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蕩舟

人生如舟,時而一帆風順,時而逆水激流。智者猶勇敢的水手,披風斬浪,浪遏飛舟。
正文

斯人風範長存我心係列篇. 一. 憶與陳立夫先生一段書畫緣 呂孟申 呂涓漪

(2009-02-25 19:56:28) 下一個

斯人風範長存我心係列篇.

一.
憶與陳立夫先生一段書畫緣

呂孟申 呂涓漪

1999 年上半年的一天,我在一次與老兄郝壽嶽等人參加的書畫家筆會中,郝兄對我說,據朋友講,今年七月份是陳立夫先生百年壽誕,全球華人,海峽兩岸的書畫家都準備為陳老先生賀壽,無論是字還是畫都行,你參加否?我問可信嗎?郝兄答:百分之一百可信,隻要你參加,我就把寄信的地址給你。當時我就記下地址和郵編。

回到家中我就琢磨起來,根據我的特長,送一首自作詩,或自撰一副對聯都行,經過再三斟酌,我覺得還是送壽聯最氣魄,最簡潔。作嵌名聯是我的拿手好戲,自 80 年代以來,我自撰並書寫送給各界的嵌名聯已達數千副之多上至中央 下至百姓, 讚譽聲不絕於耳。我為別人撰聯,必須要清楚他們的職業、年齡、興趣、愛好、脾氣特征,以及氣質風度,社會影響和個人名聲等,對於具有一定社會地位的知名人士,撰出的聯要大氣,要有氣勢,不能小裏小氣,對於文藝界的,要突出他們的情操和精神層麵,對於經商做生意的要貫穿誠信義;對於一般老百姓圖個吉利,討個喜氣,福壽康樂,家和萬事興等等。

在為陳立夫先生撰聯前,我認真查閱有關他個人的詳情資料,以及來自官方或民間的評價論斷,我覺得陳立夫先生是中國 20 世紀的見證人,也是一代頗有傳奇色彩的風雲人物。他的前半生追隨蔣介石為國民黨,蔣家王朝出生入死立下汗馬功勞,同時也為是中國的教育事業,培養數以萬計具有國際水準的科學技術人才,譬如李政道、楊振寧等人,都是他當教育部長七年中親手創建的西南聯大,以獎學金為資助送到美國留學,從而晉身於諾貝爾物理獎而譽滿全球的頂尖人才。

作為蔣宋孔陳四大家族核心人物之一的陳立夫,在他後半生五十年的歲月裏,潛心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對於孔孟儒學,對於《易經》,對於中國中醫理論,對於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史,對於保健養生,他都有獨到的研究,其造詣之深,受到國內外權威專家的震驚和讚歎。

更難能可貴的是陳立夫先生晚年的奔走呼號,聯名 34 名國民黨立委上書國民黨最高當局,要求摒棄前嫌,盡早實現兩岸統一大業。首先他身體力行,籌建兩個基金會,一是教育,二是中醫,他不遺餘力為兩個基金會多方募捐,接受國內外熱心人士的捐助,並將募捐到的錢,連同自己寫字畫畫,著書的稿酬,係數捐贈大陸有關部門接收,其情亦真,其意亦切,著實難得。

這位整整走過一世紀慈祥的老人,撇去政治信仰各為其主而言,那是曆史造成的,作為獨立健全人格的陳立夫一生廉潔奉公,堅守清貧,疾惡貪汙腐敗的操守,絕非一般人所能做到。

我為陳立夫先生殷殷深情所打動,揮筆撰了一副嵌字聯:

