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加散記
呂孟申 呂涓漪
(二十) 感悟人生
加拿大的冬季寒冷而且漫長,旅居加國的日子,正好可以讀讀書寫寫文章,將所思所想所見所聞記錄下來,一則聊以自慰,二則寫出來供大家評閱,亦算為社會盡一份力啊。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每個人從出生開始,隨著時間的流失,會一天天走向歸宿 ;生老病死誰也無法逃得過。人生百年,最多不過三萬六千日,從生命的起點走向終點,每一寸光陰我們都無法挽留,任何人也不會改變。
所以,我們從懂事的那天起,就應當以自己的睿智,去籌劃、謀略一生。那怕前去的路坎坷艱難,我們也要勇敢大膽地而且永遠微笑著,用腳把它踏出來,因為曆史是人寫出來的。
有太多太多的人不知道人活著為了什麽?因而糊裏糊塗的糟蹋了大好人生,而且也不隻是與草木同朽而已,甚至用自己的錯誤釀造著人生的苦汁,既害己又害人,在生活的曆程中呈現出太多的黯淡、淒苦、無奈,當然更不曉得何以為人,怎樣度過生命的每一天,因而偏離了人生的方向。
時代在發展,人類在進化,隨著物質文明的繁盛,人的欲望也隨之膨脹無法抑製。大多數人都趨向功利主義,追求生活享受,但物質的滿足,何嚐能填滿空虛的心靈?有些人恣意追求歡樂,但歡樂過後接踵而來的是更多的空虛;有的人整天找刺激,而所得到的卻是更多的寂寞;也有人不擇手段,投機鑽營去創造所謂的人生輝煌,殊不知繁華過後乃是淒涼,在這相對糾纏清醒與麻木中往往使人迷失自我,背離人生的使命。
人生的使命是神聖的;不管你生活在東方還是西方,也不管你境遇是低穀還是巔峰,隻要是活著的人都要經過一段由痛苦而覺醒,由陶冶而淨化的過程,才能擺脫那無常的幻滅,把握到生命的真實永恒。也唯有時時處處不斷修身養性,(起碼做到無罪一身輕),才能保持內心的安詳,心靈的和諧,進而廓除生命的陰暗麵,達到光明的圓滿,這才是人生真正的使命。否則,就沒有辦法得到光明、喜悅、安詳的心態。人生一輩子,生命或長或短,不管生在太平盛世,還是戰亂動蕩年代,都應自覺肩負起應盡的使命,不管你智商高低,境況如何,隻要一息尚存,就要明明白白的活著,對得起自己,對得起社會,才不枉生而為人。
隻有不斷地修身養性,才能去除心中殘餘的雜質,完成生命的進化,也隻有生命進化後,才能證明生命的永恒,擺脫一切煩惱的糾纏,煎熬與無奈。如果我們在有限的生命裏,始終堅持做到誠、敬、信、行,就會實現圓滿人生。
誠:不但是構成中國人文精神的物質,也是中國倫理哲學的標誌。當你的真理智,達到止於
至善的境界時,同時也把你的整個生命的真情感,投入這真理之中,而反映為死守至善之道的堅決意誌,成為純一不雜的誠。能誠就能擇善固執,抉擇真理,以到達不疑之地,到達不疑之地,才能斷惑,斷惑才能證明宇宙的真實。
敬:不隨便,不散漫,不鬆懈,不放逸,嚴肅, 規矩,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敬畏聖賢,身體力行,
信:信有智信與迷信之分,迷信是一種私我欲望的功利心理為出發點,執幻為真,自我安慰。真正的智信是到達不疑之地然後再信,所以信必須是倚智慧抉擇的正信,然後,堅定不移地作為行為的指針,才能獲得成功。
行:解行相應,能夠理解多少,就應該做到多少,如果光理解而不去做到,那就是知而不行,等於不知。王陽明提倡知行合一,說明一切進化都顯現在“行”。如果求知而離開實踐,就隻不過是一種空疏的道理,既不能在生命中發酵,也不可能變化氣質,更談不上完成人格化的熔鑄了。
