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飆突進運動【1】
狂飆突進運動是德國文學史上最受眾人偏愛的一段時期。這個時期隻持續了相當短的時間,從大約18世紀60年代末到18世紀80年代初,這個運動是因很多國內和國外影響而生。國外的影響,這裏隻列出英國的Edward Young【2】和法國的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 )【3】。
年輕的狂飆突進運動詩人抗議對抽象思維的控製,抗議對永恒的合法製度和法律的保護。 他們美化感情上的創造性,崇尚主觀主義,強調個人的自我和不墨守成規。
歌德的“葛茲·馮·伯利欣根”【4】和席勒的“強盜”【5】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這一時期的狂飆突進名稱源於Klinger的名為“狂飆與突進” 【6】的戲劇。這一時期最著名的作品要算是歌德的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7】了。
維特是典型的感情上頗為複雜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維特給他的朋友Wilhelm的信件裏,一個受著折磨的靈魂被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維特對自然的宗教信仰和他無條件地對Lotte的狂愛導致他最後的自殺。歌德在1774年的一個夜間成了世界名人。歌德用維特幫助一代人表達了他們一生的感受。
【1】。 Translated by me from p. 121-122. Sturm und Drang. German for Reading Knowledge, 4th ed., Hubert Jannach and Richard Alan Korb.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 Boston, 1998.
【2】。Edward Young愛德華·揚(或 楊格)(6/3/1683-4/5/1765), 英國 18 世紀著名詩人,代表作《夜思》(Night Thoughts)在中文世界常被譯為 《夜思》或《夜之思》。
背景:
愛德華·楊是18世紀英國詩人,屬於感傷主義(Sentimentalism)和前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
《夜思》是一部宗教哲理長詩,共分9夜(9卷),探討死亡、永恒、信仰與人生的意義。
主要內容:
詩人夜晚獨坐,麵對星空、墳墓和宇宙,思考生命的短暫與靈魂的不朽。
詩中充滿對死亡的沉思,但最終指向基督教的救贖與永恒希望。
風格深沉、憂鬱,帶有強烈的宗教勸誡意味。
影響:
影響了歐洲浪漫主義文學,尤其是對死亡與自然的描寫。
歌德、諾瓦利斯等德國浪漫派作家曾受其啟發。
來自Deepseek。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dward_Young
【3】。Jean-Jacques Rousseau讓-雅克·盧梭 (6/28/1712-7/2/1778), 18 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代表作包括:
《懺悔錄》是西方文學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自傳,盧梭以驚人的坦誠記錄了自己從出生到1765年的生活經曆,包括他的情感、錯誤、羞恥和成就。全書共12卷,分為兩部分:
第一卷至第六卷:童年、青年時期的流浪、學徒生涯、與華倫夫人的關係等。
第七卷至第十二卷:巴黎的社交生活、與狄德羅等啟蒙思想家的交往、創作《論科學與藝術》《新愛洛漪絲》的經曆,以及被迫流亡的困境。
自我剖析與懺悔
盧梭不僅記錄自己的美德,也揭露偷竊、撒謊、拋棄子女等道德汙點,宣稱要呈現“一個完全真實的人”。
名言:“我要做一件史無前例的事……展示一個完全真實的人,這個人就是我。”
情感至上與自然人性
強調情感的真實性高於理性,批判社會的虛偽,呼應其哲學思想“回歸自然”。
對自然風光、愛情和內心衝動的描寫極具浪漫主義色彩。
社會批判與個人抗爭
控訴社會的不公與迫害(如因《愛彌兒》被通緝),表達對自由的渴望。
開創現代自傳文體:打破傳統傳記的美化傾向,確立“真實自我”的寫作標準。
浪漫主義先驅:對個人情感和自然的推崇影響了歌德、拜倫等作家。
爭議性:同時代人批評其“過度暴露”,但後世認可其心理學和文學價值。
“我生來便與我所見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敢說與世上任何人都不一樣。我雖不比別人好,但至少與眾不同。”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ean-Jacques_Rousseau
【4】。Goetz von Berlichinge。“葛茲·馮·伯利欣根”是德國曆史上一位著名騎士(1480–1562)的名字,他也因歌德的戲劇《葛茲·馮·伯利欣根》而廣為人知。
自由騎士的反抗
葛茲是一位正直的騎士,因不滿諸侯和教會的壓迫,帶領農民起義,追求正義與自由。
他因戰鬥失去右手,裝上鐵製義肢,被稱為“鐵手騎士”。
與封建勢力的衝突
葛茲與主教、皇帝軍隊對抗,但因時代變遷,騎士製度已衰落,他的抗爭注定失敗。
最終被俘,在獄中臨終前仍堅持自由信念,高呼:“自由!自由!”
次要情節:愛情與背叛
劇中穿插葛茲的朋友阿德爾貝特·馮·魏斯林根(Adelbert von Weislingen)的背叛,以及葛茲妹妹瑪麗亞的愛情故事,增強戲劇衝突。
個人自由 vs. 封建秩序
葛茲代表個人英雄主義,對抗專製統治,體現“狂飆突進”運動的反抗精神。
騎士精神的沒落
劇本展現騎士時代向近代社會的過渡,葛茲的悲劇象征舊秩序的消亡。
自然與激情
歌德借葛茲表達對自然、野性生命力的讚美,批判虛偽的宮廷文化。
莎士比亞式風格:打破古典戲劇“三一律”,場景切換自由,語言激烈奔放。
曆史與虛構結合:基於真實人物,但加入戲劇化改編。
名台詞:
“告訴你的主人,他可以吻我的屁股!”(Er kann mich im Arsche lecken!)
