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然的博客

發表一點心得看法,轉貼一些好文章,自利利他。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燒香拜佛,進寺廟認識佛菩薩,護法金剛,天王,殿宇須知(轉)(for 有緣者)

(2013-08-09 08:18:28) 下一個
釋迦尼佛



“釋迦牟尼”是梵語,“釋迦”華文譯成“能仁”,“牟尼”華文譯成“寂默”,佛是覺悟的聖人。釋迦是姓,牟尼是名,佛是學位。能仁是慈悲,寂默是清淨。釋尊是古印度迦蟟羅衛城(今尼泊爾南部)淨飯王的太子,母親是摩耶夫人。他曾經從城的四門出去遊玩,見到老、病、死、沙門等現象,深感人生之苦痛與無常,所以萌發了出家修道尋求解決人生問題的願望。二十九歲出家修道,開始了六年的苦行生活,日食一麻一麥,形體枯瘦,心身衰竭,還是沒有成道,明白苦行不是成道的方法。於是放棄了苦行,接受牧羊女供養的乳糜。恢複體力後,到菩提伽耶村,用吉祥草鋪成座位,盤腿打坐,端身正念,靜心默照,思惟解脫之道。四十九天後,在十二月八日破曉時分,豁然大悟,當時才三十歲。從此以後,開始了他一生義務的社會教育工作,足跡踏遍恒河兩岸、印度各地,乃至今天世界各地,無論男女貴賤,有教無類。

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他的名號也是他在這個世界教化眾生的宗旨與方針。娑婆世界的眾生普遍的缺乏仁慈,沒有愛心,而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沒有條件、沒有企求的遍施仁愛,是對我們這個世界崇尚冷酷、喜歡暴力的眾生的教育,告訴我們用暴力不可能禁止種種的怪、力、亂、神,反而會滋生和助長層出不窮的牛鬼蛇神。隻有以廣大的愛心,去回報世間可愛之人,去包容世間可憐、可恨之人,古人說“仁者無敵”,真正具有廣大愛心的人,沒有與他敵對的人,這不正是我們眼下所祈求的和平、安定與繁榮的世界嗎?



大雄寶殿是整座寺宇的中心,縱然是很小的道場,隻有一座殿堂,也會供奉著釋迦牟尼佛,名之為大雄寶殿,顯示出佛弟子不忘根本老師,更顯示出慈悲與清淨是佛法的根本教誨。從現在保留下來的古代叢林來看,一般是以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為中軸,再因地製宜而配置其它殿堂與房舍,殿堂作為供奉其它佛菩薩像之用,房舍則是修行人的棲棲止之所。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意譯為無量壽、無量光。經仲介紹,在過去久遠劫前,世自在王佛住世的時候,當時有一位國王名叫世饒王“聞佛說法,歡喜開解,尋發無上真正道意”,把王位禪讓與別人,做了妥善的安排,而跟隨佛出家,名為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座下修行。由於他先天的稟賦與後天的精進“悉皆第一、無能逾者”,所以發了殊勝圓滿的四十八大願。又經過五劫之長時的至心精進,在世自在王佛的大威德神通協助之下,對十方諸佛刹土進行了詳盡而嚴密的考察,於其“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如一佛刹。”此後又不斷積功累德,而在距今十劫之前,圓滿成就無上佛道,號阿彌陀,成就清淨莊嚴的西方極樂世界,歡迎十方世界眾生移民到他的國土,繼續進修,當生成就無上佛道。阿彌陀佛的因地願行與果地上極樂世界依正環境的莊嚴,在《大乘無量壽經》裏有詳盡的介紹。

我們最常見的阿彌陀佛造像,是左手持蓮華,右手垂下作接引狀的立像,很有耐心的癡癡等待著每一個迷途知返的遊子!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是他的二位得力助手,“此二菩薩,於娑婆界,修菩薩行,往生彼國,常在阿彌陀佛左右”,所以一般造像也是以二位菩薩為其脅侍,並稱西方三聖。很明顯觀世音表慈悲,大勢至表智慧,隻有清淨、平等的大智大悲,才能夠顯示出無量壽的莊嚴殊勝。

