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健康

主要涉及食療營養,菜肴烹製,飲品調製,果蔬種植,養花陶情,兩性健康,中醫及運動養生等。
正文

鼓勵與批評

(2008-12-19 15:09:27) 下一個
鼓勵與批評
孩子的許多好的習慣都不是天生的,而是以一種“無中生有”的方式出現的。也就是說原來所沒有的好的行為習慣,在父母的鼓勵下,從無到有的生長出來。

一種行為從無到有的變化,其實是一種飛躍。隻是這種飛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發生的太頻繁,讓我們目不暇接,以至於最後變得似乎是理所當然了。

比如說,孩子自己第一次的洗臉刷牙,係鞋帶、倒水喝、穿衣褲、幹家務活,等等,都是在父母的不斷鼓勵下才開始的。而這就是獨立的開始,也就是從依賴別人逐漸地過渡到依靠自己。

父母對孩子的鼓勵越多,孩子的這種變化過程就越自覺。作為父母,尤其要在孩子小的時候,特別有意識地引導和鼓勵孩子好的行為習慣。一旦出現,就要不斷地去強化,這樣才會有第二次,第三次,直至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方式。

反過來,無論教育多麽完美,孩子的各種壞的行為也會以“無中生有”的方式顯現出來。壞的行為方式並不是被有意識地“鼓勵”出來的,而是其自身矛盾運動在環境的作用下的一個自然結果。因為這個世界就是處於一個永恒的矛盾當中,好與壞本身就是互為你我的。好的行為如果得不到彰顯,壞的行為就會表現得較為突出。比如說,平時吃不了苦,以後表現出來一定是貪圖享受,就像好吃懶做、好逸惡勞是連在一起的道理一樣。

一旦某種不好的行為出現了,就一定有它出現的道理。此時,如果父母想去把它扼殺在萌芽狀態,就幾乎是不可能的。唯一有效的辦法,就是通過此消彼長的方式,讓它向它的對立麵轉換。比如,如果孩子膽小,第一次不敢上台彈琴,訓斥他並不能讓他不害怕,反而會適得其反。隻能鼓勵他勇敢一點,告訴他隻要上台彈了,無論好壞,他都會得到一個獎品,以獎勵他的勇敢。這樣,一旦孩子邁開了第一步,以後就好辦了。事實上,勇敢的人並不是不害怕,而是能夠克服自己的恐懼。再比如,孩子如果說謊,父母的任何打罵和強製都無法徹底消滅說謊。其實,說謊的成因是出於自保,以逃避懲罰。懲罰得越厲害,謊也就會越說越大。要想讓孩子不說謊,隻有反其道而行之,不是在他坦白之後懲罰他,而是獎勵他的誠實。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會說謊。

其實對任何一種不好的行為,唯一有效的辦法就是通過鼓勵,促其向自己的對立麵轉化。比如,自私的,就多鼓勵奉獻;貪婪的,就鼓勵加強自製力;固執的,就多鼓勵變通;冷漠的,就多鼓勵助人為樂;懶惰的,就鼓勵多做家務活和義工;著急的,就多鼓勵耐性,等等。反之,如果隻是批評他的缺點,他得有點並不會因此就變得多起來。比如,我們批評孩子忘性大,他下次還是照樣忘了帶東西去學校,不如每天表揚他,至少他每天還記得帶書包上學,同時提醒他頭天晚上把所需東西都準備好。久而久之,他就什麽也不忘了,這就是鼓勵與批評的不同。鼓勵之所以這麽重要,原因就是鼓勵所表達的其實是“關愛”,就像太陽對萬物的關愛是一樣的——溫暖、和煦。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愛”的話,萬物的生長都無從談起。人也是這樣,離開了愛,就無法茁壯成長(怎樣鼓勵,這裏就不詳述,需要另文詳加敘述。怎樣鼓勵是一門藝術,這裏隻提及原則性的方法。)

