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犇的博客

音樂欣賞, 往事回顧
個人資料
正文

著名交響曲:勃拉姆斯的《F大調第三交響曲》(1883)

(2019-12-09 13:59:24) 下一個

勃拉姆斯的《F大調第三交響曲》,以下簡稱“勃拉姆斯第三”,是1883年夏天創作的,同年12月在維也納首演。那年作曲家五十歲,是創作第二交響曲近六年以後。

“勃拉姆斯第三”全曲由以下四個樂章組成:

I:活潑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F大調;

II:行板(Andante),C大調;

III:稍快的小快板(Poco allegretto),c小調;

IV:快板 – 近似如歌的行板(Allegro — Un poco sostenuto),f小調 - F大調。

曲用時約30到40分鍾左右,是勃拉姆斯四部交響曲中篇幅最短的一部。

“勃拉姆斯第三”的樂隊包括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大管各兩支,低音大管一支,圓號四支,小號兩支,長號三支,加定音鼓和弦樂。

對“勃拉姆斯第三”,當時著名的音樂學家漢斯立克評論說“許多音樂愛好者會喜歡第一交響曲的巨大力量;其他音樂愛好者則喜歡第二交響曲的無懈可擊的魅力,但是第三交響曲使我感到藝術上最接近完美。”("Many music lovers will prefer the titanic force of the First Symphony; others, the untroubled charm of the Second, but the Third strikes me as being artistically the most nearly perfect."  見英文維基百科的相關條目。)

這部作品的首演指揮漢斯·裏希特(Hans Richter)稱之為勃拉姆斯的“英雄交響曲”。然而如果對照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勃拉姆斯第三”有著明顯的不同。因為前者是貝多芬自己命名為“英雄交響曲——為紀念一位偉人而作”,並表現英雄堅毅的性格,豪邁的氣概與頑強的鬥爭;而後者,即“勃拉姆斯第三”,在我聽起來,似乎並沒有多少對偉人式的英雄的塑造,而是更多地表達了作曲家個人在生活的中一些情緒和感受,包括孤獨和幻想,抗爭和喜悅,等等,並且都是比較深沉的。

全曲在音樂上可圈可點之處很多,比如第三樂章,勃拉姆斯沒有用貝多芬等作曲家多用的諧謔曲,而是用了比較抒情的三部曲式,其主題先由大提琴奏出,再現時由圓號主奏,旋律優美動人,情緒憂鬱而深沉。再如第四樂章,不是像貝多芬那樣多用第四樂章表現鬥爭的結局,勝利的歡慶等,而是仍然充滿矛盾和戲劇性,最後仿佛是雨過天晴,音樂放緩,變弱,收束在緩慢的弱奏上。作為交響曲的結尾,這是比較新穎的。

下麵是 “勃拉姆斯第三”的一個音像,由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奏(約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

Brahms, Symphony Nr 3 F Dur op 90 Leonard Bernstein, Wiener Philharmonik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L0MqnAoEJM

 

下麵是“勃拉姆斯第三”的一個音頻版本:由卡爾 伯姆(Karl Bohm)於1975年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奏:

?ブラームス:交響曲第3番へ長調 Op.90 / カール?ベーム指揮ウィーン?フィルハーモニー管弦楽団 1975年6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JvNIpFwn5w&list=RD4JvNIpFwn5w&start_radio=1

 

還有多種版本的勃拉姆斯四部交響曲全集的唱片或錄像。下麵是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樂團演奏勃拉姆斯交響曲全集的音頻(年代不詳):

Brahms, Complete Symphonie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TkQ6imtnCA&t=2270s&ab_channel=ArieMolendijk

 

關於這部交響曲的更多概況,英文見維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ymphony_No._3_(Brahms)

中文見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B%83%E6%8B%89%E5%A7%86%E6%96%AF%E7%AC%AC%E4%B8%89%E4%BA%A4%E5%93%8D%E6%9B%B2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