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然的博客

發表一點心得看法,轉貼一些好文章,自利利他。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關於長壽的8個神奇發現 (ZT)

(2012-03-08 05:50:49) 下一個

關於長壽的8個神奇發現



 雖然整個地球已經無處不汙染和輻射,但是我們還是希望自己能長命百歲。以下都是已經被證明可以長命百歲的方法,看完以後我懂了:想長壽,你必須是一個學曆很高、個子很矮,吃得很少、運動很多,愛吃全麥食物,完全沒有冒險精神,長著娃娃臉,決定並且實踐晚育,走路虎虎生風但是很宅的擁有長壽基因的大變態!下麵我們來看為什麽。



走路快的人壽命長
刊登在1月5日的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上的一篇研究報告稱,步行速度較快的老人壽命較長。
背景資料:老年人的壽命長短差異很大,醫生在評估保健及治療方案的目標時應該將預期壽命納入考慮範圍,但僅建立在年齡與性別基礎上的預期壽命並不十分準確,因為健康與身體機能也會影響壽命的長短。但是,目前的預期壽命預測方法全都沒有將健康與身體機能涵蓋其中。
進行該項研究的是匹茲堡大學的公共衛生學碩士及醫學博士斯蒂芬妮和她的同事們,該研究旨在揭示老年人步速與壽命之間的關聯,並借此確定步速對壽命的影響程度。研究的原始資料包括來自9個研究項目的數據分析,這些數據是在1986年到2000年間收集得來的,而研究對象為34485名65歲或以上的老年人。研究人員對這些老年人的步速進行長達數年的跟蹤記錄,所有記錄均遵循兩個原則:1.測量的是日常步行速度;2.從站立狀態開始步行。數據顯示,研究對象的平均壽命為73.5歲,平均步速則為0.92米/秒。
在研究進行期間,有17528名老人去世。其中,從研究開始時算起,有5年或以上剩餘壽命的老人約占84.8%,而有10年或以上剩餘壽命的則占59.7%。研究人員發現,年齡相同、性別一致的老年人,其剩餘壽命與步行速度有關,這在75歲以上的老年人群體裏尤為明顯。
在大多數年齡段中,壽命為預期壽命中值的老年人,其步速約為0.8米/秒,男女皆是如此;而在性別與年齡一致的前提下,步行速度越快,其預期壽命越長。步速達1米/秒以上的老年人,其預期壽命會比隻考慮年齡與性別時的預期要長。在多個年齡組別中,老年人的步速與剩餘壽命均成正比關係,而且年紀越小,其預期剩餘壽命的絕對值越大。


為什麽步速能預測壽命呢?這是由於步行需要耗費身體能量並對肢體動作進行有效的控製,同時還需要包括心肺係統、循環係統、神經係統以及肌肉骨骼係統在內的多個器官係統的支持與配合。步行速度慢一方麵反映出老人的身體係統已經受損,另一方麵也表明他/她步行時需要耗費較多的能量,所以步速能對老人的壽命起到預示的作用。


 


研究人員表示,步速在臨床上具有很廣泛的作用,包括有助於確定哪些人群會有5年或10年以上的剩餘壽命,哪些人群早逝的風險更大。針對早逝風險大的人群,我們可以對他們進行進一步的體檢以確定其健康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治療。另外,對步速進行長期監控有助於發現身體出現的新問題。



