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特約評論:信任是化解巴以衝突的基礎

(2008-12-28 02:55:53) 下一個
* 核心提示:本月19日,巴以6個月停火協議到期,此後短短數日,巴以雙方已相互進行了多次襲擊和攻擊。對於目前“雙輸”的困局,雙方均將責任推給對方。事實上,兩者間關係陷入僵局甚至死局的關鍵,便是缺乏信任——不但不相信對方,甚至連自己都不相信。

作者:陶短房

當地時間周一,控製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哈馬斯運動宣布,在埃及的調停下,他們將與以色列休戰24小時,這是自本月18日哈馬斯等4組織宣布不再延續與以色列之間達成的、19日結束的6個月停火協議後,在巴以關係問題上難得聽見的一個好消息。

自19日至今短短數日,巴以雙方已相互進行了多次襲擊和攻擊,哈馬斯及其盟友方麵,包括一名“阿克薩烈士旅”指揮官在內多人傷亡,以色列方麵也有多個城鎮目標被襲,多人傷亡,以色列對加沙地區的空襲,以及哈馬斯對以色列的火箭彈襲擊,加上以軍坦克和哈馬斯人肉炸彈的潛在威懾,令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這兩個多災多難的民族飽受熬煎。

對於這種“雙輸”的死局,雙方均將責任推給對方。哈馬斯方麵堅認以色列的高壓政策是迫使哈馬斯鋌而走險的根本原因,並指出周日以色列兩大政黨的總理候選人——現任外長利夫尼和利庫德集團領袖內塔尼亞胡均強硬表示,將把終結哈馬斯對加沙控製作為未來以色列政府的戰略目標;而以色列方麵則反唇相譏,認為正是哈馬斯方麵屢屢的強硬表態和出爾反爾,才讓以色列不得不表現出“堅決的一麵”,而且此次不再延續停火,也是哈馬斯方麵率先叫板。

爭論以色列和哈馬斯之間究竟誰先發難,便如同爭辯先有雞或先有蛋一般毫無頭緒,也毫無必要。事實上,兩者間關係陷入僵局甚至死局的關鍵,便是缺乏信任——不但不相信對方,甚至連自己都不相信。

不論是執政的前進黨,或在野的利庫德集團,在其當政期間均不同程度和哈馬斯打過交道,也達成過諸如停火之類的協議,包括剛剛結束的6個月停火安排,但不論誰執政,都將這一協議當作權宜之計,被認為是強硬派的內塔尼亞胡固然公開表示,要采取“進攻策略”,被認為是溫和派的利夫尼也同樣認為,惟有哈馬斯從加沙走人,以色列才能得到安全。顯然,以色列朝野各政治派別並不相信自己白紙黑字簽署的協議——不論是停火還是別的什麽,也壓根沒打算“廝守到底”,而僅僅將之當作權宜之計,當作對外對內,不得不作的一個姿態而已。兩派的區別不過是,利夫尼認為姿態要做,仗也要打,而內塔尼亞胡則幹脆認為連姿態都能省則省。

哈馬斯何嚐不是如此。就在迫於內外交困、不得不答應休戰24小時同時,他們又加了個“一旦以色列進行大規模軍事行動就恢複自殺攻擊”的帽子。事實上,此前該組織與以色列達成過無數次各種各樣的停火協議,但往往沒幾天就被自殺炸彈或火箭彈的爆炸聲擊得粉碎,此次6個月停火到期不再延續,也的確是哈馬斯率先公開發難。事實上,哈馬斯方麵也並不相信,自己的支持者和武裝分子真能放下瞄準猶太人的槍口。

連自己尚且不相信自己,又怎能相信對手的承諾?連自信和信人都做不到,又如何能讓對手相信自己?巴以之間不論戰與和,所圍繞的無非兩個概念——土地與和平,當20多年前,在阿拉法特、拉賓等巴以政治家的高瞻遠矚下,雙方達成土地換和平共識時,人們曾以為,終於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向。可惜,在雙方這種既不相信自己、也不互相信任的惡性循環下,兩個飽經憂患的民族打打停停,反複折騰,最終既未得到土地,也未獲得和平。

當年達成巴以曆史性握手的阿拉法特和拉賓,都曾是本陣營最堅定的主戰派,也曾是最勇敢的戰士,但政治遠見和責任心讓他們放下敵意,主動向對方伸出和解之手,為巴以問題的解決營造出希望的氛圍。如今以色列和哈馬斯之間敵意之濃厚,不亞於上世紀 80年代前的以色列與巴解,隻要這種既不相信自己、也不互相信任的尷尬延續,雙方不論是戰是和,彼此間都無法得到夢寐以求的和平與安寧。也許,需要一位新的阿拉法特,和一位新的拉賓,去努力營造一種可以“一起談下去”的氛圍;也許,如果兩大宿敵間尚無法做到相信彼此,那麽至少應努力做到先相信自己的判斷與承諾。

申明:此文為特約評論,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本文來源:北方網 ) 小院
【已有1位網友發表了看法,點擊查看。】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