(這句粗俗台詞在當時引發爭議,凸顯葛茲的反叛性格。)
來自Deepseek。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C3%B6tz_von_Berlichingen_(Goethe)
【5】。Friedrich Schiller弗裏德裏希·席勒 (11/10/1759-5/9/1805), 德國著名劇作家、詩人。"Die Räuber" 《強盜》是他的成名作(1781年出版),也有譯本稱 《群盜》。
《強盜》是席勒的處女作,也是德國文學史上最具爆發力的戲劇之一。故事圍繞兩兄弟的衝突展開,探討自由、正義、權力與人性墮落的主題。
兄弟對立
卡爾·馮·莫爾(Karl von Moor):理想主義的青年,熱愛自由,因父親的不公對待而加入強盜團夥,成為綠林領袖。
弗朗茨·馮·莫爾(Franz von Moor):卡爾的弟弟,陰險狡詐,為奪取家族繼承權,欺騙父親並迫害卡爾。
強盜的“正義”
卡爾帶領一群強盜,以“替天行道”之名反抗社會不公,但逐漸陷入暴力的惡性循環。
弗朗茨則通過陰謀囚禁父親,篡奪爵位,成為冷酷的暴君。
悲劇結局
卡爾發現弗朗茨的惡行後,複仇成功,但最終意識到暴力無法帶來真正的正義。
在極度悔恨中,卡爾選擇自首,接受法律的審判。
自由與秩序的衝突
卡爾代表對專製社會的反抗,但最終揭示無政府主義的危險性。
人性的墮落與救贖
弗朗茨象征極端的利己主義,而卡爾的悲劇則反映理想主義者的困境。
社會批判
席勒通過強盜團夥的暴力,影射封建製度的腐敗與不公。
激情澎湃的語言:充滿誇張的獨白和強烈的情感表達,體現“狂飆突進”風格。
複雜的人物塑造:卡爾既是英雄也是罪人,弗朗茨則是純粹的惡棍,但兩人都有深刻的心理描寫。
開放式道德探討:劇本不提供簡單答案,而是讓觀眾思考暴力的正當性。
“法律把雄鷹的飛翔變成了蝸牛的爬行。”(卡爾)
“人玩人,這才是唯一的樂趣!”(弗朗茨)
“狂飆突進”的巔峰之作:與歌德的《葛茲·馮·貝利欣根》並列,代表青年席勒的反抗精神。
席勒的成名作:首演即轟動歐洲,奠定他在德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爭議性:因批判貴族和教會,席勒一度被符騰堡公爵禁止寫作。
歌德《少年維特的煩惱》(1774):感性反抗的另一種表達。
席勒《陰謀與愛情》(1784):更成熟的社會悲劇,批判階級對立。
《強盜》是一部充滿野性力量的戲劇,既是青春憤怒的宣泄,也是對人性與社會的深刻拷問。
來自Deepseek。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riedrich_Schiller
【6】。Friedrich Maximilian Klinger弗裏德裏希·馬克西米利安·克林格 (2/17/1752-3/9/1831), 德國劇作家。"Sturm und Drang"(1776年創作的劇本)直譯為 《狂飆與突進》。
克林格的戲劇《狂飆突進》原名《混亂》(Wirrwarr),後因出版商建議改為現名,並成為整個文學運動的代稱。劇情圍繞美國獨立戰爭背景下的個人激情、自由抗爭與命運衝突展開。
兩兄弟的對立
懷爾德(Wild):熱血青年,投身美國獨立戰爭,追求自由與冒險。
拉夫(La Feu):沉鬱的弟弟,深陷愛情與道德困境,最終自殺。
愛情與背叛
懷爾德愛上英國貴族女子珍妮(Jenny),但因戰爭與階級差異,愛情充滿波折。
拉夫因無法承受情感糾葛而選擇自我毀滅。
狂野的結局
懷爾德在戰場上宣泄憤怒,最終意識到自由的代價,但拒絕妥協。
個人激情 vs. 社會束縛
主角以極端情緒反抗命運,體現“狂飆突進”對理性主義的挑戰。
自然與暴力美學
戰爭、自殺等場景展現原始生命力,批判文明虛偽。
時代隱喻
美國獨立戰爭象征對舊秩序的反抗,呼應德國青年對封建製度的不滿。
非古典結構:打破“三一律”,場景跳躍,語言激烈。
誇張的情感表達:人物常陷入歇斯底裏的獨白,突出內心撕裂。
標題的象征意義:**“狂飆”(Sturm)與“突進”(Drang)**成為整個運動的標誌。
“讓世界在火焰中崩塌吧!我要在廢墟上跳舞!”
來自Deepseek。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riedrich_Maximilian_von_Klinger
【7】。 以下出自deepseek:《少年維特的煩惱》(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s)是德國文學家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8/28/1749-3/22/1832)於1774年發表的書信體小說,被譽為德國"狂飆突進"(Sturm und Drang)文學運動的代表作之一。這部小說以細膩的情感描寫和強烈的個人主義色彩震撼了當時的歐洲社會,甚至引發了"維特熱"(Werther-Fieber)現象。
故事梗概
小說以主人公維特(Werther)寫給友人威廉的一係列書信展開,講述了他對生活的熱情、對自然的向往以及對愛情的絕望:
經典語錄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hann_Wolfgang_von_Goe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