愛吃全麥食物是長壽的基礎
據美國《洛杉磯時報》近日報道,正如健康是吃出來的一樣,長壽也是吃出來的。這種觀點最近幾個月來在美國的部分城市正悄然興起,一些長壽餐館也隨之應運而生。
對長壽飲食樂此不疲者認為,長壽飲食可以預防感冒和癌症等多種疾病。
健康顧問、洛杉磯國家持證營養顧問多比克說:"我們的廚房就是藥房,飯吃得好,生活就會好,你就能活的更長。"
美國心髒協會和美國癌症學會指出,長壽飲食倡導高纖維、低飽和脂肪及低膽固醇飲食,主張多吃蔬菜、水果和全麥食品,以降低心髒病和部分癌症的發病率。
長壽飲食法把食物分為"陰""陽"兩種:蘋果等新鮮、涼性的食物為陰性食物;魚類等熱性的為陽性食物。過多地攝取其中一種食物,都會破壞身體的平衡,導致人體健康失衡。
全麥飲食是長壽飲食法的基礎。蔬菜和植物蛋白,如豆類和大豆產品是很重要的食物,但乳製品等易產生酸性的食物並非健康食物。有些人提倡的素食原則在長壽飲食法裏是一種有益補充,但並非必需原則。許多長壽菜單裏包括魚類食品。
富含礦物質的海藻是長壽飲食法裏的一項主要食物。用豆和穀類發酵做成的日本豆麵湯,是長壽飲食法裏倍加推崇的一款食物。日本健康飲食家認為,日本豆麵醬堪稱"身體免疫係統的衛士"。專門從事海藻和癌症研究的南卡羅來納大學研究人員蒂斯認為,長壽飲食法所倡導的生活觀念有某種防癌和抗感染的特性。
早在2001年,日本科學家就研究發現,海藻汁可以有效抑製鼠類體內乳腺癌細胞的生長。蒂斯甚至大膽預言,海藻將在未來20年內被寫入人類飲食金字塔的食物結構中。長壽飲食法指出,那些認為應該盡量減少茄屬植物如西紅柿、土豆等食物攝取量的觀念是錯誤的,人們總擔心它們所含的糖分太高,“其實人們不應該那麽害怕這類果蔬”。
長壽飲食法還特別強調,素食主義者應特別注意維生素B12的補充,B12隻有在動物食品中才存在,如果放棄了肉類和奶製品的攝取,可以靠B12的補充劑來補充。



長娃娃臉可以長壽
據英國《每日郵報》12月14日報道,南丹麥大學的凱爾·克裏斯滕森教授最近指出,長著一張娃娃臉的人意味著他/她將享受更長的壽命,因為人們的生活狀況很容易反映在臉上。
凱爾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以雙胞胎為研究對象,看看外表年齡(也就是別人認為你有多大)與你的生存能力、身體機能和智力有著何種聯係。這項研究始於2001年春季開始,研究者對1826對70歲以上的丹麥雙胞胎進行了體能和認知測試,並拍了他們的麵部照片。三名評審員在不知道他們年齡範圍的情況下對不同年齡組的雙胞胎進行年齡評估,結果發現,即使是雙胞胎,被猜出的年齡也相差很大。
研究者然後用7年時間對這些雙胞胎的晚年生活進行了跟蹤調查,直至他們去世。調查表明:雙胞胎中,外表年齡差異越大,看起來老的那個就越有可能先死。該研究報告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上。
凱爾教授還研究了壽命是否與染色體終端有關,發現染色體的狀態與生命老化有直接關係,就如同鞋帶末端上的塑料帽一樣,這些染色體末端由於細胞分裂而不斷損耗,這是一個自然老化的進程。染色體上端粒較短的人更容易患上與年齡增長相關的病症,死亡時間也會更早。端粒較長意味著你更年輕、更健康。但他認為端粒測試太複雜,不如看外表來得簡單。外表年齡是每個人生活環境、性生活、生活狀況和心態的集中體現。


 