立國有幹城領一代天驕

夫子無量壽樹百年風範

隨後就鋪開我保存最好的六尺紅星牌宣紙,凝神聚氣,飽蘸濃墨,一氣嗬成,用樸實凝重的漢隸書體寫成此聯,短短二十個字,凝結我對世紀老人的純純真情,萬語千言都蘊其中。

寫好此聯後,將我的一張名片,還有我寫給先生的短信,連同散發著墨香的對聯,裝在一個大信封中,寫好收信人地址,為台北士林官邸陳宅。我來到郵局,將大信封交與郵局工作人員,她一看是台北陳立夫先生收,很是驚訝,說是不是蔣、宋、孔、陳、四大家族那個陳立夫,我說是,他還活著?我說還活著。由於此信超重,我總共花將近七元錢才把此信寄走。

信發出去後, 我就鬆了一口氣,了卻一番心願,能有機會為這樣一位百歲老人祝壽,也算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吧,殊不知 大約過了十幾天後我突然收到來自台北陳宅的回信,內容是打印好的正文,抬頭姓名處是另寫的,落款處是 陳立夫 先生的手書體。信的大意是:適逢百歲壽誕之日,收到隆禮書法大作,不勝感激之至,順祝安康。隨信寄來一副陳立夫先生的親筆手書書法作品,上寫:天道惟公,孟申先生屬,落款陳立夫,一顆鮮紅的陽文篆刻章:立夫百歲,鈴首印是鴨蛋行,仔細辨認得知是“弘毅齋”三字,另外就是年份了。

接到此信不久 先後又收到台北陳宅寄來的兩封信,一封是陳立夫先生所著的《孟子之倫理道德思想》,另一封是陳立夫先生所寫的《我怎樣會活到一百歲》的文章連同登出的照片。

在 24 天內一連收到三封回信,從陳立夫先生身上我看到一位世紀老人那寬厚淡泊的情懷,百歲老人閱盡人間滄桑無數,一生經曆從繁華顯赫,到三次直麵死亡,都是擦肩而過,陪伴性格乖戾無常的蔣介石身邊 25 年,不卑不亢、不阿腴逢迎、全身而進、全身而退、寵辱不驚,古今中外似此君者能有幾人?

從大紅大紫,權傾朝野,家資富可敵國,到親自養雞養鴨,種菜,自食其力,甚而節衣縮食,心係蒼生的疾苦哀樂,這需何等襟懷,何等超脫?

從中年身患多種疾病,到堅持養生之道,不急不燥不溫不火,慨然生死名利置之度外,雖百歲之軀,耳不聾,眼不花,齒不落,走路不用拐杖,不用人攙扶,何等修行,何等造化,誰人能評說?

百歲之華誕,舉世共仰慕,能夠親筆回贈素不相識晚輩之墨寶,三次回信,其心之誠,其信之守,其義之貫,其情之真,試問當今在位高官名流大家,若立夫翁者能幾何?

斯人騎鶴去,風範垂人間。

陳立夫 先生 2001 年 2 月 8 日 駕鶴西去,我感慨唏噓萬千思緒湧上心頭,竟不知向誰訴說?我把先生回贈的:“天下惟公”的條幅掛在我的書房,視為座右銘,他時時激勵鞭策我,“擇善人而交,擇善書而讀,擇善言而聽,擇善行而從”。

七尺身軀何足珍,一腔碧血潤山河。

遙寄立夫翁在極樂的世界盡享太平安樂!

附:陳立夫生平簡介

陳立夫的叔父陳其美追隨孫中山先生從事辛亥革命,後因反對袁世凱稱帝被暗殺。受其叔父的影響, 1925 年陳立夫從美國匹茲堡大學煤礦工程專業畢業後,放棄實業救國的理想,加入國民黨,和其兄陳果夫逐漸掌握了國民黨組織大權,建立了 CC 係,形成“蔣家天下陳家黨”的局麵。

1926 年初任黃埔軍校校長辦公廳機要秘書,隨侍蔣介石左右。曆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調查科主任、教育部長、立法院副院長等職。他與其兄陳果夫一道,組織“中央俱樂部”,在國民黨內形成一個很有權勢的 CC 係集團,竭力控製國民黨黨部,維護蔣介石統治。他任調查科主任為時不長,但此後調查科一直在其控製之下,並於 1938 年 8 月改組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中統),。深為蔣介石信賴。