在佛門裏,自從東晉廬山慧遠大師倡導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以來,念佛之風曆久而彌盛,以致於形成中國民間“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的風氣,不管信不信佛,都知道阿彌陀佛名號。佛門裏各宗派修學的經典與方法固然各不相同,也不必求同,但是很長時間以來,各宗派早晚課誦的內容卻不約而同的一致,早課以楞嚴咒、十小咒,稱念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聖號為主;晚課則以《阿彌陀經》、阿彌陀佛聖號為主,最後都是回向西方極樂世界,由此可知阿彌陀佛的影響可以說是無遠弗屆,有佛法的地方沒有不知道阿彌陀佛的;而現在縱然沒有佛法的地方,通過種種有意無意的管道,也有許多人都知道阿彌陀佛。


藥師琉璃光如來

藥師琉璃光如來,又譯作藥師如來、大醫王佛、醫王善逝、十二願王,是東方淨琉璃世界的教主。他在過去世行菩薩道時,曾發十二大願,願為眾生解除疾苦,具足諸根,莊嚴身相,終而導入解脫,依此願力而成佛,成就淨琉璃世界,莊嚴猶如極樂世界。藥師佛在因地時的大願大行與東方淨琉璃世界之莊嚴清淨,在《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中有詳細的說明。

藥師佛的形像,左手執持藥器(又作無價珠),右手結三界印,身著袈裟,結跏趺坐於蓮花台,台下有十二神將。此十二神將誓願護持藥師法門,各率七千藥叉眷屬,護佑受持藥師佛名號的眾生。又一般流傳之像為螺發形,左手持藥壺,右手結施無畏印(或與願印),日光、月光二菩薩脅侍左右,並稱為藥師三尊。日光、月光二位菩薩在藥師佛的淨土中,是無量大眾的上首,是一生補處之菩薩。

現在很多人稱念藥師佛為“消災延壽藥師佛”,由此也可看出眾生念佛的基本心態,是希望消災免難、益壽延年,這種想法不能說錯誤,但是所做所為似乎不能相應。所以我們看見很多人念佛,不但沒有消災,反而是福不雙至、禍不單行;非但沒壽命綿延,而且英年早逝,這又作何解釋呢?總的說來,這是有念佛之名,沒有心佛之心、行佛之行所得的果報。以凡夫心念佛,雖然有種種的企望,並沒依據佛陀的教誨而改變以往的種種作為,依舊我行我素,這樣就依然還是隨業流轉,不會因為念幾聲佛號而改變本來的命運。所以禮拜、稱念藥師佛,是效法佛的大願與悲心,做大醫王,為一切眾生療治心病。心是正報,身體與環境是依報,依報隨著正報轉,心病好了,其它一切都會跟著轉變的。我們現在雖然還不能作大醫生,但可以先作護士,以愛心守護與我們有緣的眾生,用佛法為他們消除恐怖與不安,帶來身心的安寧與詳和。能為別人消除恐慌,自己一定心安理得,縱然遭遇一些波折,心裏依然感到欣慰,這不正是佛菩薩的心懷嗎?以這種心態念藥師佛不會沒有感應的。

 

四大菩薩

中國佛教有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薩教化眾生的道場,代表中國佛教的特質。九華山地藏菩薩代表大願(孝道),普陀山觀世音菩薩代表大悲(愛心),五台山文殊菩薩代表大智(理性),峨嵋山普賢菩薩代表大行(落實),所以這四位菩薩在中國佛界的地位非常崇高,縱然不是在這四大名山,一般比較大的道場也都有他們的一席之地,大都有單獨供奉的殿堂。




