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186)
2012 (103)
2013 (75)
2021 (1)
修禪者 | 發表日期 Tue.07/24, 2007 08:58 am |
請教法師: 般若談空,徹底的空,連自性亦否定, 中觀更是破斥到一無所有。 但是禪宗卻是談到有自性,要開悟自性, 是要相信佛經,還是相信祖師說的對呢? | |
慧廣法師 | 發表日期 Wed.07/25, 2007 07:06 am |
方法不同,目標同樣。 般若、中觀是究竟之學,經由空,徹底的空,空到底,心境就會從有為法的依靠,進入無為、無依的解脫。空是方法,也是目標。因為,涅槃、解脫、成佛那種狀態,離有為入於無為,離相對入於絕對,我們無以名之,隻好用「空」來表述它,或者用「無我」來形容它。 但是,這是從修證上來說。現代佛教有的人從學術方麵去研究,始終執著語言文字,他就不解般若、中觀空的真正含義。他們會執著空,排斥一切不符合空的文字。這樣就不符合般若、中觀空的用意。 如果不解般若空義,可以從流傳最廣的《般若心經》去體會。所謂心經的「心」,是指中心、重點的意思,也就是說整個般若經典的重點,《般若心經》都已經說到了。 心經中說: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可以說是一空到底,徹底的否定一切現象。但是,大家別忽略了後麵的經文: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才是般若說空的目標。如果沒有這個目標,沒有到達這個目標,那麼般若經典談空隻是空談,會落入虛空、虛無的境界,變成虛空外道。這是一般談空的學者必須注意的。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空還是有呢?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禪宗所說的見性、開悟、自性。名詞不同而已,印度人用印度人的名詞表達佛法,中國人用中國人的方式表達佛法。所以,你能否定禪宗所說的自性、開悟見性嗎?那就等於把成佛、證果、涅槃否定了。這樣就不是佛法了。 禪宗是頓教,主張教外別傳,直指修行目標之所在,所以直接說有個自性,讓人去體會。「自性」非空非有,離語言文字,會者無言,有口說不得。但相應之後,解脫現象即出現,妄想煩惱明顯減少,於道無疑。 因此,般若、中觀談空與禪宗談有自性,隻是方法不同,目標是一致的,互相並不衝突。古來禪師教人也常用破斥,這相同於般若中觀的談空,但禪師常用的是直指,則又不同般若中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