1949 年去台灣。 1951 年去美國定居。 1969 年回台灣,曆任“總統府”資政、中央評議會主席團主席、中華文化複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副會長、中國醫學院董事長、孔孟學會理事長等職

1988 年 7 月,與中央評議會 34 名委員向台灣當局提出提案,主張以台灣的資金科技和大陸的人力資源合為互惠基礎,建設中華。多次公開主張一個中國。到了台灣後,陳立夫兄弟二人被蔣介石排擠,他去了美國。在美國,陳立夫一邊養雞,一邊弘揚中華傳統道德,大力宣傳中醫,被譽為中醫“守護神”。

旅居美國 19 年, 1969 年返台,專事文化工作,任中華文化複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副會長,兼孔孟學會理事長。此外又主張改良中國醫藥,曾任中國醫藥學院董事長。撰有《我的信仰和希望》、《中醫科學理論基礎之發現,及中醫合作之必然性》與《中華醫藥專輯》等書

陳立夫一生經曆了 3 個世紀,堪稱奇跡。他早年致力於宣傳國民黨的意識形態,晚年研究孔孟之道,其長壽和養生之道也帶著哲學的思辨性。

1969 年返回台灣定居,曆任總統府資政、中央評議會主席團主席、中華文化複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副會長、中國醫藥學院董事長、孔孟學會理事長等職。

2000 年 10 月因為肺炎住進醫院、並發心肌梗塞。

2001 年 2 月 8 日 晚近九時在台中市“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病逝,享年 103 歲。

蔣、陳兩家的淵源,始於陳其美與蔣介石的關係。蔣介石年輕時在日本留學認識了比他大 9 歲的陳其美,兩人結拜為兄弟。 1916 年,陳其美被袁世凱派人暗殺,當時沒人敢去處理,隻有蔣介石來為他收屍,在祭詞裏自稱“盟弟”,由此可見兩人交情匪淺。陳家的下一輩也習慣稱蔣介石為“蔣三叔”(當年陳其美與蔣介石、黃郛結拜,陳其美為老大,黃郛為老二,蔣介石為老三)。

陳立夫知道先生的脾氣,他在蔣公館工作時常見蔣介石罵人。所以在接這個職務前,他就對先生說:我沒有別的要求,就是不能罵我。“校長如果對我發大脾氣,第二天我便辭職不幹。”在他為蔣介石服務的 25 年裏,蔣介石也果然沒有罵過他。

獲得美國碩士學位的陳立夫,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可謂是奇貨可居,從知識結構與對學術的修養來說,陳立夫無疑在當時的中國政界也是鳳毛麟角。也可能是這種特殊的才能,抗戰爆發後,陳立夫被蔣介石相中做了七年的教育部長。

抗戰時期,正是中國社會步入最艱難的時期,而陳立夫確實竭盡所能,為中國的教育事業做了不少事。短短七年時間,陳立夫為中國的教育事業,

首先,適應抗戰的需要,建立了一套有利於戰時教育的製度與綱領。

貸金製度主要用以對青年的救濟和訓練,陳立夫用這個辦法來資助那些來自戰區的沒有經濟來源的學生。據統計,戰時由中學至大學畢業,全部靠貸金或公費完成學業的,大約有 l2 萬多人,包括像李政道、楊振寧這些後來的知名學者,順利地念完西南聯大,皆得益於貸金製度,這項製度,為中國培養出大批的優秀高級人才起了很大的作用。

遠在 1973 年,陳立夫便滿懷熱情地在香港《中華月刊》上發表文章呼籲祖國統一。文中說:“中國統一的真正實現,使世界知道,中國人是不可欺的。”並尖銳地指出:“沒有一個帝國主義者願中國統一,要統一隻能靠中國人自己的覺悟。在雙方分裂對峙中,靠帝國主義在後撐腰,這些撐腰是為中國嗎?不,是為他們自己,這是很清楚的。中國人無論在大陸或在台灣以及海外各地,勢必額手稱頌化幹戈為玉帛。”