地藏菩薩,“地”是大地,“藏”是寶藏,大地能承載萬物,含藏有豐富的礦產資源,這是現代人所共知的事實,用來形容我們的心地也含藏無量寶藏,要以孝道來挖掘。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裏,為我們介紹地藏菩薩在忉利天宮接受釋迦牟尼佛的囑咐,在世尊圓寂之後、彌勒菩薩成道之前,在這一段沒有佛教化的時代,用孝道代替佛教化眾生。並介紹菩薩在無量劫前為婆羅門女、光目女時,為了救度生前造諸惡業而墮入惡道的母親,而發大誓願,後人總結為“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當然是實有其處,但是在這個地方,它也是表法,表世間最苦之處,所以凡是至極苦難的時間與處所,都是地藏菩薩救度眾生的場所。因此地獄當然是他救度眾生的場所,因為這裏最苦。但並不僅限於地獄,所有有苦難的地方都有地藏菩薩的身影。比如世間的種種天災人禍,人們常常形容為人間煉獄,當此之時,所有來幫助這些受難者人們,不都是地藏菩薩的化身嗎?

我們常見的地藏菩薩的形像有多種,一般廣為流傳是(內秘菩薩行,外現聲聞形的)出家人形像,左手持如意寶珠,右手執錫杖,或坐或立於蓮花上。唐朝新羅國王族出身的僧人金喬覺,在玄宗時泛舟渡海來到中國,經過安徽池陽時,見九華山峰巒起伏,林木蓊鬱,是修道的好去處,於是在山中擇地而居,潛心修行,得到當時山主閔公的護持。閔公之子又跟隨他出家,法名道明; 後來閔公又禮其子道明和尚為師而出家。數十年後,金喬覺以九十九高齡示寂,肉身不壞,全身入塔。因為他生前篤行地藏菩薩的行願,所以後人便把他當做是地藏菩薩的化身來尊敬。現在九華山地藏菩薩的肉身寶殿,就是當年金喬覺的修道處。後人為紀念閔公護法之功與道明和尚傳法之德,於是就把他們塑成一僧一俗作為地藏菩薩的協侍。

佛法是師道,但師道是建立在的孝道基礎上,否則佛法也無以成立。所以《觀無量壽佛經》中所說“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是三福,三福中第一福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佛法的基礎。地藏菩薩所教導我們的就是孝養父母,孝養父母不但是衣食的供養,還要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誌,要讓父母身安、心悅、誌趣超邁(佛道),這才是世出世間之大孝。孝是子女對父母的倫常義務,推而廣之,對子女要慈愛,對兄長要恭敬,對弟妹要友愛,對朋友要講信義,這是把孝道落實到不同的對象上,正是孟夫子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佛法說的更究竟,“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所以“孝名為戒”,對一切眾生沒有孝順奉養之心,就是犯戒。所以把地藏菩薩的孝道提升,就是觀世音菩薩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觀世音菩薩,是華人社會中知名度最高、影響力最大、最受歡迎的一位菩薩,真可謂是婦孺皆知,人皆歡喜。套一句俗話來說,有陽光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佛教,有佛教的地方沒有不知道觀世音菩薩的。唐朝時候,為避太宗李世民的諱,略去“世”字而簡稱觀音菩薩,相沿成習,所以世人多稱觀音菩薩。

因為菩薩慈悲心重,真正是不忍眾生苦,時刻不忘為眾生拔除痛苦而施予安樂,經上說“世間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眾生多苦,所謂三苦、八苦、無量諸苦,眾苦交煎,正希求一種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的輔助與指導,而菩薩普運智悲,“三十二應周塵刹,百千萬億化閻浮”,真可謂得民心者得天下,菩薩以其平等普遍廣博的愛心,贏得了“戶戶觀世音”的擁戴與尊敬。

觀世音菩薩在《楞嚴經》中,以耳根圓通,而被文殊菩薩揀選為二十五圓通中第一圓通,因為“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觀世音菩薩是他所參訪的第二十位善知識,善財到補怛洛迦山菩薩住處,菩薩為他解說“大悲行法門”。《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敘述菩薩觀世音眾生種種苦難,隨時隨處,應以何身而得度者,即現何身而予以救濟。凡是遇到危難的人,稱念菩薩的名號,他會實時觀其音聲前往拯救。以上三部大經中專門敘述觀世音菩薩的篇章,夏蓮居老居士把它合編在一起,名之為《觀音三經》,這是我們了解觀世音菩薩的經典依據。