少吃的確能長壽


據科學家的最新研究發現,吃得少可能會使你的壽命更長。他們通過每天供給試驗中的小白鼠較少的卡路裏而增長了它們的壽命。正在進行的試驗還顯示,嚴格的低卡路裏消費也有助於增加靈長類動物的壽命。
據美國麻省技術學院的分子生物學家古蘭蒂說,如果能減少75%的葡萄糖攝入時,就能延長其25%的壽命。
為探索參與這種變化的基因情況,他們首先從試驗的動物身上取出了一種稱作sir2的基因,這是對它們的壽命非常重要的一種基因。而限製攝入食物能夠使這種組織的壽命更長,從而證實了這種基因在這一變化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由於這種基因需要一種稱作nad的分子來激活它們,因此古蘭蒂又通過對這種分子的試驗進一步證實了sir2基因的作用。
古蘭蒂說,在受到卡路裏攝入量的限製後,sir2能獲得更多的nad,增強了它的活躍性,同時也使其它一些基因變得更加"沉默",從而減少了有害染色體的變化。與此同時,sir2還能抑製年齡增長的脫氧核糖核酸(dna)變化。總之,限製卡路裏攝入量能夠幫助延長動物的壽命。
這一發現可能與人類也有著密切的關係。盡管dna循環與哺乳動物的年齡增長關係不大,但是一種由nad調節的與sir2類似的基因卻同樣能抑製我們的染色體。如果能證明這種基因對人體的壽命也是非常重要的,那麽它就能"為獲得一種可影響老化進程的藥物提供一條最富光明前景的道路"。
美國勞倫斯巴克利國家實驗室的老化研究員坎普西對科學家的發現表示讚同,他說關於sir2的發現"為探索老化的研究提供了一條分子線索",她同時指出,這些發現隻是人類對老化研究的一個突破,而還不能成為人類長生不老夢想的實現。但是她認為這個研究將會使人類的生命的研究起到一個極大的促進作用。


個子矮學曆高更長壽


你是否常常覺得自己個頭不夠,想再長高些?其實你大可不必為此苦惱,據美國《新聞周刊》近日報道,科學家發現,矮個人大多擁有長壽基因,換句話說,個子矮更長壽!
紐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衰老研究所所長納爾·巴茲萊博士領導了這項研究。
研究人員對上千名年齡超過95歲的老人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這些老人身材大多不高,其中百歲以上的矮個子老人都擁有一種長壽基因。隨後,研究人員把這種基因注入蛔蟲體內,可以使蛔蟲生命延長30%—50%,但其身體也明顯小於正常狀態,研究人員分析,這是因為長壽基因能夠抑製體內一種生長激素IGF-1的產生。接下來,研究人員又對其他哺乳動物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IGF-1激素越多,體型就越大,壽命就越短。
巴茲萊博士表示,長壽的關鍵因素之一是擁有抑製IGF-1激素的長壽基因,所以個子矮的人可能更長壽。
與此同時,哈佛大學醫學院的一項研究發現,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其壽命越長,受教育超過12年的人平均壽命為82歲,而受教育不足12年的人,壽命隻有75歲。


哈佛大學醫學院醫療保健政策的專家收集、研究了全國死亡率調查信息。他們將數據分成1981—1988年和1990—2000年兩組,通過對比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數據,發現10年間,受到良好教育的人群壽命增加了1.5歲,而教育欠佳的人群隻增加了6個月。研究人員分析,學曆高的人群吸煙率低,患肺癌、肺氣腫疾病的可能性更小,他們的生活方式更健康,享受醫療保險和服務的機會也更多。



愛運動的宅人壽命長愛冒險的家夥會短命


眾所周知,傳統的醫學研究大多集中在對疾病起因和治療的探索上。但早在上世紀40年代,美國哈佛醫學院的一個研究小組,就已開始明智地另辟蹊徑,決定設立專項研究,重點探尋保持健康狀態的奧秘。專家們當時選擇了268名生理和心理均十分健康的大學男生作跟蹤調查對象,每過2年就對他們作一次問卷調查,每過5年作全身體檢一次,每過15年則麵談一次,直至今天。研究小組負責人、精神病學博士維迪安特回顧說,所有接受調查者在開始時都很健康,而專家們特別關注的是他們的性格特征,以及應對困難的水平和能力。
專家們發現,情緒穩定性格的人往往處在自我滿足的心態中,對人生少抱怨,很少有沮喪或壓抑感,極少酗酒或服用鎮靜藥物,婚姻也較穩定,過的是一種在某些人看來缺乏激情甚至枯燥的生活。相反,性格愛冒險的人卻往往不滿足於現狀而情緒經常起伏不定,由此也較易接觸毒品或染上酗酒、吸煙等惡習,服用鎮靜藥物的頻度和劑量都大得多,因為出現情緒失常較為經常。