為了推動祖國統一,陳立夫先生不斷地探求溝通的途徑。他認為國共兩黨曾有過兩次合作成功的先例。第一次合作,促成北伐;第二次合作,贏得了抗戰最後勝利。特別是第二次合作,國共兩黨能從民族利益出發,顧全大局,捐棄十年內戰的深仇,重握合作之手,那麽,時至海峽兩岸如今隔絕幾十年以後,為了祖國的統一,國共兩黨應能實行第三次合作。 1975 年春節後,蔣介石秘密找來已經從美國回台灣擔任“總統府資政”的國民黨元老陳立夫,讓他通過在香港的秘密渠道,向中共方麵表示:可以請毛澤東來台灣訪問。陳立夫和談心切,在沒有得到回音的情況下,就在香港報紙上公開發表了一篇題為《假如我是毛澤東》的文章。陳立夫在文中歡迎毛澤東或者周恩來到台灣訪問,與蔣介石重開談判之路,以造福國家和人民。陳立夫特別呼籲毛澤東能“以大事小”,不計前嫌,效仿北伐和抗日國共兩度合作的先例,開創再次合作的新局麵。時值大陸正處於“文革”

動亂年月,自然不可能有結果。

然而,盡管他發出的信息,如石沉大海,沒有任何回應,但陳立夫並不悲觀,仍在堅持探索祖國統一的途徑。這時, 1976 年 10 月,恰逢中國大陸粉碎了“四人幫”,接著召開了具有深遠曆史意義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全會公報中,陳立夫先生注意到第一次沒有用“解放”台灣一詞,而代之以“台灣回到祖國的懷抱,實現統一大業”的提法。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至今,二十多年來全國人大常委會和中國領導人鄧小平、葉劍英、胡耀邦、廖承誌、江澤民都先後用不同的聲音,呼籲國民黨能依時順勢,負起曆史責任,毅然和談,達成國家統一、共同振興中華之大業。

這一切陳立夫先生都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他對中國大陸對統一祖國做出的不懈努力,很受感動。他覺得仿佛看到了兩岸言和的曙光。於是他在 1988 年 7 月國民黨召開的“第十一屆中央評議委員會”上,聯合 34 名“評議委員”,提出了兩岸“和平統一案”。提案明確指出“中國之統一為台灣海峽兩岸及海外全體同胞之共同願望”,提出了“以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統一中國,建立共信”。提案在台灣引起震動,不少民眾和愛國人士紛紛響應。然而台灣當局卻無動於衷。 《人民日報》為此發表社論,認為該提案是“順應兩岸人民強烈要求和平統一,振興中華曆史潮流的……這種謀求祖國統一的積極態度令人感佩。”

國民黨“十三大”後不久,在一次會見台灣“中國統一聯盟”代表時,陳立夫慷慨陳詞,他認為,海峽兩岸若通過合作而達到中國統一,中國必將壯大起來,在世界上發揮無比的影響力。這位 89 歲高齡的老人感慨萬千,他真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中國的統一。 ?

深諳養生之道

陳立夫一生曆經風風雨雨,卻身體安康長壽,享年 101 歲,其中確實有些養生之道。

1990 年 8 月 27 日 晚,陳氏家族在美國紐約舉行了一個盛大宴會,慶祝陳立夫和夫人孫祿卿 90 大壽。為了感謝前來祝壽的親朋好友、校友門生、國民黨元老,陳立夫以介紹他的養生之道作為答謝致辭。

陳立夫說,他的長壽之道分為四個“老”,共 32 字:“老健:養身在動,養心在靜;老伴:愛其所同,敬其所異;老友:以誠相見,以禮相待;老本: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在宴會上,陳立夫的致辭如下:

人生活到 90 歲是一件不簡單的事,尤其夫婦二人都到 90 。我今天答謝諸位第一句話就是“祝諸位全體健康和長壽。”同時要乘此機會報告大家,老年人之四大需要,以及達到四大條件之要點如下:

1 、老健。老而不健康,是不幸福的,所以要保持健康為最重要。讓我奉贈你們八個字:“養身在動,養心在靜。”

陳立夫題詞

古人雲:“戶樞不蠹,流水不腐。”因為它常動之故。人體亦然,多動使其血液流通,增進健康,其理易明。人都了解自己身體方麵的缺點何在,就得在這方麵多做運動。我每天清早 5 時半一起身,就要淋浴,淋浴時當水衝到哪裏,就按摩到哪裏,從頭頂到腳心,每處用兩手按摩 100 下,一共需要 40 分鍾,連洗臉拭牙等約需 1 小時。早飯後,再散步 1000 步。如此做來,已有 28 年,決沒有一天間斷。持之以恒為最重要,此之所謂“養身在動”。

養心在靜。首在不發脾氣,不尋煩惱,知足常樂。我隨蔣公服務 25 年,從未向他做任何要求,故心常快樂。他要我做這事做那事,我盡心竭力去做,做不好,是非所學(我是學采礦工程的),非我之罪也。故心常安,所以睡眠甚佳,不厭不遊,此之謂“養心在靜”。

2 、老伴。中國人的夫婦觀念與現代美國不同,是要“白頭偕老”的。所以要慎擇於始而和順至終,惟如何能達到“和順”二字,必須做到下列八字:“愛其所同,敬其所異”。

須知天地間沒有兩個全同的人,就是親兄弟姊妹,都是個個不同的,強人同我,就是自私,自私是爭吵之主因,為“老伴”之大敵。所以隻要大體相同,不必求對方一定要同我,則得之矣。大同世界,如何達致,亦就靠上述之八個字,國與國、家與家、人與人,相處的原理是一樣的。我與內人結婚已 63 年,從未吵過架,就是靠上麵的八個字。夫婦和順,對於下一代有很大的影響,我們的兒孫,似乎亦沒有聽到有任何問題。這八個字是我創造的,謹供大家參考。

3 、老友。人不能孤陋寡聞,友直、友諒、友多聞,是人人應交的益友。昔人雲“君子之交淡如水”,以友不是酒肉之交,而是道義之交,以文會友,交友輔仁為目的也。為欲維持長久友誼,亦有八個字,供大家作參考:“以誠相見,以禮相待。”

4 、老本。老本者,指老而有儲蓄也,亦即經濟方麵有獨立能力,而無須求於人(包括兒女在內)也。於此我亦有八字奉獻如下:“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據采訪過陳立夫的美國《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的描述,陳立夫“身體虛弱,麵色清秀”。

百歲壽誕時,陳立夫寫過一篇《我怎麽會活到 100 歲》的長文,文章開卷語寫道:“長命百歲,是人人所期望的,但是非人人所能達到的。其原因甚多:有屬於先天所稟賦、有屬於後天的保養、有災難而能逃過、有俗務而能減少。”

在《我怎麽會活到 100 歲》的長文中,他談了自己獨到的體會:

先天的稟賦,人人不同,而最可貴者,則具有四種

一、能熟睡。

二、不發脾氣。

三、記憶力強。

四、有恒心。

陳立夫 - 長壽關鍵在於後天的保養

有七點為要:

一、養身在動,養心在靜。在上海進入中學受學時,各種球類運動均好參與。其他如賽跑、遊泳、滑冰、打拳等等,亦莫不參與。年歲越老越不中斷。 養心在靜,要淡泊明誌。餘誠無誌於仕途,對於勾心鬥角之爭,決不願見其出現。

二、飲食有節,起居有時。他的家既非富有亦非貧乏。因其二叔辛亥革命起義上海,事成而家亦不複窮困。但不久反袁稱帝,又遭迫害,複歸於貧困。故飲食終歸貧乏之,其能維持學業不輟,則全賴其三叔在銀行服務以協助有以成之也,故飲食有節、起居有時二者勉強做到。