菩薩隨類現身,應機說法,應化無方,眾多的感應的事跡,是曆代藝術家創作的素材,尤其是畫家描繪的對象,因此在佛菩薩形像之中,是以觀世音菩薩的造形最為豐富繁多。這是因為觀世音菩薩突出的是慈悲心重,而社會也呼喚真實愛心,所以他得到最為普遍的熱誠。唐朝以後,觀世音菩薩多被塑畫成女性形像,以此來表現他的慈悲。我們知道母親是嬰兒的依靠,是遊子溫暖的避風港灣,遊子思鄉那是對母愛的依戀與呼喚,因此古德希望用母性的大愛來表達菩薩對一切眾生若赤子的慈悲。所以不可以把觀世音菩薩當作是女性菩薩,要知道這是慈愛的象征。在很多觀世音菩薩的感應故事裏,菩薩也大多以女身示現,這是眾生對無私之愛祈求的感應,也是菩薩形像多是女像的原因。

中國民間根據《華嚴經》“五十三參”中善財童子到補怛洛迦山觀世音菩薩住處參訪他的說法,結合他在浙江定海縣東舟山群島的感應事跡,便認定這裏就是菩薩在中國的住處,名之為普陀山。沿襲下來,這裏便成了信眾朝拜觀世音菩薩的聖地。根據同樣的典故,而有了“童子拜觀音”的形像。又有人把善財童子,與《法華經》中的龍女,共同做為觀世音菩薩的左右協侍。現在我們最常見到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千手代表神通,千眼代表智慧,表示菩薩眼到手到,有能力隨時隨處應眾生之所感而前往救助。

文殊菩薩,全稱文殊師利,是梵語音譯,意譯為妙德、妙首、妙吉祥。菩薩是般若智慧的代表,經常出現在般若係的經典之中,與普賢菩薩同為華藏世界的上首。經典中常說菩薩是七佛之師,是諸佛之母,這是說般若智慧是諸佛的老師與母親,眾生非般若不能成就佛果,佛陀非智慧不能出現世間。但是般若智慧無形無像,不可觸摸,很難用言語表達,真可謂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得已而用文殊做代表,給中下凡夫一個形像的比喻,希望藉此而理解般若是佛道之必須。如果因此而執定有一位菩薩文殊是佛師佛母,不解經典言外之義,隻讓諸佛徒歎奈何,正中孟子所譏:盡信書不如無書矣!

經中有說東方清涼山是菩薩行道化眾的道場,中國的信眾便以山西五台山作為文殊菩薩的道場,久而久之,這裏便為信眾們朝拜文殊菩薩的聖地。我們常見的文殊菩薩造像,是座跨青獅,手持如意(或寶劍、蓮華等),頭戴天冠身披瓔珞衣著飄逸雍容華貴柔和雅靜的天人像。獅子是獸中之王,有“獅子一吼,百獸膽裂”之說,因此經中常常把佛陀說法比喻為獅子吼,形容佛的法音對眾生有振聾發聵的作用。把它作為文殊菩薩的座騎,則是表菩薩智慧猛利,能伏一切煩惱;更進一步,則是形容(諸佛的)般若勝智,勝過一切菩薩之分證、聲聞緣覺之偏證、一切凡夫之不證。如意的頭是彎回來的,表示回頭方能如意,所以叫“回首如意。”

文殊菩薩的智慧落實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就是要保持高度的理智,不可以感情用事。佛門有句話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而又說“慈悲出禍害,方便出下流”,為什麽會因為同樣的慈悲與方便而有不同的結果呢?關鍵就在於有沒有智慧,有智慧為先導的慈悲與方便,能長養菩提,接引眾生;沒有智慧的慈悲與方便,是非仁之仁,隻能滋生煩惱,讓自己愈趨下流。經裏說菩薩的六波羅蜜,是“般若為眼,五度為盲”,所以布施等五度以般若為導,便是波羅蜜--圓滿功德,否則便很難不淪為出下流的方便。



