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琵琶協奏曲曲目初探(18):何占豪、陳鋼的《梁山伯與祝英台》(1988 或之前)

(2025-07-28 14:02:00) 下一個
琵琶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是根據1959年的同名小提琴協奏曲改編的,原作何占豪、陳鋼;改編何占豪。據百度百科的“何占豪”條目所述,這部協奏曲改編的時間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但未說明具體年代,這裏是根據目前找到的最早音頻(唱片)的年代,記作“1988年或之前”。
 
 
何占豪,作曲家,1933年生於浙江諸暨,1950年考入浙江省文工團,1952年加入浙江省越劇團樂隊,任揚琴、月琴演奏員,開始學習小提琴,1957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小提琴專業,後轉入作曲係,畢業後留校任教。1959年與陳鋼合作創作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其主要作品還有有弦樂四重奏《烈士日記》、交響詩 《龍華塔》等。現任上海音樂學院教授。
 
 
陳鋼,作曲家,1935年生於上海,早年隨其父親陳歌辛和匈牙利鋼琴家瓦拉學習作曲和鋼琴,1955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1959年與何占豪合作創作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在七十年代有編曲的小提琴曲“苗嶺的早晨”、“金色的爐台”、“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幹”,此外還有交響詩,大合唱和室內樂合奏等多種體裁的作品。現任上海音樂學院教授。
 
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以梁祝的民間傳說為題材,以越劇的曲調為旋律素材,借鑒西方單樂章奏鳴曲式,包括呈示部“草橋結拜”,展開部“英台抗婚”和再現部“墳前化蝶”。琵琶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是在同名小提琴協奏曲的基礎上移植給琵琶的,有西方管弦樂隊和中國樂隊協奏的兩個版本。西方管弦樂隊的版本保留了原小提琴協奏曲結構、旋律和樂隊部分,隻是把獨奏樂器從小提琴換成琵琶。
 
下麵的音頻取自1988年威聲音像出版公司發行的唱片《梁祝 - 琵琶協奏曲》,由何樹鳳獨奏,中國廣播交響樂團協奏,袁方指揮。這是目前在互聯網上找到的作品最早的版本。全曲時長約28分鍾。 
 
何樹鳳,琵琶演奏家,1955年生於上海,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多次在國內比賽獲獎,曾到40多個國家訪問演出,並著有《琵琶演奏藝術》一書,現居M國洛杉磯。
 
 
 
琵琶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另一版本是中國樂隊協奏的。全曲仍然保持了原小提琴協奏曲的結構及旋律,隻是把獨奏樂器換成琵琶,並把樂隊改成為中國樂隊重新配器。
 
下麵的視頻是2014年在香港的荃灣大會堂演奏廳,由潘娥青與新聲國樂團合作演出,邱少彬指揮的。全曲時長約26分鍾。
 
潘娥青,琵琶演奏家,國家一級演奏員,1952年出生於上海,六歲起隨其兄潘亞伯學琵琶,1978年考入中國電影樂團,多次在國內比賽獲獎,並多次出國演出。
 
 
 


 
主要參考文獻:
 
新葩網:何占豪
https://www.sin80.com/artist/he-zhanhao 
 
新葩網:陳鋼
https://www.sin80.com/artist/chen-gang
 
百度百科:何樹鳳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D%95%E6%A0%91%E5%87%A4/5374294 
 
公眾號琵琶名家之潘嫦青與潘娥青:你一定沒有聽過這樣的梁祝!來自潘娥青老師的演奏
https://mp.weixin.qq.com/s/ddFSIFgWb0VWCZR4elo4uQ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