄悄話 同修好,我完全同意文章的說法,佛佗也要離開皇宮,方能修行,
未能出離社會,尤如說食不飽,我持珠唸佛也有十多年了,總是
心猿意馬,如瀑布下瀉,但我記著一個字是[積],隻要間中有一句
唸得清淨,便得一句,這樣子想才能不會放棄唸佛,陳健民瑜伽士說;
打座要入定,正如繩鋸樹斷那樣子難,而他有彩色的舍利子放在台灣舍利塔內.
(大雄力)
歷刦修行原非假, 繩鋸樹斷事可為,
迷時方有百千刦, 證覺無非南柯夢.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