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犇的博客

音樂欣賞, 往事回顧
個人資料
正文

插隊生活回憶(15):看老鄉演戲

(2010-12-08 10:03:20) 下一個

        剛到村裏的第二天晚上,大隊領導為我們組織了一個相當規模的歡迎晚會。地點在小學校的院子裏,舞台是現成的,就是學校院子裏那個坐南朝北的戲台。我們十幾個知青都被請到台上,坐在側麵。老鄉在台下有的自帶小凳坐著,更多人就是站著看。雖然是冬季,氣溫很低,但還是來了很多人,相當熱鬧。

        節目開始了,先是由村裏十來個男女青年表演的歌舞“敬愛的毛主席”,沒什麽服裝,就是男的黑棉襖,女的花棉襖。雖然歌聲不夠嘹亮,舞姿也不夠優美,但他們都情緒飽滿,挺喜慶的。

        接下來的節目讓我有點吃驚,村裏老鄉竟然演了兩出現代小戲!第一出叫<湘江渡>,從劇名我猜可能是從湖南的什麽小戲移植而來,但沒有證實過。劇情很簡單,隻有兩個角色,一個是模範售貨員,年輕女子,挑擔下鄉送貨,要過湘江;另一個是撐船的老漢,他久聞這位模範售貨員的大名,但沒見過麵。經過一番詢問對答,當然是用連說帶唱的形式,老漢終於明白了眼前正是那位模範售貨員,於是把她渡過湘江。     

        第二出小戲叫<巧送錢>,也是隻有兩個角色,一個是解放軍的小戰士,一個是房東大娘。小戰士不小心把大娘的什麽東西弄壞了,要照價賠償,給大娘送錢;可大娘堅決不要,還向他講述解放軍的好,當然也是大段的唱。最後小戰士想了個辦法,終於如願以償。

        這兩出戲雖然小,每出大約也就是二三十分鍾,但表演很到位,唱念做工完整,有伴奏,有服裝,也有化妝。劇種是晉劇(山西中路梆子)。伴奏隻有兩個人,一人司鼓板,一人拉梆胡。這樣的編製雖然簡單,但卻很實用,也很有效果。

        後來得知,扮演售貨員的演員有三十來歲,和拉梆胡的伴奏者是夫妻。她們以前都曾在本縣劇團幹專業,六二年困難時期,縣劇團和很多其它單位被“下馬”,他們夫妻不得不回到村裏務農。在另一出戲裏扮演大娘的雖然唱老旦,但也就是三十來歲,以前是應縣縣劇團的專業演員,也是六二年因為單位下馬,跟著丈夫回村務農的。扮演老漢和解放軍小戰士的是村裏的兩位20多歲的小夥子,不清楚他們是跟誰學的戲。這兩出戲我後來又看過一兩遍,因為村裏一有什麽場合要慶祝或歡迎什麽人,就演這兩出戲,所以給我印象挺深的。

        這兩出都是現代戲,後來在村裏呆的時間長了,知道老鄉其實更喜歡傳統戲,劇種主要是晉劇,也有耍孩兒等地方小劇種。常有人就在田頭地邊或上下工的路上唱兩嗓子,記得有<秦香蓮>,<楊家將>等戲的選段。因為是在文革期間,這些傳統戲都被打入冷宮,不能演了,所以就隻能演現代戲。

        上麵提到的兩位演過戲的老鄉還有些“戲外戲”,也記在這裏吧:扮演<湘江渡>裏撐船老漢的小夥子家庭出身是地主,他高中畢業,在村裏算是文化水平比較高的。他曾寫信上訪,申訴他父親土改時本是中農,後來在一次運動中卻被打成了“漏化地主”。但這封上訪的信卻被轉回村裏,上級還指示要批判這個小夥子,因為他搞“右傾翻案”(“右傾翻案” 並不是鄧小平的專利,文革中曾多次反對“右傾翻案”)。於是村裏開了他的批判會,一連幾天,想挖出他的幕後指使。但小夥子軟中有硬,隻承認自己錯了,是他一人所為,與他人無關。後來隻能不了了之了。沒想到十來年以後的一天,我竟然在大同市的街上又碰到了這位小夥子!他告訴我他已經到大同煤礦當上了礦工,他還堅持上訪,終於使他父親獲得了平反(我們村裏這種被錯劃成地主的有好幾家)。我很為他高興,我們站在街上聊了好一會兒。

        在<巧送錢>裏扮演大娘的演員的丈夫家庭出身也是地主,他本是護士學校畢業的護士,六二年因家庭出身不好被“下放”,帶著妻子回村務農。他身體較弱,不能幹重活,所以工分掙得不多,家境不富餘。一年秋天,他妻子,就是那個演員,因為假借割草之機偷地裏剛成熟的玉米,被大隊看田的抓住,隨後在她家裏翻出了已經偷回的新玉米。那年我也正好看田,翻她家時我也在場。記得從缸裏翻出新玉米時,她哭了,挺可憐的。她丈夫坐在炕上,臉朝著窗外,一言不發。後來大隊領導在社員大會上講,由於她丈夫是地主家庭出身,要嚴肅處理此事,就是要按規定罰她家的口糧。這種因出身不好就要更加“嚴肅處理”的說法,在那個大講階級鬥爭的年代是司空見慣的。後來好像也沒怎麽處理就過去了。大隊領導可能也是想趁機嚇唬嚇唬,不能讓隊裏的莊稼被偷得太厲害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