三、多食果菜,少食肉類。家貧其能不斷餐者,因上一代兄弟友善從不分家,故能免於三餐不斷。祖母茹素,固然兩素兩葷,家裏女人吃素的多,自然適合,其實正合乎養生之道。

四、物熟始食,水沸始飲。吃生牛肉、海鮮等已成為人類之普通習慣,認為好吃不問其他。他則認為癌症日見其多,其原因可能在此。故終守“物熟始食,水沸始飲”,從不破例。

五、頭部宜涼,足部宜熱。有一美國老年人活至 120 歲,究其長壽原因在於:“保持頭部冷,保持足部暖。”此正與中國老年人睡眠前以熱水洗腳,非至極寒冷之日,不戴帽子同一理由。

六、知足常樂,無求乃安。昔人雲:“登天難,求人更難。”故常以自立自強,好學博學誨人。“無求於人品自高。”求人常使其心不安,而受製於人,不可稱為自主,欲求心之安樂必從知足無求做起。

七、減少俗務,尋求安寧。陳於 80 歲生日之起,自限“不為”之事如下:不剪彩;不證婚;參加婚禮及壽宴不發言;不任治喪委員會主任委員。如此做法減少年高時之麻煩。

陳坦言,他的身體並不特別強壯,自 58 歲起,即患糖尿病,亦曾因膽結石及膀胱結石,動過外科手術,其他的病亦曾生過,今居然能活到 100 歲,不亦樂乎。後天的保養是長壽的關鍵。

1949 年冬,蔣介石逃到台灣後,為保住政權 , 先拿陳立夫開刀。陳立夫的原則是“不生氣”。他去了美國,隱居在新澤西州湖林鎮,埋頭研究起《易經》來。

為了維持生計,他找孔祥熙等故人借了近 2 萬美金,買了一個養雞場。沒有幫手,他就自己動手,喂食、撿蛋、買飼料、賣雞蛋、清理雞糞,肩挑背扛。他自學養殖專業知識,很快就學會了給雞喂藥、打針。

養雞不僅讓陳立夫擺脫了經濟上的困窘,還讓他的精神得到了振奮。更令他高興的是,他因多年伏案工作,背部肌肉勞損,常年背部疼痛,從事體力勞動竟然治好了這個病。陳立夫還在家中製作皮蛋、鹹蛋、豆腐乳、粽子,為唐人街的中餐館供貨。

閑下來的時間,陳立夫夫人讀書、寫字、繪畫,還擔任了普林斯頓大學的客座教授,隔幾天就去大學講課,進入了無憂、無辱、常樂的人生境界。

陳立夫是 20 世紀中國的重要人物之一,在 100 年的漫長生涯中,以 20 世紀 50 年代成為國民黨在大陸失敗的替罪羊為界,正好分前後兩個 50 年。前 50 年,他是政治人物;後 50 年,他潛心於研究中國文化,著述甚豐,著作等身,再度引起華人學術界重視。但他對中華文化的摯愛以及期盼中華文化複興的殷切情懷,卻是當今海峽兩岸中國人共同的心聲。

有評論認為:“陳立夫眾多著述留給人類最有價值的東西,也許是他對西方文明負麵的嚴厲批判。他在西方資本主義頭號強國美國前後生活了 20 年,他對這個金元帝國可謂知根知底,他認為所謂美國模式決不可以成為世界的樣板。他對資本和商人統治這個世界感到憂心如焚。在追求最大利潤的驅使下,資本和商人是絕對不會考慮我們這個小小地球的承受能力的,無限的發展,為發展而發展,將把人類帶向災難的深淵。陳立夫呼籲人類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生存智慧,回歸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這種“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不僅體現在陳立夫的學術思想中,而且在他對人生、對健康養生的態度上,也無不閃現著崇仰自然、順應命運的智慧之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