普賢菩薩,是華嚴會上的上首菩薩,是菩薩最高行門的代表。經中說菩薩的身相及功德遍一切處,而且純一妙善,所以稱作普賢。在《華嚴經·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參訪的第五十三位善知識,就是普賢菩薩,菩薩給他說十種廣大的行願,善財童子因此而圓滿成佛,所以稱為大行普賢菩薩。十大行願是普遍而廣大的修學原則,是佛法中一切行門的高度概括,是一切菩薩成佛的必修課程,因此有說道“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一切眾生依此行願而圓成佛道,一切諸佛依此行願而教化眾生,因此在因地的菩薩稱為位前普賢,位後普賢是倒駕慈航諸佛的稱呼。由此可知,普賢菩薩是代表普遍而廣大的修行方法,人人依之而行都是普賢菩薩,因此不能執定他隻是一尊菩薩而已!

中國的信眾根據《華嚴經·菩薩住處品》中所說:西南有山名曰光明,普賢菩薩遊處其中,便認定座落在中國西南四川省境內的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我們常見的普賢菩薩像,大多是頭戴寶冠,身披彩衣,手持蓮花,華上置經,麵如滿月,乘坐六牙白象的天人像。象的特征是力大而穩重,所以常用來形容菩薩的修行勇猛而穩健,不急不躁,徐徐疾進。像是白色,表心地清淨;表菩薩以六度含攝萬行,牙尖破障,不為一切障。他和文殊菩薩,同為華藏世界的上首菩薩,與毗盧遮那佛,同稱為華嚴三聖。

在華嚴會上,特別強調行門的重要性,尤其是到了“入法界品”,以很長的篇幅記載善財童子與五十三位善知識的表演。四十《華嚴》就是八十《華嚴》的“入法界品”,而且是它的完整版本,名為《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入”是契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是所入,“普賢行願”是能入。由此可見普賢行願的重要性,也可以看出普賢菩薩的地位之崇高,所以有所謂“普賢是長子,文殊為庶男。”。“行”就是落實,把佛陀的教誨落實到日用平常中。普賢行願是行門的總綱領,總結為我們常常讀誦的“禮敬諸佛”等十大願王。教導我們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要心存恭敬,稱揚讚歎世間一切善人善事,沒有分別地以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供養眾生,時時處處深刻反省、修正自己的心念與行為,對於好人好事以滿心的歡喜樂觀其成,禮請有德行、有學問的人長時間地傳播有益於社會大眾的教學,並且把所做的點滴功德都回向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願同一切眾生同成無上菩提、圓滿究竟覺道,而且要求如是存心、如是行持,要盡未來際無有疲厭。

佛法修學分成信、解、行、證四個層次,行是把所信、所解落實在自己的心行上,而後才能證實所信所解,否則正如清涼國師所說“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中國古人說“先行其言”,沒說之前先做到,而後說了人才相信。又說“說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由此可知,行(落實)對於我們多麽重要,這正是普賢菩薩所代表的,這也是他在佛法當中地位崇高的原因。

地藏菩薩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觀世音菩薩的仁慈博愛、關懷一切,文殊菩薩的甚深般若、廣大智慧,要得到普賢菩薩的大行--踏踏實實的做到,才算是真實的孝慈與智慧。所以四大菩薩即是中國佛教的特質,也是佛陀教育的全體。


 


簡敘寺廟布局,一般常識:


 


布局


    院落式的寺院布局,一般是座北麵南,從山門(寺院正門)起沿一條南北向中軸線,由南向北每隔一定距離布置一座殿堂,周圍用廊屋或樓閣把它圍繞起來。中軸線上由南向北的主要建築依次是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殿之後是法堂或藏經樓(閣)或毗盧閣、觀音殿。大雄寶殿前,左右配殿有枷藍殿、祖師堂(或觀音殿、藥師殿等)相對。寺院的主要生活區常集中在主軸線東側,包括僧房(居室)、香積廚(廚房)、齋堂(飯堂)、職事堂(庫房)、榮堂(接待室)等。接待四方之來者的客房特設在中軸線西側。