那麽,在健康和壽命上,兩組人最後出現了多大的差距呢?最後的統計顯示,在前者(即不愛冒險、知足長樂者)中,僅占5%的人死於75歲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後者(即愛冒險、不滿足現狀者)中,高達38%的人死於75歲前。


無獨有偶,英國愛丁堡皇家醫學院臨床心理專家維克斯醫生也剛剛結束了一項為期60年的同類跟蹤調查,甚至還重點研究了一些“怪人”,即舉止行為不太符合一般社會價值觀的人。他認為,在某些方麵,他確實同意“不愛冒險者較為健康長壽”的結論,但他又強調,這並非是促成健康長壽的最重要因素。
據維克斯醫生的研究,具“愛動”(包括經常活動和喜愛體育運動)性格的人,才可能是“真正”的健康長壽者。他指出,如果長期不動,到中老年時體重往往超重,與之相關的疾患便接踵而來,即便情緒再穩定,壽命總會被打上折扣。據此他總結說,一個人既喜愛活動或運動,情緒上又保持著滿足感,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健康長壽。他還補充說,如果再加上善於應付壓抑、沮喪等負麵情緒,飲食習慣科學,家庭生活和諧,那麽健康長壽的幾率還會隨之增加。


 


我國心理學家則對107位90~102歲的長壽老人進行氣質和性格的調查,結果表明,長壽老人的氣質類型以黏液質者居多(42.1%)。這是因為黏液質者說話、行動緩慢,心平氣和,自製力又強,擁有平和、均衡等有利長壽的性格。另外,多血質中長壽者也不少——由於多血質的人靈活敏感,愛好交往,和藹可親,注意力和感情都易轉移,而這些因素對維持大腦皮層活動平衡有積極作用,能達到消除疲勞、緩解緊張、振奮人體器官的作用,無疑對健康長壽也是有益的。
相反,一些內向性格,日常生活不合群的抑鬱質和遇事急躁、情緒變化快的膽汁質者,多表現為心胸狹窄、性情暴躁——心理學家把這兩種性格稱為“C型性格”,並強調說他們往往與長壽無緣。



晚生孩子全家長壽


一項針對200萬人的曆史資料研究表明,如果你的家族成員普遍晚育,那麽家族的人可能會普遍長壽。
鹽湖城猶他大學的肯-R-史密斯博士和同事研究發現,在四五十歲生育的女性更長壽,她們的兄弟也是如此,但兄弟的妻子卻不會這樣,這表明可能會影響晚育與長壽關係的因素是基因,而不是環境。
史密斯和他的研究小組在發表於《老年醫學:生物科學》雜誌上的報告中稱,研究表明,懷孕和生育相對較晚,且沒有利用輔助生殖技術(ART )的女性在更年期後更長壽。為研究她們的親屬是否也會長壽,研究人員還查閱了出生於1800年至1869年間的11604位猶他州男性居民,以及1670年至1750年間生活在魁北克的6206位男性的資料。所有被調查的男性都至少有一位活到50歲以上的姐妹。
史密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被調查女性顯然沒有使用ART技術或現代避孕法,並且在兩種文化背景下(分別為摩門教和天主教)女性都盡量延長生育期,因此這些記錄是研究自然生育的絕佳資料。他在采訪中解釋道:"我們研究的基本屬於一種生物現象。並不是女性故意選擇晚育,而是這恰好反映了她們晚育的能力。"


