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2)
2010 (28)
2015 (3)
2017 (51)
2019 (49)
2024 (1)
大約從十九世紀中葉,德語歌劇的發展進入了瓦格納時期。瓦格納對歌劇的改革,他稱之為的“樂劇”(Das Musikdrama),包括音樂與戲劇的關係,音樂的表達方式等,是很深入,很全麵的。在欣賞瓦格納的歌劇-樂劇作品之前,我想先簡要談談他的改革。這個題目很大,有關文獻也很多,論點也不盡相同。綜合前人的論述,我覺得瓦格納的樂劇改革可以大致歸納為以下方麵:
1. 強調戲劇的整體性,即瓦格納說的“整體藝術”:強調樂劇的腳本,音樂,戲劇表演,舞台設置,舞台美術等高度完美的結合,服務於戲劇的整體,反對有些傳統歌劇為了音樂而忽視戲劇性的傾向。
2. 在題材方麵,樂劇多采用神話或帶有魔幻意味的民間故事。瓦格納認為這樣的題材比現實生活題材更有戲劇性,可以看到他的大多數歌劇-樂劇作品都是這類題材。這當然也有例外,後麵會談到。
3. 在腳本方麵,瓦格納非常重視,都是由他本人完成,包括歌詞。這是為了反對或杜絕一些傳統歌劇中腳本和音樂脫節的現象。所以瓦格納不僅是作曲巨匠,也是劇作家兼詩人。由於腳本和音樂出自他一人之手,其歌劇-樂劇唱段的詞曲結合非常完美。
4. 樂劇的音樂采用“無終旋律”的手法,即聲樂沒有詠歎調和宣敘調之分,音樂在一場的中間基本沒有完全的終止式,而是不停地向前進行,以求連貫的戲劇性。
5. 樂劇的音樂大量運用主導動機(Leitmotiv)。“主導動機”就是用一個簡短的音調(或節奏型,和聲進行等)象征劇中的某個人或某個事物,在音樂中反複出現並有所變化,以代表戲劇情節中的這個人或事物在不同環境中的存在和變化等。
6. 擴大了樂劇所用的管弦樂隊的編製,即從以前一般歌劇運用的雙管樂隊擴充到三管或四管樂隊。同時豐富了樂隊的表現力,特別是加強了管樂的運用,還強調樂隊和人聲之間的配合,服務於戲劇的整體,反對一些傳統歌劇隻把樂隊作為伴奏的傾向。
7. 在和聲方麵,大膽突破傳統,多用變和弦,暫轉調等,淡化了傳統的調性與調式。瓦格納的作品是二十世紀多調性及無調性音樂的先驅。
8. 為了加強戲劇性,把傳統歌劇開始的序曲去改為第一幕第一場的前奏曲,其它各幕各場也多有前奏曲,這些前奏曲與劇情的結合更為緊密。
當然樂劇的改革還有一些其它方麵,比如瓦格納對劇場也有很高要求,他和建築師共同設計了拜羅伊特音樂節劇院,並認為他的一些樂劇隻適合在那裏演出。
瓦格納的樂劇改革並不是在短時期內完成的,而是經曆了一個長期的過程,大約延續了三十餘年。我想大體按照作品產生的年代,依次欣賞他的下列作品:
《漂泊的荷蘭人》(Der Fliegende Holländer,1843)
《湯豪舍》(Tannhäuser,1845)
《羅恩格林》(Lohengrin,1850)
《特裏斯坦與伊索爾德》(Tristan und Isolde,1865)
《紐倫堡的名歌手》(Die Meistersinger Von Nürnberg,1868)
《萊茵的黃金》(Das Rheingold,1854)- 係列樂劇《尼伯龍根的指環》之一
《女武神》(Die Walküre,1856)- 《尼伯龍根的指環》之二
《齊格弗裏德》(Siegfried,1871)- 《尼伯龍根的指環》之三
《諸神的黃昏》(Götterdämmerung,1876)- 《尼伯龍根的指環》之四
《帕西法爾》(Parsifal,1882)
這些作品中比較早期的前三部,即《漂泊的荷蘭人》,《湯豪舍》和《羅恩格林》,在傳統歌劇的基礎上改革的步伐不算很大,一般認為還不能算完全的樂劇。而他中後期的作品,即從上麵的第四部《特裏斯坦與伊索爾德》開始直到最後,則都是真正的樂劇了。當然,最能體現瓦格納樂劇特點的當屬《尼伯龍根的指環》係列。《帕西法爾》是瓦格納晚年的作品,也是他最後一部樂劇。
下麵讓我們提前欣賞一下《漂泊的荷蘭人》序曲。其開頭的主題在弦樂的襯托下,先由圓號吹出,再由長號跟進,威風堂堂,勢不可擋,氣度不凡。這固然是代表了劇中“荷蘭人”的形象,但在我聽來,這也猶如瓦格納吹響了樂劇改革的進軍號!
Wagner's "The Flying Dutchman" (Der fliegende Holländ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ag-9vbGhdY&ab_channel=NicholasAlahverdian
only saw " the Flyling dutchman ".
and "Tristan and Isolde" .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see " Ring" , 在我們這裏一連演5天, 真是opera的狂歡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