在實現圓滿人生的過程中,還應該不斷掙脫名利食色的束縛和驅役。
名:有了虛假的自我意識,必然就有虛榮心的萌生,而挖空心思沽名釣譽,或欺詐造假,或追逐虛名自欺欺人。
利:就是自我我欲的占有欲,和自我保有的得失心。一切以滿足個人的享樂為目標和動力,不惜違背道德和良知,掠取社會財富為己有。
食:一日三餐,不僅在於裹腹,而且還要挑精揀肥,奢靡浪費,吃香喝辣成為人生最大樂趣。
色:當今時代婚外戀,一夜情成為一種社會病態,隻圖一時愉悅快樂苟且偷歡色膽包天,既害人又害己造成家庭不和敗壞社會風氣。
如果一個人腦子裏裝得都是名利食色,那心靈就會被這些無明的妄想熏黑,越熏越黑不可自拔。
要做一個品行高尚的人,一個有利於社會的人;
首先必須做一個解脫者,不為形役。
孫中山曾說:“人者心之器”。肉體隻不過是心靈的容器而已,我們要能夠用心控製主宰肉體,才不會辦錯事,行事有矩,而不逾越。
其次,不為物牽。
莊子曰:“至人用心若鏡”。 麵對一切理,事,物都清清楚楚地鑒知,,淡然麵對,從容不迫。物,範圍很廣,用二分法來說,心以外的客觀體統統屬物。也就是若你能把持住心,不被周圍的幻象浮光掠影所牽引,操縱,糾纏,就能像古人所說的八風不動。一切得失,利衰,毀譽來了,心不動搖,自然就能不為物牽了。
一個人隻要捫心而安,仰俯無愧,應該就可以堅持生活的意義和生命價值。
再者,不為情囿。
情有正、有負、有大、有小、有凡、有聖,情是人類共同的道德根源。
正的情是愛,是犧牲,奉獻與和諧。
負的情是仇恨,鬥爭與毀滅。
如果人類沒有情,同時也就沒有了道德,信賴和共存的基礎,說某人無情無義等於說他不是人。倘若人不愛父母怎能算孝?不愛子女怎能是慈,不愛國家,不盡做國民的責任和義務顯然就是不忠,背棄朋友豈是義?不愛自己的聲譽就喪失了信。一切道德的生成,都是從一個情字萌芽,茁壯的。
擴情於家族,可以齊家,擴情於邦國,可以治國;擴情於萬類,即是“能仁”。
如果缺少無私,無我的熱情,情感冷漠,意誌消沉,就一事無成。
不為情囿,也就是說,不要局限於兒女私情,對眾生一樣同情憐憫憂樂牽心。我們要把一顆情愛,仁慈的心廣施於人而不求回報,繼而,再把我們的情感擴大,包羅萬生萬物,才是一個智者應具備的風骨。
歲月無情,人間有愛,雖然天災病毒戰火奪去無數生靈,幸存者依然快樂地活下去,盡管每一天都有悲劇發生,但每一天都有喜劇上演,循環往複生生不息,這就是人生。
對完美的追求過程,是人生最美妙的一種實踐,人生如果把真誠都留在過程之中,那麽,人生才可以更接近完美。
試看當今金融海嘯席卷全球,生活在地球各個角落的人都憂心忡忡,每個人的心都蒙上揮之不去的陰影。究其根源,現在的社會是經濟決定一切的社會,經濟社會支配人們思想的是功利主義,在功利主義人格化的弊病下,有的人是要錢不要命,有的人是要錢不要良心,隻要有錢可得,無不趨之若騖,如貪汙腐敗,權錢交易,走私販毒,弄虛作假,製售假冒偽劣產品,讓許多人活不下去,不少急功近利的人,隻顧今天,不管明天,隻求近利,不管遠害,既然不在意,不關注,不珍惜,不希求一個更能心安,更好的明天,於是他也就沒有明天了。
物質生活越提升,思想人格越墮落,欲望越來越高,品德越來越低的社會現實令人心寒,加強道德修養,實現人生自我價值,造福社會這才是社會發展的根本驅動力。
不努力的人不會成功,不付出的人不能獲得,不耕耘的人沒有收獲,要想獲得必先付出,這是宇宙的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