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加散記
呂孟申 呂涓漪
(二十二) 德是立身立國之本
金融海嘯漫卷全球,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幸免,旅居加國,不斷傳來消息,中國亦深受其害,經濟下滑,民心浮動。心憂華夏,夜不能寐,思緒萬千。為什麽我們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們対這方土地愛的深沉......
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曆史,曆經磨難而不衰,久遭禍亂而不亡,探究其根本,皆源於博大精深綿延不絕的中華傳統文化傳承所分不開,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早已融入炎黃子孫的血脈和魂魄之中,她像一麵高高飄揚的旗幟,召喚中華兒女繼往開來,萬眾一心,高歌猛進。
在浩瀚無涯的傳統文化中,“德”乃是中華文化的集大成之本,它不僅是文化傳承的根脈,而且是炎黃子孫賴以生存繁衍不息的精神支柱,更是立身立國之本,萬福之源。
甲骨文“德”字則表示用眼睛直視前望。由形會意,表示目不斜視,雙腳不偏離道路,直達目標,在西周金文中,“德”字在直下又添加了心的象形,強調了不僅要按目光直視,走通行大路的準則去行,而且必須用心去想。這就是周人對“德”的發展,從而使“德”的字麵中含有正直、公開、以及去行、去想四層含義,《易乾卦》曰:“君子進德修業”。
現代漢語中,則有“感恩戴德”,“德被四海”等, “德”也是一個人或社會好的內在的品格和價值觀。
老子說:“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德”指內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於人倫,則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認為“德”包括忠、孝、仁義、溫良、恭敬,謙讓等。
在作為西周文化的重要內涵的“禮樂文明”中,“德”是核心。“德”歸納為“勤樸古健、果義敢為、居安思危,善始善終”。孔子當年之所以念念不忘“克己複禮”,就是因為“德”核心的西周文化是儒家思想最為推崇的道德標準,而“厚德載物”仍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精神遺產,是我們構造平安、和諧社會的準繩。
周人確立了以“德”為先的價值原則。敬天、保民、明德、慎罰是周人的基本精神信仰。周人認為,“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德”是和“天”聯係在一起的。個人,家族,國家有德,便能得到上天的垂顧。周人認為,殷之所以滅亡,是因為無“德”。《周易.係辭》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德”是涵蓋了誠信,仁義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範疇。
“德”的價值原則,被孔子發展為:“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的王道原則;被孟子發展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原則;被《禮記.大學》發展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 在止於至善”的道德綱領。“德”
成為中國倫理的核心概念,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
“德”的外化即為禮,在心為“德”,發之於心而表現為行為即為“禮”,周禮的誕生為中國成功地建設文明社會奠定了基石,為文明社會道德,政治秩序和倫理生活方式作了最好的詮釋。
由德而生發的基本價值觀得到展開,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形成儒道法等各種流派,道德理論思想融合而成博大精深,係統完備的中國傳統文化,仁愛孝悌、精忠愛國、勤儉誠信,見利思義、謙和好禮等,這些美德成為中華民族性格的一部分,而世代相傳,在今天依然發出絢爛奪目的時代光彩。
道家則以為所謂天地萬物之自然為“道”,而各種事物所得之自然為“德”。對人而言,便是品德。把“德”稱作是實行某種原則,有所得於心。
“德”和“道”相對應,組成道教教義的核心。“道德經”中有“德”字四十一處,第五十一章稱“道生之,德育之,物行之,事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莊子》的《天地篇》說道:“通於天地者,德也 ;行於萬物者,道也”。並稱:“行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行存生,立德明道,非至德者邪” ?
對一個人而言 ,德是立身之本,沒有德便不是一個健全的人;德是一個人獨特的風格,由內在的涵養,到外在風範的卓然不群,始終表現著獨特的善,就是美德。真正的有德之人,是無私的,無我的,他是為而不有,善而不居,心力是堅強的,包容是無限的。
自古以來,有道德的人,都不會為金錢名利所動,恪守職分,修德向善,不僅可以戒除各種私欲貪念,保持清淨的心境,而且能夠使福報久遠。有德之人,“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乘德而處,萬物不能害其貞”;“利居眾後,責在人先”;“深藏若虛,盛德若愚”。
一個人發自內心的幸福與快樂的時候,通常不是得到物質財富的時候,而是在精神上超脫一切物質的束縛與煩惱的時候,或能抑製自己的情欲,而不被其奴役的時候;人的幸福與物質財富不成正比;有錢並不代表內心的幸福與滿足,沒有德作為生命的支柱與依托,錢越多,心靈越空虛,有錢無德的日子也不好過。金錢在給人帶來短暫快樂之後,也給人帶來無盡的是非與煩惱,有時隻會加速毀滅與衰亡。
人世間的大善莫過於修德,有德之人,上天必將賜福於他。能保持心性善良,品德高尚的人,不容易生病,也不容易受到天災人禍的侵害,德是萬福之源。而德性不好的人,即使長服靈丹妙藥,日夜燒香拜佛,也無法延長壽命。自古以來,道德一體,修道就是修德,修德就是修道。
對於一個國家而言,能否實現國富民強、呈現路不拾遺、門不閉戶、民風淳正、百姓安居樂業,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一個重要標誌就是以德治國,實行仁政,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曾說:“為政以德,譬若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舍此,靠“暴政”,“苛政”,“強權”是不能長久,而且也是不得人心的。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是亙古不變的法則。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國家都要有德,德是立身立國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