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2)
2010 (28)
2015 (3)
2017 (51)
2019 (49)
2024 (1)
奧芬巴赫(1819-1880)雖原籍德國,但一生大部分時間在法國度過,被認為是法國作曲家。據說一生曾寫過102部舞台音樂作品,其中大多數是輕歌劇;而這部《霍夫曼的故事》被稱為“魔幻歌劇”(opéra fantastique),即表現魔幻題材的歌劇。其風格比較特別,像是在輕歌劇和正歌劇之間。《霍夫曼的故事》也是作曲家最後,也是最著名的一部作品。據說還沒全部完成,作曲家就因病去世了,是他的一個朋友幫助續完的。
歌劇的腳本是根據話劇《霍夫曼的傳奇故事》改編的,而話劇又是根據德國浪漫派作家E.T. A.霍夫曼(1776―1822)的幾部小說改寫而成。歌劇的情節包括男主人公霍夫曼尋找愛情的三個小故事,由序幕、尾幕和中間的三幕(三個故事)組成。由於歌劇首演後經曆過不同的改編,這三個故事的順序和細節在不同的演出版本中也有所不同,例如在下麵百度百科的介紹和紐約大都會歌劇院2015年演出版的錄像中,三個故事出現的順序就有所不同,但每個故事的細節變化不大。
關於作品的更多介紹和劇情,見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78973.htm
維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Tales_of_Hoffmann
劇中的精彩選段:第一幕(或奧林比亞的故事那一幕),人偶奧林匹亞的唱段“小鳥之歌”(Les oiseaux dans la charmille),又叫“人偶之歌”。曲調生動活潑,還有時模仿機械玩具所發出的聲音,十分有趣,是花腔女高音的經典唱段。
Les Contes d'Hoffmann: "Les oiseaux dans la charmille" (Kathleen Ki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emRjIMZsVk&ab_channel=MetropolitanOpera
第二幕(或朱莉葉塔的故事那一幕)開始的女聲二重唱“船歌”(Barcarolle),又稱“愛之夜、五月之夜”,是以威尼斯船歌的節奏和音調為素材,旋律優美抒情。這個二重唱在這一幕開始完整出現一次以後,其旋律曾反複出現多次,給人印象很深。
Les contes d'Hoffmann – Barcaroll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EiZ-J97O5A&ab_channel=murdock1983
全劇音像: 紐約大都會歌劇院2015年演出版。這個錄像中間穿插著主持人對劇中主要演員的采訪等。
奧芬巴赫《霍夫曼的故事》Les Contes d'Hoffmann 15.1.31大都會歌劇院 中字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g4ODYxMTA0.html?from=s1.8-1-1.2
Lakmé的“花之歌”也是法語歌詞,太好了。其實有的外國歌唱家發音也不標準,挺含混的,但聽眾也無所謂,包括流行音樂的胡裏奧和達麗達。
《羅密歐與朱麗葉》裏也有一首經典的詠歎調,別的就都不太熟悉了;《采珍珠的人》也有法語版。
問個菜鳥的問題,歌劇裏沒有英語嗎?
《卡門》裏那首哈巴涅拉中文翻譯的不錯。
古諾的《浮士德》(Faust,1859)
古諾的《羅密歐與朱麗葉》(Romeo and Juliet,1867)
梅耶貝爾的《非洲女》(L’Africana,1865)
德利伯的《拉克美》(Lakmé,1883)
馬斯奈的《曼儂》 (Manon,1884)
馬斯奈的《維特》 (Werther,1892)
馬斯奈的《苔依絲》 (Tha?s,1894)
聖 桑的《參孫與大利拉》 (Samson et Dalila,1990)
我還會陸續分享我對這些劇目的欣賞散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