山門

    佛寺的大門稱為“山門”。由於“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在山林之處,所以得名。山門一般有三個門,象征“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中間一座常建成殿堂式。叫山門殿或三門殿。殿內塑兩大金剛力士像,如同兩個門衛護持寺院。


天王殿


    進了山門往北,第一重殿是天王殿。在天王殿前兩側有鍾樓和鼓樓。天王殿中間供坐北麵南的大肚彌勒佛。東西兩旁分塑四大天王像,彌勒佛背後神龕內供韋馱菩薩像。


大殿


    天王再往北是“大雄寶殿”,俗稱“大殿”,為寺廟的主殿、正殿。“大雄”是梵文筏那摩那的漢譯,是對佛祖釋跡牟尼的尊稱,指佛有大力,能伏“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天子魔”等四魔。

    常見的供奉釋迦牟尼佛有三種姿勢:一種稱“成道像”,結跏趺坐(兩腿交叉,雙腳放在相對的大腿上,足心向上),左手橫放在左腳上,名為“定印”,表示禪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為“觸地印”,表示釋迦成道前,為了眾生而犧牲自己,這一切唯有大地能夠證明。再一種為“說法像”,結跏趺坐,左手橫放在左腳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環形,名為“說法印”。還有一種立像,左手下垂,名“與願印”,表示能滿足眾生願望;右手屈臂向上伸,名“施無畏印”,表示能解除眾生苦難。

    還有的是“三佛同殿”。一種是供“三身佛”,“三身”指三種佛身。中尊為“法身佛”名“毗盧遮那佛”,指體現了佛法的佛本身。左尊為“報身佛”,名“盧舍那佛”,指經過修習而獲得佛果之身。右尊為“應身佛”,即是釋迦牟尼佛,指佛為度脫世間眾生需要而現之身,特指釋迦的生身。

    又一種為供“橫三世佛”。這裏的“世”指三個空間世界,以其同時存在,所以叫“橫三世”。正中為本尊釋迦牟尼佛;左側為左手持缽(表示盛甘露),右手持藥丸的藥師佛;右側為阿彌陀佛。

    另一種為供“豎三世佛”。這裏的“世”、指因果輪回遷流不斷的個體一生中存在的時間。三世指過去(前世、前生)、現生(現世、現生)、未來(來世、來生)三世。在佛像中的位置是:正中為現在佛,即釋迦牟尼佛。左側為過去佛,即燃燈佛。佛經說他生時身邊一切光明如燈,故得名。亦說釋迦未成佛時,燃燈佛曾為他“授記”,預言將來成佛的事。右側為未來佛,即彌勒佛。彌勒是釋迦之後將為佛。佛經講他將繼承釋迦的佛位而成佛,所以叫未來佛。

    佛殿兩側各九尊羅漢。佛壇背後是觀音菩薩手持楊枝淨瓶,立於普陀洛枷山海之間。


配殿


    大殿的東西兩側配殿是枷藍殿與祖師殿。

    伽藍是“僧伽藍摩”的簡稱。是“僧園”之意。這裏的伽藍特指“祗樹給孤獨園”,是釋伽在舍衛國居住說法的場所。

    伽藍殿供波斯匿王和他的太子祗陀,還有給孤獨長者。相傳“祗樹給孤獨園”是給孤獨長者用金錢購置波斯匿王太子祗陀的花園,建築了“祗園精舍”,釋迦說法的道場。除了這三位護持佛法建立枷藍的善士外,殿內兩側還有供美音、梵音、天鼓等十八位枷藍神的,他們是寺院的守護神。

法堂

    大殿的後麵為法堂,也叫講堂,是演說佛法皈戒集會的地方,它是佛寺中僅次於大雄寶殿的主要建築。法堂也供佛像,但主要設法座。法座亦稱獅子座,堂中設高台,中置坐椅,供法師演說佛法之用。法座後掛象征釋迦說法傳道的圖像。法座前置講台,台上供小佛像。下設香案,供置香花,兩側列置聽法席位。


