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遼茲(Louis-Hector Berlioz,1803 - 1869)是一位極富創新精神的作曲家。如果說前麵欣賞過的舒伯特屬於比較早期的浪漫派,那麽柏遼茲則是相當成熟的浪漫派。請注意:這裏“比較早期的”和“相當成熟的”都是根據作曲家的創作風格,沒有高低之分。
在貝多芬去世後僅三年,1830年,柏遼茲就完成了一部非常新穎的交響曲《幻想交響曲》,並於同年在巴黎首演。如果說貝多芬的《第六交響曲“田園”》是標題交響曲的先驅,那麽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則是一部典型的,羽翼豐滿的標題交響曲。
標題交響曲屬“標題音樂”(program music),欣賞者可以根據作品各樂章的標題和文字說明,去欣賞作品的各部分的音樂,並聽出文字說明的內容及意境。盡管欣賞者怎樣欣賞是自己的選擇,至少作曲家是按照這樣的思路去創作,去表現的。
這部作品的全名是《幻想交響曲:一個藝術家的生活片斷,分五個部分》(Symphonie fantastique: Épisode de la vie d'un artiste ... en cinq parties),以下簡稱“幻想交響曲”。它用浪漫主義幻想的形象體現作曲家本人戀愛的體驗, 帶有自傳性。柏遼茲曾詳細敘述了樂曲內容:
“一個過分敏感並具有豐富想象力的青年音樂家,因為失戀,在絕望中吞服鴉片自殺,由於劑量不足以致死,陷入極為奇異的幻想的昏睡之中。在失常的腦海裏,他的知覺,情感,記憶都變成了音樂思維和形象。他所愛的女人本身對他而言也變成了曲調,仿佛是個執拗的念頭,在各處都遇到並聽見它。”
這段文字中所說的“他所愛的女人本身對他而言也變成了曲調”,就是貫穿整部作品的“固定樂思”(e idée fixe,即簡短的音樂主題)。她在第一樂章中出現,是窈窕淑女的形象;而在後麵的樂章中多次重現時,卻隨故事情節而變化,從而帶有不同的性格和“麵目”。
下麵是“幻想交響曲”全曲五個樂章的標題和文字說明,原文出自作曲家本人:
I:夢幻與熱情(Rêveries – Passions),c小調-C大調;
“作者想象一位深受被某著名作家稱為茫然的激情折磨的年輕音樂家,第一次看到一位集幻想中所有魅力於一身的完美女性形象,並瘋狂地愛上了她。奇怪的是,藝術家所摯愛的這位女性形象每次進入他的腦海中時都伴隨著一段樂思,他感受到其中帶有某種激情的特性,但賦予其高貴而羞怯的氣質。”
II:舞會(Un bal),A大調;
“這位藝術家在一個熱鬧非凡的舞會上,自己處於對美好景象的平靜沉思之中。但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鄉村,在任何地方, 那個摯愛的形象都縈繞於心中,讓他的精神陷入困惑。”
III:田野景色(Scène aux champs),F 大調;
“在一個鄉村的夜晚,藝術家聽到兩個牧羊人隔空用笛聲對答。這首牧歌二重唱和微風輕撫樹葉的瑟瑟聲, 此情此景,加之他近來心中湧現的希望,這些都促使他內心恢複一種反常的平靜以及更加歡愉的心境。他孤獨地思索著,希望能夠馬上不再孤單一人……但如果她背叛了他會怎麽樣!……希望、恐懼、歡樂與期盼,被這些陰鬱的征兆所擾亂,構成了這個柔板的主題。臨近結尾,一個牧羊人的笛聲依舊,但遠方的另一人卻沒有應答。遠處的雷聲……孤獨……寂靜……”
IV:赴刑進行曲(Marche au supplice),g小調;
“在確信自己的愛意被無視後,藝術家用鴉片麻醉了自己。麻醉的劑量雖不足以致死,但使他陷入沉睡之中,並伴隨著強烈的幻覺。他夢見自己殺死了自己的愛人,被判刑,押向斷頭台見證自己的處決。赴刑的隊列行進著,進行曲的音樂時而陰沉激烈,時而莊嚴輝煌,沉重的步伐聲,隨即爆發出最強音。在進行曲的尾聲,固定樂思的前四小節重現,對愛人的最後念想被致命的死亡一擊打斷。”
V:妖魔夜宴之夢(Songe d'une nuit du sabbat),C大調。
“他看見在女巫的安息日,身處於各種幻影、巫師、妖魔的可怕集會之中,它們聚集於此參加他的葬禮。詭異的聲響、呻吟、狂笑;遙遠的呼喊聲此起彼伏。代表著他的愛人的旋律再次出現,但這次失去了原本高貴而羞怯的特質。現在隻不過是一段粗俗的舞曲,平凡而顯得荒誕:正是她來到了安息日……歡呼聲迎接她的到來……她加入惡魔般的狂歡……喪鍾響起,對《震怒之日》的滑稽模仿,女巫的舞蹈。《震怒之日》的音樂和女巫的舞蹈結合。”
