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為何對軍銜製立而又廢? 早在1939年和1946年,人民解放軍就曾兩次醞釀實行軍銜製,由於曆史的原因,未能實施。建國前夕的1948年,又開始醞釀關於軍隊內部的等級和軍銜製的問題。
共和國建立之處,百廢待興。中央軍委為加強人民解放軍的正規化、現代化建設,把實行軍銜製的問題重新提上了議事日程。
1950年7月4日,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兼總幹部管理部部長羅榮桓在軍委部長會議的發言中,提起軍銜、獎勵問題,擬在總幹部管理部的編製裏增設軍銜獎勵處。1952年11月26日,羅榮桓代表總幹部管理部向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呈送了關於實行軍銜製度準備工作的報告。
總攬全局的毛澤東非常重視這件事。因為他很明白,人民解放軍軍兵種發展很快,短短兩年多,空軍、海軍和裝甲兵、防化兵等新的軍兵種迅速建立和發展起來,初步建成了一支軍兵種齊全的諸軍兵種合成部隊。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解放軍已有多軍兵種協同作戰的作戰形式,尤其是與朝鮮人民軍的協同作戰。但中國人民誌願軍無軍銜,朝鮮人民軍有軍銜,在確定指揮關係和協同作戰上帶來許多不便。因此,實行軍銜製,不僅已是解放軍從低級向高級階段發展的重要內容,而且是現代戰爭對軍隊協同作戰的迫切要求。
基於這個認識,毛澤東果斷拍板,讓很快開始軍銜製的籌備工作。1953年初,中央軍委發出《關於實施軍銜製度準備工作的指示》,準備於當年7月份在全軍實行軍銜製度與薪金製度,並起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解放軍軍銜條例(草案)》。由於各種原因,這個條例未能實行。同年9月上旬,彭德懷再次向毛澤東提出實行軍銜製的必要性。1953年底召開的黨的軍事係統高級幹部會議明確提出要實行軍銜製、幹部薪金製和
義務兵役製三大製度,加強軍隊的正規化、現代化建設。
經過一係列緊張而艱辛的籌備工作後,1955年1月23日,中央軍委發出《關於評定軍銜工作的指示》和《關於頒發勳章獎章工作的指示》。1月28日,總政治部印發《關於實施軍官服役條例,實行軍銜製度的宣傳要點》。2月8日,包括軍官軍銜製有關內容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經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由毛澤東批準頒布實施。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規定:“軍官軍銜等級正式設為4等14級,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軍銜是軍官終身的光榮稱號,非因犯罪經法院判決,不得剝奪。”因此,解放軍實行的軍銜製度,屬於永久軍銜性質。永久軍銜的特點是,將軍官的榮譽稱號、待遇、等級和職務因素融為一體,使其兼有調
整部隊指揮關係和調整個人利益關係的兩種功能。
1955年9月27日,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22次會議,通過了《關於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的決議》。當日下午5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授銜典禮在中南海懷仁堂隆重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親自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的命令狀,分別授予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等10人。同日,國務院隆重舉行了授予解放軍將官軍銜的典禮儀式。周恩來總理
分別把大將、上將、中將、少將軍銜的命令狀,授予粟裕等在京將官。次日,國防部舉行授予校官的典禮,彭德懷部長授予在京部分校官軍銜。之後,賀龍、聶榮臻、葉劍英等元帥及其他高級將領分別代表國務院和國防部,在解放軍各軍兵種和各軍區相繼舉行的授銜典禮上,授予這些單位的將官、校官和尉官軍銜。同時,各部隊還舉行了授予士兵軍銜的典禮。由於毛澤東拒領大元帥軍銜,所以這一最高軍銜成了虛設。
中國人民解放軍自1955年10月1日起,開始佩帶軍銜肩章、軍兵種和勤務符號,並按新的服裝製式著裝。
1955年授銜時,全軍共有60餘萬名幹部獲得了準尉(為安排十幾萬副排職幹部而暫設的一級軍銜)以上軍銜。其中元帥10人,大將10人,上將55人(1956年和1958年又各補授1名),中將175人(1956年和1958年又各補授1名),少將802人(1956年和1958年又各授4名,1961年至1964年由大校晉升少將533名)。
但短短幾年後,情況就發生變化了。由於時代的局限,受“左”的思想的影響,當時不少人對軍銜製度存在著偏見,認為軍銜製是教條主義或是資產階級的東西,不符合我軍的實際。再加上軍銜製度本身還存在著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從上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取消軍銜製度的呼聲就越來越高了。
1964年夏,為了保持我軍艱苦樸素的光榮傳統,增強軍隊和地方的團結,軍委考慮減低軍隊幹部的薪金,中央軍委常委開了會,擬出了軍隊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的減薪方案。主持軍委日常工作的賀龍元帥和總參謀長羅瑞卿大將到北戴河向毛主席報告這個事。毛主席聽了匯報,把手一揮說:“減!”賀龍同誌又請示說:是不是把軍銜牌牌一起取消算了?毛主席立即表示同意:取消,這個牌牌我早就想把它搞掉了。在這
以前,毛主席不止一次說過:我看到那個牌牌,就不舒服。過去沒有牌牌打勝仗,現在有了牌牌我看要打敗仗了。
毛澤東為什麽這麽堅決地要取消軍銜製?劉繼興分析後認為,其原因恐怕不外乎這麽兩點。
一是當時我們國家剛剛經曆了三年困難時期(從1959年至1961年期間由於大躍進運動以及犧牲農業發展工業的政策所導致的全國性的糧食短缺和饑荒),綜合國力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全國人都在勒緊褲帶過日子,軍隊中的幹部繼續享受軍銜製所規定的諸多好處(如高工資等),在十分注重公平的毛澤東看來,是極其不合理的。
二是毛澤東從長期的鬥爭實踐中總結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一支好的軍隊軍隊永遠離不開官兵平等的艱苦奮鬥精神,有等級差別後隻能影響整體戰鬥力。
1964年11月,中央軍委辦公廳發出《征求<關於取消軍銜製度的意見>的通知》稱:軍委辦公會議已討論同意軍銜薪金改革小組提出的《關於取消軍銜製度的意見》。《意見》認為軍銜製度存在許多不利因素,建議取消。其具體的理由是:“我軍的軍銜製度,是照搬蘇聯和其他國家的。過去沒有這種製度,也一樣打勝仗。實踐證明,這種製度不符合我軍的優良傳統,它是一種資產階級法權,等級表麵化,助長了個人名位思想和等級觀念。不利於我軍的革命化建設,不利於同誌之間、上下級之間和軍民之間的團結。同時增加了各級黨委和政治機關不少繁瑣事務。”
1965年5月1日,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九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取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銜製度的決定》。
從此開始,人民解放軍進入了長達20餘年的“無銜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左”的思想影響不斷清除,隨著建設現代化正規化革命軍隊目標和任務的提出,以及與外軍交往等方麵的需要,重新實行軍銜製度的問題被提上了日程。1980年3月12日,鄧小平同誌在軍委擴大會議上明確提出,軍隊還是要搞軍銜製。搞不搞軍銜製,也是組織路線問題。根據鄧小平同誌的指示,1982年初,中央軍委常務會議正式作出“恢複軍銜製”的決定。1987年12月30日,中央軍委決定,1988年國慶節前實行新的軍銜製。1988年7月1日,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1988年9月14日,中央軍委在北京舉行授予上將軍官軍銜儀式,洪學智等17人被授予上將軍銜,揭開了新軍銜製授銜的序幕。10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式實施新的軍銜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