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道德賦

(2005-04-09 12:04:26) 下一個
道德賦 文人內心總有一種超越客觀世界的豪情,精神領域的道德律也似乎比物質俗物更能引起他們的共鳴。信了宗教的,更是把自己信仰的教義直接和絕對的(神的)道德體係聯係起來,仿佛真的‘因信稱義’立刻具備了道德批判的權柄。其實,道德的產生,源自於人們對自己曆史的體認。人類從自己的曆史中逐步認識到秩序的可貴,維護秩序對於整個社會存在延續的必要,於是便產生了道德──維護社會秩序的思想輿論體係。任何一個社會要生存延續,都必需嚴肅地麵對道德建設的問題。可是人們又往往舍本逐末,神話固定的道德教條,把道德本身當成追逐的目標。而無數道德泡沫的破滅無情地以事實告訴我們,道德之本在於行動而非華麗的辭藻,行動最終的成敗在於能否遵從客觀規律,因勢利導,而不是是否符合現成的典章成規。道德不是因為有了貌似強大的絕對權威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建立起來,道德的最高境界並非繁文縟節的條條框框,而是化有為無的行動上的自由。 道,可道,非常道; 德,立德,隨緣德。 夫道者途,貫古通今; 天地之初,宇宙所軔。 道生一統,一涵二相; 有無相生,善惡隨形; 高下互見,概出同源。 西人稱神,造化萬物; 竭盡至善,以鑒自微。 惜乎主事人倫,妄執偏倚; 嗟歎人強主意,難避苟營。 神道本同宗,追問遁所終; 急功神入甕,近利道稀鬆。 大德至隨,循塗就軌; 規矩所指,方圓乃成。 德始於行,終於自由; 人度天道,立約製衡; 綱常合數,社會清明。 天演律動,將型就塑; 身先士卒,行勝言表。 無奈見識困囿,難脫詳謬; 不堪心胸渾濁,姑假聖名。 聖人無常心,殷百姓所殷; 賢德有恒理,唯正道是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