全曲用時約51-55分鍾左右。
“幻想交響曲”的樂隊編製比古典樂派時期的樂隊明顯增大,包括短笛一支(由長笛演奏者之一兼任),長笛,雙簧管,單簧管,短號(cornet),小號(trumpet),指孔大號(ophicleide)各兩支,英國管一支(由雙簧管演奏者之一兼任),長號三支,大管,圓號各四支,定音鼓四架,軍鼓,大鼓各一麵,鑔,兩支(定音)鍾(現代演奏多用鍾琴),豎琴兩架,以及其它弦樂,柏遼茲曾指出至少要有15把第一小提琴,15把第二小提琴,10把中提琴,11把大提琴,和9把低音提琴。
柏遼茲是管弦樂法大師,這樣大編製的樂隊是為作品表達其內容的需要。配器中有很多新穎傑出之處,例如把豎琴,英國管,大號等樂器用在交響曲的樂隊中在當時都是很新穎的,假如不是最早的。
前麵提到的“固定樂思”的運用及其在後麵樂章的多次變化出現,這種手法在交響曲的寫作中,是比較新穎的。貝多芬的《c小調第五交響曲》中也有類似的手法,即所謂“命運敲門”的動機在後麵的變化出現,但並沒有給這種手法一個明確的名字。柏遼茲的“固定樂思”的運用對後世作曲家有明顯的影響,特別是李斯特的“主題變形”(thematic transformation)的手法;此外,聖桑,弗蘭克交響曲中的所謂“循環曲式”(cyclic form)也與此一脈相承,盡管“主題變形”和“循環曲式”還不完全相同。這些我們以後都會欣賞到。
“幻想交響曲”可圈可點之處還有很多:例如對圓舞曲的運用,在以往的交響曲中是很少見的,但很恰當地表現了“舞會”的氛圍;再如第五樂章用新穎的配器表現群魔亂舞的形象等,都很成功。總之,“幻想交響曲”不僅是標題交響曲的經典,也是全部交響曲曆史上非常獨特,非常優秀的名作。
下麵是“幻想交響曲”的一個音像,由荷蘭著名指揮家海丁克(Bernard Haitink)於1989年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Amsterdam)演奏:
Berlioz - Symphonie Fantastique (Haitink, Concertgebouw) FULL VIDE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aT8tHc-JYQ&ab_channel=AmadeusRadio
下麵是“幻想交響曲”音像的另一個較早期的版本,由伯恩斯坦指揮法國國家管弦樂團(Orchestre National de France)演奏,年代應是八十年代後期。這個版本雖然較老,但伯恩斯坦指揮很富有激情,又是法國樂隊演奏法國作曲家的作品:
Berlioz: Symphonie Fantastique, Leonard Bernstein, Orchestre National de Franc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QXtC6B3CKQ&ab_channel=NigelSimeone
下麵是“幻想交響曲”的一個音頻版本:由阿巴多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演奏:
Berlioz - Symphony fantastique, Op 14 – Abbad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CuKg6Dgc6I&ab_channel=Cantus5
關於這部交響曲的更多概況,英文見維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ymphonie_fantastique
中文見百度百科及豆瓣: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9%BB%E6%83%B3%E4%BA%A4%E5%93%8D%E6%9B%B2
https://www.douban.com/note/693573177/
Leonard Bernstein: Young People's Concerts | Berlioz Takes a Trip (Part 1 of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