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2)
2010 (28)
2015 (3)
2017 (51)
2019 (49)
2024 (1)
1850年,舒曼移居德國北部萊茵河畔的杜塞爾多夫,並於同年創作了《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以下簡稱“舒曼第三”。作品於1851年由舒曼本人指揮在杜塞爾多夫首演。
“舒曼第三”有一個別名“萊茵”,雖然這個名字看來是後人所加,但還是有一定原因。因為首先,這部交響曲是舒曼與妻子克拉拉在萊茵河流域旅行獲得靈感後創作的;再有,樂曲的第二樂章最初曾有副標題“萊茵的早晨”。其它幾個樂章雖然不曾有副標題,但人們相信是和萊茵河兩岸的景象有緊密聯係。
“舒曼第三”由以下五個樂章組成:
I.生動活潑的(Lebhaft),C大調;
II.諧謔曲,非常平穩的(Scherzo: Sehr mäßig),C大調,3/4拍;
III.不快的速度(Nicht schnell),降A大調,4/4拍;
IV.莊重的(Feierlich),降e小調,4/4拍;
V.生動活潑的(Lebhaft),降E大調。
全曲用時約31分鍾左右。
“舒曼第三”的樂隊包括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大管,小號各兩支,圓號四支,長號三支,加定音鼓和弦樂。
這部交響曲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她打破了古典交響曲四個樂章的規範,有五個樂章。五個樂章的交響曲並不多,我們前麵欣賞過貝多芬的第六“田園”,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都有五個樂章。這是浪漫主義時期,一些交響曲不再遵循古典交響曲四個樂章的規範的一種結果。
盡管“舒曼第三”的別名“萊茵”是後人所加,但通過一些相關的史料以及對作品本的分析,一般認為:作品的第一樂章表現了在新的環境(萊茵河畔)作曲家愉快的心情;第二樂章表現萊茵河的晨景(曾有副標題“萊茵的早晨”);第三樂章情緒典雅徐緩,有觸景生情的意境;第四樂章樂隊在一些地方模仿管風琴的音色,莊嚴宏偉,據信是對科隆大教堂的讚美;第五樂章熱烈歡快,表現當地節日喜慶喧鬧的情景。
下麵是“舒曼第三”的一個音像,由德國波蘭裔指揮家馬雷克·亞諾夫斯基(Marek Janowski)於2016年指揮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hr-Sinfonieorchester – Frankfurt Radio Symphony)演奏:
Schumann: 3. Sinfonie (»Rheinische«) ? hr-Sinfonieorchester ? Marek Janowsk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lRdCGIp-rg
下麵是“舒曼第三”的另一個比較早期的音像,由意大利指揮家卡爾多 穆蒂(Riccardo Muti)於1994年指揮柏林愛樂樂團演奏:
Schumann: Symphony No.3 "Rhenish" / Riccardo Muti (199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8cIVO8KmcU&ab_channel=B%C3%BClow18300108
還有多種版本的舒曼四部交響曲全集的唱片或錄像。下麵是伯恩斯坦於1960年指揮紐約愛樂樂團演奏舒曼交響曲全集的音頻:
R.Schumann Complete Symphonies [ L.Bernstein New-York-PO ] (196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fMO227wrN4&ab_channel=BATACHANDESU
關於這部交響曲的更多概況,英文見維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ymphony_No._3_(Schumann)
中文見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