藏經閣


    法堂之後是藏經閣,藏大量書籍,一般不對外開放。


莊嚴與供具


    寺院殿堂布置除各類佛像外,還有一些比較固定的莊嚴和供具。所謂莊嚴就是以示莊重嚴肅的裝飾。中國佛殿之莊嚴主要為寶蓋、幢、幡、歡門等。

  寶蓋又稱天蓋。殿堂所供本尊佛像有寶蓋,佛經稱華蓋。一般以木材、金屬或絲織之材料製成。

    幢,又稱寶幢,為佛、菩薩的莊嚴標幟。用以表麾眾生,製魔眾。一般以絹、布等製成。幢身周圍置八個或十個間隔,下附四垂帛,或繡寶生如來、地藏菩薩等像,或加彩畫,頭上安寶珠。每一佛前多置四柱寶幢,或繞寶蓋而懸置。

    幡,又稱勝幡。為表佛世尊威德所作之莊嚴,它猶如大將的旌旗。幢下長帛下垂者曰幡,而以幢竿垂幢日幛幡。幡有多種顏色和製法,以平絹製成的叫平幡,束絲製成的叫絲幡,以金屬玉石聯結製作的叫玉幡。旗竿頭安寶珠的稱雲幢旗,幢竿頭置龍頭的叫金剛幡。幡上多書佛號或經偈,懸掛於佛像前。

    歡門,是懸於佛像前的大幔帳,上麵用彩絲繡成飛天、蓮花、瑞獸、珍禽之類。飛天是西方極樂世界的神靈。歡門兩側垂幡,稱為幡門。門前懸供佛琉璃燈一盞。

    供養在佛教中名目繁多,有香花供養、飲食供養、燈明供養、衣服供養等等。

殿堂供具多寡,看殿堂結構的大小以及法事需要來決定。佛經中說,殿堂當設二十一種供奉之具,如果不能辦到,五種也可以。五種供具是:香水、雜花、燒香、飲食、燃燈。佛像前所設香爐、花瓶、燭台叫“三具足”,就是從五種供具中簡化而來的。

    佛像前設有香幾供台(大桌),其形或長或方。長的香幾安置“三具足”之類,而方供台卻是以奉五供(即塗香、花鬘、燒香、飲食、燈明)之用,以絲繡桌圍將四麵圍起。供台上前置香幾,幾上放小香盤。香盤用紫檀木製作,上置一香爐二香盒,分盛檀香、末香。盤前掛一紅幢,繡蓮花瑞禽之類。  (田奇)。


四大天王


  從大山門進廟,便是四大天王殿。四大天王(俗稱“四大金剛”),又喚名“風調雨順”,意在要由風調雨順帶來“五穀豐登”與“天下太平”。

  據佛經介紹,四大天王各護一方世界:居須彌山的東勝神州、南贍部洲(中國屬該洲)、西牛賀洲、北俱羅洲。由於他們各護一方世界,所以又稱“護世四天王”。他們的稱謂與著裝一般是這個樣子的,即:

 
 東方持國天王,名多羅托,身著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琴。所謂“持國”是什麽意思呢?就是他以慈悲為懷,用琵琶彈奏,以音樂感化眾生,皈依佛門。

  南方增長天王,名叫毗琉璃,身著青色,穿甲胄,手持寶劍。所謂“增長”,其意思就是令眾生增長善根。手持寶劍,意思是保護佛法不受侵犯。

  西方廣目天王,名叫毗留博叉,身著白色,同樣身穿甲胄,手上纏一龍,意思是對不信佛教的人,用索捆綁,使其皈依佛門。

  北方多聞天王,名喚毗沙門,身著綠色,同樣穿甲胄,右手持寶傘與神鼠,意思是可以治服眾魔,以保護眾生財富不受侵犯。

  在四大天王中,論地位,北方的多聞天王最高,其名聲也最大。他本是古印度教的一位天神,原名“施財大”,用中國話來說就是一位財神爺。他有很多信徒。毗沙門來到中國以後,相傳還幫助唐朝打敗了蕃兵的進攻,故在唐朝時的軍營裏都供有他的神像,還建有天王廟與天王堂。有些軍隊還在軍旗上繪有他的神像,表示軍威大振,不可戰勝,簡直成了軍隊的保護神。相傳,以後出現的拖塔天王,便是毗沙門的化身。