通過對這些女性的調查,研究人員發現,晚育確實與長壽有關。對14123位猶他州女性的調查結果顯示,與更早生育的女性相比,41歲至44歲之間生育最後一個孩子的女性在50歲之後的死亡率要低6%,而45歲及以上生育的女性年死亡風險概率則要低14%。


 


對4666位加拿大女性的調查結果與之類似。在42歲至44歲半生育孩子會使女性年死亡率降低7%,而在44歲半及以上生育孩子的女性年死亡率則要低17%。



這些女性的兄弟也從中受益。這對那些至少有三個姐妹,且其中一位姐妹晚育的男性影響最大。在猶他州居民中,這類男性死亡率比其他人要低20%,對魁北克的被調查者來說,死亡率則要低22%。


史密斯解釋稱,研究結果表明,在兩種性別中,使女性相對晚育的基因都會使人長壽。他補充說,現今研究晚育對壽命的影響很困難,“在當今社會與晚育相似的生理狀態是較晚的更年期。”


史密斯和同事還將研究晚育和壽命的關係是否與心髒病和癌症等致人短命的疾病有關。他表示,如果研究結果顯示這並不與特定疾病相關,而卻在全球有更廣泛的影響,這將表明此類基因也許對延緩衰老起到基礎性作用。



長壽果真有基因


美國波士頓衰老研究所的科學家們,最近通過對137組長壽的兄弟姐妹(共300餘人,年齡為91-108歲)的脫氧核糖核酸進行了詳盡的比較和分析,發現長壽者身上果然具有與眾不同的所謂“長壽基因”,而且還找到了這些“長壽基因”的大概位置。



主持此項研究的波爾斯醫生指出,百歲老人十分罕見,在人口中僅占萬分之一,但當你在一個家族中發現竟有好幾個百歲老人時,你就能相信:長壽不僅取決於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而且更取決於基因的作用。這就是說,遺傳優勢在決定一個人能活得較長時,起的往往是主導作用。
接受研究的這些長壽老人大多沒有特別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其中有少部分人年輕時還吸煙、酗酒。在對他們的脫氧核糖核酸進行了研究之後,科學家們便把注意力集中在包含有100-500個基因的人類第4染色體當中具有一個或幾個“長壽基因”的某一段上。科學家們發現,絕大多數百歲老人的第4染色體上都有這麽特別的一段。科學家們認為在這一段裏,一定有起決定性作用的重要基因使得他們能活到如此大的歲數。
眾所周知,衰老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成千上萬個基因和客觀環境時時刻刻在相互起作用,但某些人比其他人會多活上20-25年,那恐怕就得歸功於某種特殊的生存優勢了,而這生存優勢,卻往往來源於相對較少的幾個基因——這比原先科學家們想象的可能有多達1000多個基因在影響人的衰老過程要少得多。
參與此項研究的另一負責人孔克爾醫生披露,他們希望在6個月至1年時間內找到這一個或幾個長壽基因。盡管“長壽基因”究竟如何作用於人體尚不可得知,但他可肯定他們的研究方向是正確無誤的。
波士頓衰老研究所所長費裏特則強調,“長壽基因”起的作用無疑與抵抗疾病有關。長壽者在進入老年後往往似乎受到某種特別的保護,不會染上那些讓人在較年輕時就命歸西天的疾患,因而從基因角度來講,它們是幫助人避免老年性疾病的“好基因”。事實上,接受研究的老人們大多健康狀況十分良好,而且並不罹患在一般老人中十分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中風、糖尿病、癡呆症等病症。
發現“長壽基因”的實際意義在於幫助科學家研製出某種新藥,以便在沒有“長壽基因”的人的體內,模仿傳達“長壽基因”指令的蛋白質的作用,使更多的人避免或推遲伴隨著衰老過程的一係列病症,最後實現“長生難老”之美夢。


本文轉自【佛教在線 - 佛法論壇】,原文地址:http://bbs.fjnet.com/thread-218900-1-1.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