因為,好與壞是辯證的統一,任何一種行為都同時包含好與壞的方麵。不去將好的方麵發揚光大,壞的方麵就會起主導作用。也就是說,要讓好的行為起主導作用,則必須有意識地讓壞的行為向好的方向轉化。然而,這種轉換過程所強調的是去鼓勵與其相對立的好行為,而不是強調批評壞行為本身。這不僅僅是因為鼓勵好行為容易被當事人接受,而批評壞行為則容易造成當事人的抵觸。這麽做的根本原因是:缺點無法消滅,它與優點是一種共生的關係。

鼓勵雖然如此重要,但批評也不可或缺。可是,什麽時候批評,以及怎樣批評,就值得深思。批評所要表達的目的其實僅僅是“不可以”和“停止”的意思,也就是此路不通的意思。比如,孩子早上誤了校車,父母可以批評他睡得太晚,以後必須在某個時間早點入寢。但不可以羞辱他,說他一貫懶懶散散,拖拖拉拉,更不可為了自己的上班被耽誤而衝孩子撒氣,亂罵一通。其實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孩子開好鬧鍾之後,再自行檢查一遍,父母則經常性的獎勵這種自律行為。同時告訴孩子,一年之內,他可以有三次例外,超過了三次,就不會有人送他去學校了。也就是既容許犯錯誤,又教會他學習如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也就是說,批評必須適度,且要對事不對人。孩子越小,鼓勵越要多,批評越要少。隻有在一棵小苗長皮實了之後,它才經得住暴風雨的洗禮。鼓勵增強人的自信心;批評增強人的承受力,兩者不可或缺。等孩子長大了些後,對於自信心強的孩子(平時受到的鼓勵多),批評可以嚴厲些,但必須有針對性;對缺乏自信心的孩子,批評則要和風細雨,或者盡量讓批評聽起來像表揚。比如,批評他彈琴彈錯了,可以說,你很有創造性;手型不好,可以說,要是所有的指頭,都像無名指一樣,就更好了;回答彈得好還是不好的問題,隻說有進步,但如果能夠如此這般一點,進步就更大,等等。

但無論何種批評,都有一個基本前提,那就是要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愛,而不是嫌棄或是羞辱。否則,孩子就會產生憤恨的情緒。這種反應很正常,它是一種原始的自我防禦機製——當機體在受到外來的攻擊時,它就會處於一種應急的狀態下。從本質的意義上來說,任何的批評就猶如一個小小的進攻行為,它對任何一個特定的個體來說都會帶來某種程度的不安全感,因為它所表達的是對某一行為的否定,進而威脅到它的行為主體。作為這個行為的主體,它就會自然地反抗,因為反抗外來的威脅,是個體生存的第一天性。如果孩子在接受批評的時候感覺不到父母對他的關愛,他就會在憤恨的驅使下,自然而然地跟父母對著幹。因為“恨”的法則就是造就敵人,所以為了保護自己原本就很脆弱的自尊心,他就會奮起抗爭。如果實在鬥不過,就隻好自我放棄,進而自甘墮落,也就是以一種自毀的方式來達到傷害父母的目的。因此,父母在實踐中,最常采用的方式就是妥協,也就是雙方各讓一步。這樣,反倒成就了中國人所說的中庸之道,也就是在粵⒌牧郊?校?業攪艘桓銎膠獾恪?br />
父母如果明白了怎樣鼓勵,怎樣批評,就可以掌握好教育孩子的分寸。從無到有地培養出好的行為方式來。相反,對不好的行為方式,則用批評使之警醒和止步,並通過不斷地鼓勵其對立麵的好行為,使之此消彼長,逐漸地向好的方向轉化。但要切記,這種轉換的過程是漸進的,它需要無限的耐心。抓住了這個要點,就會使我們在日常的教育實踐中得心應手,不至於出太大的偏差。至少可以避免頭痛醫頭, 腳痛醫腳的毛病。

[打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