  這四大天王之所以又喚名“風調雨順”,完全是被“漢化”以後的事,他們完全是按照中國人的意誌取的,是中國人的習慣稱呼。說南方增長天王手持劍,是司風;東方持國天王手拿琵琶,是司調;北方多聞天王手執傘,司雨;西方廣目天王手纏龍,是司順。這四大天王各司其職,組合攏來便成了“風調雨順”。這都是人民的美好願望。大家知道,因為風調雨順,就會帶來五穀豐登;同樣的道理,因為五穀豐登,就給人民帶來了豐衣足食,人民豐衣足食以後,社會上就會出現“日不關門,夜不閉戶”的太平盛世。

  “四大金剛”的手執物品,除上麵介紹的以外,他們還組成了一組“物謎”。在曆史上與生活中,有燈謎,也有字謎,有啞謎,也有物謎。由四大金剛手持物組成的“物謎”你猜得著嗎?

  原來佛門又說:增長天王,又叫魔禮青,手持青光寶劍一口,廣目天王,又叫魔禮海,掌碧玉琵琶一麵,多聞天王,又叫魔禮仁,掌混元珍珠傘一把,持國天王,又叫魔禮壽,掌紫金龍與花狐貂。這四大金剛手裏拿的“法寶”,你隻要稍加思索與聯想,就會猜破他們的謎底。

  謎底是這樣的:增長天王持劍,劍上有鋒,故隱意為“風”,廣目天王拿一麵碧玉琵琶,琵琶能彈發出音調,故隱意為“調”,多聞天王手持珍珠傘,傘能遮雨,故隱意為“雨”,持國天王掌紫金龍與狐貂,因龍為蛇類,它與蛇一樣有紋鱗,故隱意為“順”。這四位天王手執的四樣法寶組成的四個字,再將四個字組合起來,原來就是前麵所說的“風調雨順”意思。


關於韋陀菩薩


    韋陀是佛的護法神,是南方增長天王屬下八神將之一,位居32員神將之首(四大天王每人手下有八神將)。據說,在釋迦佛入涅時,邪魔把佛的遺骨搶走,韋陀及時追趕,奮力奪回。因此佛教便把他作為驅除邪魔,保護佛法的天神。從宋代開始,中國寺廟中供奉韋陀,稱為韋陀菩薩,常站在彌勒佛像背後,麵向大雄寶殿,護持佛法,護助出家人。



    看韋陀菩薩的韋陀杵的方向:如果韋陀杵扛在肩上,表示這個寺廟是大的寺廟,可以招待雲遊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三天;如果韋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這個寺廟是中等規模寺廟,可以招待雲遊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一天;如果韋陀杵杵在地上,表示這個寺廟是小寺廟,不能招待雲遊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


注意事項:朋友佛友們如果進寺,廟,塔,燒香拜佛,求財,祈福,祈禱,供奉禮品切莫供奉肉類食品,酒類,如若上供尤其是肉類食物,不但不能得到幸福,而且還會遭大報惡業!切忌!切記!


上香,最好是從自己帶去,那樣會省錢的,現在很多寺廟的門口外麵和寺廟裏,有一些趁機撈取錢財之人,把香火的價格抬高物價!趁燒香拜佛人的慈悲,善良,誠信之心的心裏,進行投機,巧取販賣!但是寺院裏的功德箱是一定要放一點錢財的,以是供養佛法僧,這要根據自己的能力而行!,有句俗語:“瓜子不飽暖人心”,也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意,心誠!還有句話:“舍得”不舍不得。


在寺,廟,殿,塔處,即為繞佛,燒香拜佛,一定要上完香火,供奉後最好右繞(順時針方向)三匝(三圈),七匝(七圈)為宜,多匝不限.可滅罪!懺悔,拔除業障(也等同雙手合十禮佛之功德)可積福德,功德,


阿彌陀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